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458·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2001年第5期 1.0 开始 0.8 取出 0.6 各辊的C 0.4 计算C=10时 0.2 各辊下的K, 开算C。0时 0 2 3 4 各辊下的K, 图2第八矫直辊的零弯矩点偏移系数的变化图 计算C。=-10时 Fig.2 Diagram of zero-moment ratio at No.8 roller 各棍下的K, 至第七辊下的残余曲率(,当原始曲率分别为 -10,0和10在第七辊下的相对残余曲率之差不 打印各辊的 大于0.01时,确定出第八辊的相对反弯曲率,反 相对K 存人数据库 之,则第八辊的相对反弯曲率等于第七辊的相 对反弯曲率.图3和图4是该仿真程序的框图. 结束 〈开始> 图4计算各辊残余曲率的程序框图 <C252 Y k,<0.01 N Fig.4 Diagram of relic curvature at every roller 结束 ① 向与垂直线方向的夹角越来越大.由于在该仿 C.=C 真过程中没有考虑第一辊处的钢板自重所产生 计算K 计算C 的扭矩的影响,既假设该处钢板的内弯矩为零, 故第二辊的零弯矩点偏移系数的计算值偏小, K≥0.82 存人数据库( 尤其是在大压下量矫直时,如:当标准辊距的相 N 对反弯曲率C=5时,即4=0.2961407二时,第 计算K K=1 二矫直辊处的零弯矩点偏移系数仅为0.188. (2)随着压下量的增加,第八矫直辊零弯矩 [幻 点偏移系数的变化趋势如图2所示. (3)在等辊距各辊的反弯曲率的表中可以看 出:尽管第三至第七矫直辊的反弯曲率增加很 计算 kckia 快,但是,第二和第八矫直辊的相对反弯曲率保 持相对稳定. 图3各矫直棍的零弯矩点偏移系数及反弯曲率的计算 (4)随着压下量的增加,其趋向单一曲率的 框图 Fig.3 Diagram of zero-moment ratio and recurve curva- 速度越来越快,如,在C。=1.4时,在第七辊的相 ture at every roller 对残余曲率之差为0.004,而到了C。=2.0时,第 五辊的相对残余曲率之差就已达到了0.0008, 2九辊矫直机平行压下方案计算机 在C。=3.0时,第四矫直辊的相对残余曲率之差 仿真的结论 就已到了0.001.因此,要想在较少的辊数下进 行矫直并能得到合格产品的惟一办法是加大相 通过对该程序的运行得到的数据表进行 对反弯曲率,即加大压下量. 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 (⑤)随着压下量的增加,在矫直过程中的钢 ()等辊距下进行矫直,随着压下量的增加 板相对总变形量随之增加,因此,要想降低消耗 第二辊的零弯矩点偏移系数越来越小,也就是 在矫直过程中钢板变形上的能量,只有在保证 说,第二辊与所矫直的钢板接触点处的半径方 矫直质量的前提下,尽量用较小的压下量.一 4 5 8 . 北 京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2 0 1 年 第 S 期 C 圈 2 第 八矫 直辊 的. 奇矩 点偏移 系数 的变化 图 F 啥 . 2 D i a g ra m o f 耽门 一口o m e n t ra 如 a t N o. 8 功” e r 至第七 辊下 的残余 曲率(k) , 当原始 曲率分别为 一 10 ,0 和 10 在第七辊下 的相对残余 曲率之差不 大于 .0 01 时 , 确定 出第八辊的相对 反弯曲率 , 反 之 , 则第八 辊 的相对反 弯 曲率等 于 第七 辊 的相 对反弯曲率 . 图 3 和 图 4 是该仿真程序 `6] 的框图 . 计算 0C = 10 时 各 辊下 的 K, 计算 0C = 0 时 各 辊下 的 rK 计算 0C = 一 10 时 各辊 下 的 rK 计算凡 计算 G 计算 3K 凡 = l 计算 七产无, 图 3 各矫 直辊 的 , 奄矩 点偏移 系数 及反 弯曲率 的计算 框圈 F哈 3 D妞 gr a . o f ez 价 m o m e n t r a iot a . d 溉 u Vr e c u Vr a - 加 er a t e v e口 or le r 2 九辊矫直机平行压 下方案计算机 仿真的结论 通 过对 该程序 的运行得 到的数据表进行 分析可 得 出如下结论 : ( l) 等辊 距下进行矫直 , 随着压下量 的增加 第二辊 的零 弯矩点偏移 系数越 来越小 , 也 就是 说 , 第 二辊与所矫直 的钢板接 触点处 的半 径方 图 4 计 算各 辊残 余 曲率的程 序框 图 F ig . 4 D 认 g r a m o f er li e c u vr a tu er a t ve e yr r o Ue r 向与垂直线 方向的夹角越来越 大 . 由于 在该仿 真过程中没有考 虑第一辊处 的钢板 自重所 产生 的扭矩 的影 响 , 既假设该处钢 板的内弯矩为零 , 故第二辊 的零弯矩 点偏移 系数 的计算值偏小 , 尤其是在大压下量矫直时 , 如 : 当标准辊距 的相 _ , _ 一 . : 一 _ _ _ , ~ _ _ _ _ ` , _ _ 尹 _ . 一 对反 弯 曲率 c 一 5 时 , 即“ 一 0 .2 % `40 7公时 , 第 二矫直辊处 的 零弯矩点偏 移系数仅为 0 . 1 8 . (2 ) 随着压下 量 的增加 , 第八矫 直辊零 弯矩 点偏移 系数的变化趋势 如图 2 所 示 . (3 )在等辊距各辊 的反 弯曲率 的表 中可 以看 出 : 尽管第三至第七 矫 直辊 的反 弯 曲率增 加很 快 , 但 是 , 第二和第八矫直辊 的相对反 弯 曲率保 持相对稳 定 . (4 )随着压下量 的增 加 , 其趋 向单 一曲率的 速度越来越快 , 如 , 在 G = 1 . 4 时 , 在第七 辊的相 对残余 曲率之差 为 .0 0 04 , 而到 了 q “ 2 . 0 时 , 第 五 辊的相对残余 曲率 之差就 已达 到了 0 . 0 0 8 , 在二 = 3 . 0 时 , 第 四矫直辊 的相对残余 曲率之差 就 已到 了 0 . 0 01 . 因 此 , 要想 在较 少的辊数下进 行矫直并能得到合格产品的惟 一办法是加大相 对反弯 曲率 , 即加大压 下量 . (5 )随着压下 量 的增加 , 在矫 直过程 中的钢 板相对 总变形量随之增加 , 因此 , 要想降低 消耗 在矫直过程 中钢 板变形上 的能量 , 只 有在保证 矫直质量 的前提 下 , 尽量用 较小 的压 下量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