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图4为相同粒径、不同流化数时圆管周围平均换热系数(Wm)的变化。该图再现了有关 文献及本文冷态实验的结果,即在一定粒子的流态化系统中,存在一个最佳流化速度(流化 数),使传热系数达到最大。 图5给出了流化床中水平埋管周围传热系数分布()与纯气流时传热系数(Nu)的比 较。由图可见,由于流动粒子的存在,流化床中水平埋管周围换热系数比纯气流时的值平均 提高9~16倍,局部传热系数增大的倍数在0=士(90~180)°范围内达到最大,约为纯气流时 的20~30倍。 0 160 18 N=1.34 90 -180 -90 1A0 -180 -90 90 180 0/Deg. 8/Deg. 一 1-D,=200um;2-D,=400um;3-D。=600um 1-N=1.03;2-N=1.34;3-N=1.69 图5流化床传热与纯流气传热的比较 Fig.5 Comparison of teat transfer in fluidized-bed and in gas stream 3结 论 (1)本文提出一种描述流化床内埋管局部传热过程的半理论、半经验模型。该模型考虑 了流动粒子粗糙度的影响,并对粒子扰动对对流换热的促进通过传质实验作了符合实际的修 正,较为成功地阐明了流化床内传热机制,模型预测值与有关文献的实验结果吻合良好。 (2)在流化床传热过程中,存在一个最佳流速,使得在该流动条件下,床与壁面间传热 系数达到最大。 (3)在流化床中,水平埋管周围局部传热的增强,在接近管侧面最大,在管底部较小。在 本文研究的粒径范围内(200~600um),由于粒子的存在,流化床中水平埋管周围的平均换热 系数比纯气流时提高9~16倍,其中对流换热使传热增强2一3倍,粒子瞬时导热使传热增强 7~13倍。 ·586·图 4为 相 同粒径 、 不 同流化数时圆管周 围平均换热 系数 (肠)m 的变化 。 该图再现 了有关 文献及本文冷态 实验的结果 , 即在一定 粒子的流 态化 系统中 , 存在一个最佳 流化 速度 ( 流化 数 ) , 使传热系数达到最 大 。 图 5 给出 了流化床中水平埋管周围 传热 系 数分布 (瓜 F ) 与纯气流时传 热系 数 ( 灿` ) 的比 较 。 由 图可见 , 由于 流动粒子的存在 , 流化 床中水 平埋管周 围换热系数 比纯气流时的值平均 提高 9 ~ 16 倍 , 局部传热 系数增大的倍数在 0 = 士 ( 90 一 1 8 0) 。 范围内达到最 大 , 约为纯 气流 时 的 2 0 一 3 0 倍 。 4 0 瓜 4 0 「奋 十州l 、 N : 1 . J令 。 ’ 。 不 士 1 8护 } 。 世 30 卜卜 ,下。 丫一丫 9。 · ④二 沙 0 的砍n/ óN 已 _ 以1已 U 认 } , 声一犷丈r, 矛 .… , `声, 1 . 1 . 袱工 认 ! 八 ’ 一 9 0 0 1仑0 一 I B O 一 9 0 0 9 0 飞8 0 0 / De g 口 /De g . l 一几 二 2 0 0件 m ; 2 一 D p ~ 4 0 0协 m ; 3 一 D p = 6 0 0林 m 1 一 N ~ 1 , 0 3 ; 2 一 N = 1 . 3 4 ; 3 一 N ~ 1 . 6 9 F ig . 5 图 5 流化床传热与纯流气传热的 比较 C o m 件 r 1OS n o f t e a t t r a n s l e r i n f l u id 妞de 一比d a n d i n g a s s t r e a n l 3 结 论 ( l) 本文提 出一种描述 流 化床内埋管局部 传热过程的半理论 、 半经验模型 。 该模型考虑 了流 动粒子粗糙度的影 响 , 并对粒子扰动对对流 换热 的促进通过传质实验 作了符合实际的 修 正 , 较为成功地 阐明了流 化床内传热机制 , 模型 预测值与有关文献的 实验 结果吻合 良好 。 (2 ) 在 流化 床传热过 程 中 , 存在 一个最佳流 速 , 使得 在该流 动条件下 , 床 与壁面间传热 系数达到最大 。 ( 3) 在流化床中 , 水平 埋管周围局 部传热的增强 , 在接近管侧面最大 , 在管底部较小 。 在 本文 研究的粒径范 围 内 ( 2 0 0一 6 0 0 0 m ) , 由于粒子的存在 , 流化床中水平 埋管周 围的平均换热 系数 比纯气流 时提高 9 ~ 16 倍 , 其 中对流 换热使传热增强 2 一 3 倍 , 粒子 瞬 时导 热使传热增 强 7一 1 3 倍 。 · 5 8 6 ·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