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1)石棉布:适用于小火。用石棉布盖上以隔绝空气,就能灭火。如果火很小,用湿 抹布或石棉板盖上就行 (2)干沙土:一般装于砂箱或砂袋内,只要抛洒在着火物体上就可灭火。适用于不能 用水扑救的燃烧,但对火势很猛,面积很大的火焰欠佳。砂土应该用干的 )水:是常用的救火物质。它能使燃烧物的温度下降,但一般有机物着火不适用, 因溶剂与水不相溶,又比水轻,水浇上去后,溶剂还漂在水面上,扩散开来继续燃烧。但 若燃烧物与水互溶时,或用水没有其他危险时方可用水灭火。在溶剂着火时,先用泡沫灭 火器把火扑灭,再用水降温是有效的救火方法 (4)泡沫灭火器:是实验室常用的灭火器材,使用时,把灭火器倒过来,往火场喷。 由于它生成二氧化碳及泡沫,使燃烧物与空气隔绝而灭火,效果较好,适用于除电流起火 外的灭火 二氧化碳灭火器:在小钢瓶中装入液态二氧化碳,救火时打开阀门,把喇叭口对 准火场,喷射出二氧化碳以灭火,在工厂和实验室都很适用,它不损坏仪器,不留残渣, 对于通电的仪器也可使用,但金属镁燃烧不可使用它来灭火 (6)四氯化碳灭火器:四氯化碳沸点较低,喷出来后形成沉重而惰性的蒸气掩盖在燃 烧物体周围,使它与空气隔绝而灭火。它不导电,适于扑灭带电物体的火灾。但它在高温 时分解出有毒气体,故在不通风的地方最好不用。另外,在有钠、钾等金属存在时不能使 用,因为有引起爆炸的危险。 除了以上几种常用的灭火器外,近年来生产了多种新型的高效能的灭火器。如121 灭火器,它在钢瓶内装有一种药剂二氟一氯一溴甲烷,灭火效率很高。又如干粉灭火器是 将二氧化碳和一种干粉剂配合起来使用,灭火速度很快。 (⑦)水蒸气:在有水蒸气的地方把水蒸气对火场喷,也能隔绝空气而起灭火作用 (8)石墨粉:当钾、钠或锂着火时,不能用水、泡沫灭火器、二氧化碳、四氯化碳等 灭火,可用石墨粉扑灭。 (9)电路或电器着火时,扑救的关键首先要切断电源,防止事态扩大。电器着火的最 好灭火器是四氯化碳和二氧化碳灭火器 在着火和救火时,若衣服着火,千万不要乱跑,因为这会由于空气的迅速流动而加剧 燃烧,应当躺在地下滚动,这样一方面可压熄火焰,另一方面也可避免火烧到头部。立即 脱下衣服,马上以大量水扑灭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认领化学实验仪器 参阅《定量化学分析实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第二页“2.1.1定量分析实验 常用器皿介绍6 (1) 石棉布:适用于小火。用石棉布盖上以隔绝空气,就能灭火。如果火很小,用湿 抹布或石棉板盖上就行。 (2) 干沙土:一般装于砂箱或砂袋内,只要抛洒在着火物体上就可灭火。适用于不能 用水扑救的燃烧,但对火势很猛,面积很大的火焰欠佳。砂土应该用干的。 (3) 水:是常用的救火物质。它能使燃烧物的温度下降,但一般有机物着火不适用, 因溶剂与水不相溶,又比水轻,水浇上去后,溶剂还漂在水面上,扩散开来继续燃烧。但 若燃烧物与水互溶时,或用水没有其他危险时方可用水灭火。在溶剂着火时,先用泡沫灭 火器把火扑灭,再用水降温是有效的救火方法。 (4) 泡沫灭火器:是实验室常用的灭火器材,使用时,把灭火器倒过来,往火场喷。 由于它生成二氧化碳及泡沫,使燃烧物与空气隔绝而灭火,效果较好,适用于除电流起火 外的灭火。 (5) 二氧化碳灭火器:在小钢瓶中装入液态二氧化碳,救火时打开阀门,把喇叭口对 准火场,喷射出二氧化碳以灭火,在工厂和实验室都很适用,它不损坏仪器,不留残渣, 对于通电的仪器也可使用,但金属镁燃烧不可使用它来灭火。 (6) 四氯化碳灭火器:四氯化碳沸点较低,喷出来后形成沉重而惰性的蒸气掩盖在燃 烧物体周围,使它与空气隔绝而灭火。它不导电,适于扑灭带电物体的火灾。但它在高温 时分解出有毒气体,故在不通风的地方最好不用。另外,在有钠、钾等金属存在时不能使 用,因为有引起爆炸的危险。 除了以上几种常用的灭火器外,近年来生产了多种新型的高效能的灭火器。如 1211 灭火器,它在钢瓶内装有一种药剂二氟一氯—溴甲烷,灭火效率很高。又如干粉灭火器是 将二氧化碳和一种干粉剂配合起来使用,灭火速度很快。 (7) 水蒸气:在有水蒸气的地方把水蒸气对火场喷,也能隔绝空气而起灭火作用。 (8) 石墨粉:当钾、钠或锂着火时,不能用水、泡沫灭火器、二氧化碳、四氯化碳等 灭火,可用石墨粉扑灭。 (9) 电路或电器着火时,扑救的关键首先要切断电源,防止事态扩大。电器着火的最 好灭火器是四氯化碳和二氧化碳灭火器。 在着火和救火时,若衣服着火,千万不要乱跑,因为这会由于空气的迅速流动而加剧 燃烧,应当躺在地下滚动,这样一方面可压熄火焰,另一方面也可避免火烧到头部。立即 脱下衣服,马上以大量水扑灭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认领化学实验仪器 参阅《定量化学分析实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第二页“2.1.1 定量分析实验 常用器皿介绍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