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三)基准利率与差别利率 基准利率是指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当它变动时,其他利率也相应发生 变化。因此,了解这种关键性利率水平的变动趋势,也就了解了全部利率体系的变化趋势。基准利 率,在西方国家通常是中央银行的再贴现利率或者国库券的收益率,在我国主要是中央银行对各金 融机构的贷款利率。 差别利率,是指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不同部门、不同期限、不同种类、不同用途和不同借贷能力 的客户的存、贷款制定不同的利率。其作用主要是通过对不同的借贷资金予以不同的利率,达到鼓 励、限制或调节作用,也体现了风险与收益的关系及政策导向,例如我国实行的差别利率主要有存 贷差别利率、期限差别利率和行业差别利率。 (四)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 固定利率是指在整个借贷期限内,利息按借贷双方事先约定的利率计算,而不随市场上货币资 金供求状况而变化。实行固定利率对于借贷双方准确计算成本与收益十分方便,适用于借贷期限较 短或市场利率变化不大的情况,但当借贷期限较长、市场利率波动较大的时期,则不宜采用同定利 率。因为固定利率只要双方协定后,就不能单方面变更。在此期间,通货膨胀的作用和市场上借贷 资本供求状况的变化,会使借贷双方都可能承担利率波动的风险。因此,在借贷期限较长、市场利 率波动频繁的时期,借贷双方往往倾向于采用浮动利率。 浮动利率是指借贷期限内,随市场利率的变化情况而定期进行调整的利率,多用于较长期的借 贷及国际金融市场。调整期限的长短以及以何种利率作为调整时的参照利率都由借贷双方在借款时 议定。例如,欧洲货币市场上的浮动利率,一般每隔3一6个月调整一次,调整时大多以伦敦银行间 同业拆借利率(简写为LIBO)为主要参照。浮动利率能够灵活反映市场上资金供求状况,更好地发 挥利率的调节作用:同时,由于浮动利率可以随时予以调整,利率的高低同资金供求状况密切相关, 借贷双方承担的利率风险较小,有利于减少利率波动所造成的风险,从而克服了固定利率的缺陷。 但由于浮动利率变化不定,使借贷成本的计算和考核相对复杂,且可能加重贷款人的负担。因此, 对于长期贷款,借贷双方一般都倾向于选择浮动利率。 (五)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 在借贷过程中,债权人不仅要承担债务人到期无法归还本金的信用风险,而且还要承担货币贬 值的通货膨胀的风险。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的划分,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划分的。实际利率是指物 价不变从而实际购买力不变条件下的利率:名义利率则是包含了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通常情况下, 名义利率扣除通货膨胀率即可视为实际利率。 实际利率对经济起实质性影响,但通常在经济管理中,能够操作的只是名义利率。划分名义利 率与实际利率的意义在于,它为分析通货膨胀下的利率变动及其影响提供了依据与工具,便利了利 率杠杆的操作。根据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的比较,实际利率呈现三种情况:当名义利率高于通货膨 胀率时,实际利率为正利率:当名义利率等于通货膨胀率时,实际利率为零:当名义利率低于通货 膨胀率时,实际利率为负利率。在不同的实际利率状况下,借贷双方和企业会有不同的经济行为。 一般而言,正利率与零利率和负利率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是互逆的,只有正利率才符合价格规律的要 求。 一般来讲,实际利率的计算方法通常有两种: (1)r=i+p (3.1) 式中,r为实际利率:1为名义利率:p为通货膨胀率。 (2)i=(1+r)/(1+p)-1 (3.2) 通常按两种方法计算的结果有一些差别。例如,某银行贷款利率为15%,而当年该国的通货膨 胀率为10%,若按(1)式计算的实际利率为计算的实际利率为5%,而按(2)式计算的实际利率 为4.55%,两者相差0.45%。出现这种计算结果上的差异是因为(1)式是个不精确的等式,仅有本 金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影响,而其利息部分则没有免除通货膨胀的影响。