正在加载图片...
能抵抗-15一-20℃以下的低温,仅杏梅系、樱李梅系的品种可抗-20--30℃的严 寒。它对温度很敏感,一般当旬平均气温达6-7℃时开花,乍暖之后尤易提前开 从栽培分布来说,梅多集中于长江流域一带,这说明它是喜暖而又有一定抗寒力 的。梅的这种喜暖性,还可从各地花期悬殊甚大来证实,如海口在12月,广州 和台湾在1月,厦门、昆明在1一2月,重庆、成都多在2月初,长江中游如武 汉及两湖等地在2月,下游如江、浙、皖、沪在2-3月,郑州、西安在3月上中 句,青岛、报县、北京在3月底一4月中旬。一种花木从12月到4月开在祖国 由南到北的大地上,这在百花园中是比较少见的。同时,同一地点的梅花常随当 年气候变化而花期早晚不一,有时相差一个月或更久,这是梅花喜温的又一证明。 如武汉的盛花期1980年为2月中下旬,1%1年为3月上旬,1982年为1月下旬 2月上旬,1983年为2月中下旬,198年为2月下旬。3月上旬,1985年为 3月上旬,1986年为2月下旬一3月上旬,1987年为1月下旬一2月上旬,1988 年为1月下旬一2月中旬。 梅花在落叶期还需要一定低温的刺激,在完全没有冬天的热带,它的生长发育也 就不正常,表现出″节律紊乱″。例如在海南岛的海口,于12一1月,在梅树上 既有盛开的花,也有含苞的蕾,还有成熟的果、半大的幼果,老叶未落,新梢已 发。综上可知,梅喜温暖而较耐寒,又需冬季一定低温的刺激,而以年平均温度 在16-23℃的地区,生长发育最好。 梅喜空气湿度较大,但花期忌暴雨。要求排水良好,涝渍数日即可大量落黄叶或 根腐致死。在年雨量1000毫米或稍多地区可生长良好;而又具有一定的抗早性, 这是它能在北京引种驯化成功的重要生物学基础。 梅对土壤要求不严,且颇能耐瘠薄,几乎能在山地、平地的各种土壤中生长,而 以粘壤土或壤土为佳。土壤以中性至微酸性最宜,微碱性也可正常生长。一般忌 在风口栽培,在北方尤属大忌。梅是阳性树种,最宜阳光充足,通风良好。否则, 易造成树势衰弱,开花稀少甚至全不开花。梅是长寿树种,有存活千年的。如杭 州超山原有20株宋梅,由苏拭手植(1056年),至最后一株枯死(1933年),树龄 长达877年。现存最老的"寿星梅"是昆明温泉曹溪寺的元梅,已有700多年的髙 龄,仍每年开花结果能抵抗-15 一-20℃以下的低温,仅杏梅系、樱李梅系的品种可抗-20--30℃的严 寒。它对温度很敏感,一般当旬平均气温达 6-7℃时开花,乍暖之后尤易提前开 放。 从栽培分布来说,梅多集中于长江流域一带,这说明它是喜暖而又有一定抗寒力 的。梅的这种喜暖性,还可从各地花期悬殊甚大来证实,如海口在 12 月,广州 和台湾在 1 月,厦门、昆明在 l 一 2 月,重庆、成都多在 2 月初,长江中游如武 汉及两湖等地在 2 月,下游如江、浙、皖、沪在 2-3 月,郑州、西安在 3 月上中 旬,青岛、报县、北京在 3 月底一 4 月中旬。一种花木从 12 月到 4 月开在祖国 由南到北的大地上,这在百花园中是比较少见的。同时,同一地点的梅花常随当 年气候变化而花期早晚不一,有时相差一个月或更久,这是梅花喜温的又一证明。 如武汉的盛花期 1980 年为 2 月中下旬,1%1 年为 3 月上旬,1982 年为 1 月下旬 一 2 月上旬,1983 年为 2 月中下旬,1984 年为 2 月下旬。3 月上旬,1985 年为 3 月上旬,1986 年为 2 月下旬一 3 月上旬,1987 年为 1 月下旬一 2 月上旬,1988 年为 1 月下旬一 2 月中旬。 梅花在落叶期还需要一定低温的刺激,在完全没有冬天的热带,它的生长发育也 就不正常,表现出"节律紊乱"。例如在海南岛的海口,于 12 一 1 月,在梅树上 既有盛开的花,也有含苞的蕾,还有成熟的果、半大的幼果,老叶未落,新梢已 发。综上可知,梅喜温暖而较耐寒,又需冬季一定低温的刺激,而以年平均温度 在 16-23℃的地区,生长发育最好。 梅喜空气湿度较大,但花期忌暴雨。要求排水良好,涝渍数日即可大量落黄叶或 根腐致死。在年雨量 l000 毫米或稍多地区可生长良好;而又具有一定的抗旱性, 这是它能在北京引种驯化成功的重要生物学基础。 梅对土壤要求不严,且颇能耐瘠薄,几乎能在山地、平地的各种土壤中生长,而 以粘壤土或壤土为佳。土壤以中性至微酸性最宜,微碱性也可正常生长。一般忌 在风口栽培,在北方尤属大忌。梅是阳性树种,最宜阳光充足,通风良好。否则, 易造成树势衰弱,开花稀少甚至全不开花。梅是长寿树种,有存活千年的。如杭 州超山原有 20 株宋梅,由苏拭手植(1056 年),至最后一株枯死(1933 年),树龄 长达 877 年。现存最老的"寿星梅"是昆明温泉曹溪寺的元梅,已有 700 多年的高 龄,仍每年开花结果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