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部塑性域,而且也可以产生于中间过渡域。在此基础上, Shimamoto(1989)根据盐岩模拟变 形实验结果认为:1)上部脆性域和下部韧(塑)性域之间的过渡域实际上还要宽,而且 Byerlee 的经典脆性岩石摩擦强度公式不能直接外推到韧性域:2)盐岩实验中半韧性域内发育的构造 非常类似于S-C糜棱岩。因此,糜棱岩的形成不应仅限于韧性域。所以,他提出了半韧性域 的概念并建立了新的断层模式。 Shimamoto模式由脆性域、半脆性域、半韧性域和韧性域构 成,发震深度可以达到半韧性域上部。 Shimada和刘俊来(1999)近期对花岗质岩石开展的 不同温度实验研究(达650°C)表明,在大约250°C的温度条件下,花岗质岩石表现出异常 低强度域,而这一低强度域恰好对应于大陆地壳多震层的空间位置。他们的实验硏究结果进 步补充和完善了现有地壳结构模型。 3.对陆壳结构认识的深化 Mattauer(1980)在考虑了深度、温度、压力变化过程中物质状态变化规律的同时,根据 岩石的主导宏观变形机制变化提出了颇有影响的构造层的概念,并把地壳理想剖面划分为上、 中、下三个构造层。后来, Carter等(1987)意识到物理(温度、压力、应变速率和应力) 化学(物质成分、流体等)和大地构造背景对大陆岩石圈流变性的意义以及岩石的力学表现 及其微观机制对区分具不同流变规律的流变域的重要性。因此,他将陆壳岩石圈划分出四个 流变域,即顶部的脆性域(0-10km,以碎裂流动为主);半脆性域(10-25km,碎裂作用与颗 粒滑移同时出现);低温韧性域(35一50km,颗粒边界过程与位错蠕变);和高温韧性域(> i0km,位错蠕变、扩散作用和分熔作用)。 五、构造地质学研究对于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意义 资源与环境是过去、也是未来地球科学研究的永恒主题,地质构造与地壳运动的分析与 研究,对于指导地球资源开发、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矿产资源,无论是金属矿产(有色金属、黑色金属、贵金属等)、非金属矿产,还是能源 矿产(煤、石油和天然气等),都是在一定的构造背景中产生,或者说受一定的地质构造所控 制,并常常遭受了后期构造变形作用的改造。尤其对于内生金属矿产而言,地质构造对于矿 产分布的控制作用表现得更为突出。地质构造为成矿物质的迁移提供了通道,也为成矿物质 的富集提供了有利的空间。 水资源贫乏已经成为很多大型城市面临的重要问题。地下水的活动,总是受大型地质构 造制约,尤其断层构造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对于地下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须深入研究地 下水赋存的地质构造背景。 工程建设,包括水库、堤坝、涵洞、桥梁等的建设,都必须以地质构造研究为基本依据, 查明地质构造的发育情况与活动性,对地基的稳定性作出评价 滑坡、火山与地震是人类面临的破坏性自然灾害之首。大规模滑坡、火山活动与地震不 仅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常常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地质构造的存在(基岩中断 层、破碎带和薄弱带)的存在常常是滑坡发生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地震与火山活动常常与现 代地壳运动与构造活动密切相关 人类生存的环境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中。土壤的沙漠化、气候的异常变化、地方病的出现 等都在很大程度上与现代地壳运动及其产生的地质构造,例如,青藏高原的隆升,具有密切 的联系。 由此可见,构造地质学不仅仅是地球科学的理论基础,而且在国民经济建设中起着重要 的作用部塑性域,而且也可以产生于中间过渡域。在此基础上,Shimamoto(1989)根据盐岩模拟变 形实验结果认为:1)上部脆性域和下部韧(塑)性域之间的过渡域实际上还要宽,而且 Byerlee 的经典脆性岩石摩擦强度公式不能直接外推到韧性域;2)盐岩实验中半韧性域内发育的构造 非常类似于 S-C 糜棱岩。因此,糜棱岩的形成不应仅限于韧性域。所以,他提出了半韧性域 的概念并建立了新的断层模式。Shimamoto 模式由脆性域、半脆性域、半韧性域和韧性域构 成,发震深度可以达到半韧性域上部。Shimada 和刘俊来(1999)近期对花岗质岩石开展的 不同温度实验研究(达 650C)表明,在大约 250C 的温度条件下,花岗质岩石表现出异常 低强度域,而这一低强度域恰好对应于大陆地壳多震层的空间位置。他们的实验研究结果进 一步补充和完善了现有地壳结构模型。 3.对陆壳结构认识的深化 Mattauer(1980)在考虑了深度、温度、压力变化过程中物质状态变化规律的同时,根据 岩石的主导宏观变形机制变化提出了颇有影响的构造层的概念,并把地壳理想剖面划分为上、 中、下三个构造层。后来,Carter 等(1987)意识到物理(温度、压力、应变速率和应力)、 化学(物质成分、流体等)和大地构造背景对大陆岩石圈流变性的意义以及岩石的力学表现 及其微观机制对区分具不同流变规律的流变域的重要性。因此,他将陆壳岩石圈划分出四个 流变域,即顶部的脆性域(0-10km,以碎裂流动为主);半脆性域(10-25km,碎裂作用与颗 粒滑移同时出现);低温韧性域(35 一 50km,颗粒边界过程与位错蠕变);和高温韧性域(> 50km,位错蠕变、扩散作用和分熔作用)。 五、构造地质学研究对于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意义 资源与环境是过去、也是未来地球科学研究的永恒主题,地质构造与地壳运动的分析与 研究,对于指导地球资源开发、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矿产资源,无论是金属矿产(有色金属、黑色金属、贵金属等)、非金属矿产,还是能源 矿产(煤、石油和天然气等),都是在一定的构造背景中产生,或者说受一定的地质构造所控 制,并常常遭受了后期构造变形作用的改造。尤其对于内生金属矿产而言,地质构造对于矿 产分布的控制作用表现得更为突出。地质构造为成矿物质的迁移提供了通道,也为成矿物质 的富集提供了有利的空间。 水资源贫乏已经成为很多大型城市面临的重要问题。地下水的活动,总是受大型地质构 造制约,尤其断层构造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对于地下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须深入研究地 下水赋存的地质构造背景。 工程建设,包括水库、堤坝、涵洞、桥梁等的建设,都必须以地质构造研究为基本依据, 查明地质构造的发育情况与活动性,对地基的稳定性作出评价。 滑坡、火山与地震是人类面临的破坏性自然灾害之首。大规模滑坡、火山活动与地震不 仅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常常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地质构造的存在(基岩中断 层、破碎带和薄弱带)的存在常常是滑坡发生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地震与火山活动常常与现 代地壳运动与构造活动密切相关。 人类生存的环境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中。土壤的沙漠化、气候的异常变化、地方病的出现 等都在很大程度上与现代地壳运动及其产生的地质构造,例如,青藏高原的隆升,具有密切 的联系。 由此可见,构造地质学不仅仅是地球科学的理论基础,而且在国民经济建设中起着重要 的作用
<<向上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