2 (三)基准利率与差别利率 基准利率是指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当它变动时,其他利率也相应发生 变化。因此,了解这种关键性利率水平的变动趋势,也就了解了全部利率体系的变化趋势。基准利 率,在西方国家通常是中央银行的再贴现利率或者国库券的收益率,在我国主要是中央银行对各金 融机构的贷款利率。 差别利率,是指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不同部门、不同期限、不同种类、不同用途和不同借贷能力 的客户的存、贷款制定不同的利率。其作用主要是通过对不同的借贷资金予以不同的利率,达到鼓 励、限制或调节作用,也体现了风险与收益的关系及政策导向,例如我国实行的差别利率主要有存 贷差别利率、期限差别利率和行业差别利率。 (四)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 固定利率是指在整个借贷期限内,利息按借贷双方事先约定的利率计算,而不随市场上货币资 金供求状况而变化。实行固定利率对于借贷双方准确计算成本与收益十分方便,适用于借贷期限较 短或市场利率变化不大的情况,但当借贷期限较长、市场利率波动较大的时期,则不宜采用同定利 率。因为固定利率只要双方协定后,就不能单方面变更。在此期间,通货膨胀的作用和市场上借贷 资本供求状况的变化,会使借贷双方都可能承担利率波动的风险。因此,在借贷期限较长、市场利 率波动频繁的时期,借贷双方往往倾向于采用浮动利率。 浮动利率是指借贷期限内,随市场利率的变化情况而定期进行调整的利率,多用于较长期的借 贷及国际金融市场。调整期限的长短以及以何种利率作为调整时的参照利率都由借贷双方在借款时 议定。例如,欧洲货币市场上的浮动利率,一般每隔 3—6 个月调整一次,调整时大多以伦敦银行间 同业拆借利率(简写为 LIBOR)为主要参照。浮动利率能够灵活反映市场上资金供求状况,更好地发 挥利率的调节作用;同时,由于浮动利率可以随时予以调整,利率的高低同资金供求状况密切相关, 借贷双方承担的利率风险较小,有利于减少利率波动所造成的风险,从而克服了固定利率的缺陷。 但由于浮动利率变化不定,使借贷成本的计算和考核相对复杂,且可能加重贷款人的负担。因此, 对于长期贷款,借贷双方一般都倾向于选择浮动利率。 (五)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 在借贷过程中,债权人不仅要承担债务人到期无法归还本金的信用风险,而且还要承担货币贬 值的通货膨胀的风险。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的划分,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划分的。实际利率是指物 价不变从而实际购买力不变条件下的利率;名义利率则是包含了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通常情况下, 名义利率扣除通货膨胀率即可视为实际利率。 实际利率对经济起实质性影响,但通常在经济管理中,能够操作的只是名义利率。划分名义利 率与实际利率的意义在于,它为分析通货膨胀下的利率变动及其影响提供了依据与工具,便利了利 率杠杆的操作。根据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的比较,实际利率呈现三种情况:当名义利率高于通货膨 胀率时,实际利率为正利率;当名义利率等于通货膨胀率时,实际利率为零;当名义利率低于通货 膨胀率时,实际利率为负利率。在不同的实际利率状况下.借贷双方和企业会有不同的经济行为。 一般而言,正利率与零利率和负利率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是互逆的,只有正利率才符合价格规律的要 求。 一般来讲,实际利率的计算方法通常有两种: (1) r=i+p (3.1) 式中,r 为实际利率;i 为名义利率;p 为通货膨胀率。 (2) i=(1+r)/(1+p)-1 (3.2) 通常按两种方法计算的结果有一些差别。例如,某银行贷款利率为 15%,而当年该国的通货膨 胀率为 10%,若按(1)式计算的实际利率为计算的实际利率为 5%,而按(2)式计算的实际利率 为 4.55%,两者相差 0.45%。出现这种计算结果上的差异是因为(1)式是个不精确的等式,仅有本 金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影响,而其利息部分则没有免除通货膨胀的影响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