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一章绪论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建筑是人类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后才出现的。人类的一切建筑活动都是为了满足人的生产和生活需 要。从最早为了躲避自然环境对自身的伤害,用树枝、石头等天然材料建造的原始小屋,到现代化的 高楼大厦,人类几千年的建筑活动无不受到环境条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同时,随着人们对人与 自然的关系、建筑与人的关系、建筑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的不断调整与深化,人们对建筑在人类社 会中的地位,建筑发展模式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提高 人类自身的进化与最近1000万年全球气候形态的巨变有着密切的关系:建筑是人类适应相对寒冷 气候的产物。人类从低纬度的热带雨林地区向寒带高纬地区逐渐迁徙的过程,利用建筑来适应不同气 候,是人类适应与抗衡自然环境的最初体现。 考古学家发现,人类活动的发展是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扩展的。越是高纬度地区,人类遗 址的时间就越晩。因为人类发源于热带雨林,在这个区域,人类不需要建筑就可以生存。随着建筑的 出现,人类的活动逐渐向两极移动,直到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活动足迹几乎遍布全球。 人类最早的居住方式是树居和岩洞居。在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等湿热地区的人类主要栖息在树 上,母以避免外界的侵害,这是人类祖先南方古猿生活方式的延续。随着人类向温带迁移,人类住所 过渡到了冬暖夏凉的岩洞居,以适合该地区年温差和日温差都较大的特点。随着历史的发展,树居和 岩洞居发展成为巢居和穴居,成为人类建筑的雏形。巢居(图1-1)增加了“构木为巢”的人类创造过 程,反映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努力。穴居方式(图1-2)可获得相对稳定的室内热环境,顶部的天窗既可 采光又可排烟,适应气候的能力更强。而巢居和穴居又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发展,演变为不同的 建筑类型,见图1-3 建筑是人类与大自然(特别是恶劣的气候条件)不断抗争的产物。在功能上,建筑是人类作为生 物体适应气候而生存的生理需要;在形式上,是人类启蒙文化的反映[1]因此,世界上比较古老的文 明,如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代中国,都位于南北纬20°-40°之间,即所谓中低纬度文明 带,见图1-4 图1-1巢居[ 图1-2河南偃师汤泉沟穴居遗址[1 第一章 绪 论 一、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建筑是人类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后才出现的。人类的一切建筑活动都是为了满足人的生产和生活需 要。从最早为了躲避自然环境对自身的伤害,用树枝、石头等天然材料建造的原始小屋,到现代化的 高楼大厦,人类几千年的建筑活动无不受到环境条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同时,随着人们对人与 自然的关系、建筑与人的关系、建筑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的不断调整与深化,人们对建筑在人类社 会中的地位,建筑发展模式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提高。 人类自身的进化与最近1000万年全球气候形态的巨变有着密切的关系;建筑是人类适应相对寒冷 气候的产物。人类从低纬度的热带雨林地区向寒带高纬地区逐渐迁徙的过程,利用建筑来适应不同气 候,是人类适应与抗衡自然环境的最初体现。 考古学家发现,人类活动的发展是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扩展的。越是高纬度地区,人类遗 址的时间就越晚。因为人类发源于热带雨林,在这个区域,人类不需要建筑就可以生存。随着建筑的 出现,人类的活动逐渐向两极移动,直到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活动足迹几乎遍布全球。 人类最早的居住方式是树居和岩洞居。在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等湿热地区的人类主要栖息在树 上,可以避免外界的侵害,这是人类祖先南方古猿生活方式的延续。随着人类向温带迁移,人类住所 过渡到了冬暖夏凉的岩洞居,以适合该地区年温差和日温差都较大的特点。随着历史的发展,树居和 岩洞居发展成为巢居和穴居,成为人类建筑的雏形。巢居(图1-1)增加了“构木为巢”的人类创造过 程,反映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努力。穴居方式(图1-2)可获得相对稳定的室内热环境,顶部的天窗既可 采光又可排烟,适应气候的能力更强。而巢居和穴居又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发展,演变为不同的 建筑类型,见图1-3。 建筑是人类与大自然(特别是恶劣的气候条件)不断抗争的产物。在功能上,建筑是人类作为生 物体适应气候而生存的生理需要;在形式上,是人类启蒙文化的反映[1]。因此,世界上比较古老的文 明,如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代中国,都位于南北纬20°-40°之间,即所谓中低纬度文明 带,见图1-4。 图1-1 巢居[1] 图1-2 河南偃师汤泉沟穴居遗址[1]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