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社会科学2007年第7期 李煜徐安琪:普通人的爱情观研究 和“条件”这三个“定义取向”来研究爱情的分类。这一研究视角不同于社会心理学家的类型学 研究。通过对“定义取向”的分析,不仅可以对爱情的类别做出区分,而且可以引导对爱情的类 别进行更深入讨论,揭示其社会性的本质 我们发现,当代年轻人爱情的“定义取向”总体上是以“关系规范”为主,“条件”和“感 受”为辅。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从心理学角度把爱情理解为两性间的一种“情感”体验,更需要 从社会学的角度去把握作为“社会规范”的爱情属性。 爱情往往被描述成浪漫和溦情同义词。我们的调査却发现在普通人的爱情观里,作为爱侣间 社会关系的“规范”占据了相当的位置。其重要性甚至还超过“浪漫”和“激情”。这是爱情的 社会性属性的表现。这一发现至少有下列三方面的意义和启发。 首先,通行“伴侣型”和“狂热型”爱情的简单二元划分,事实上是基于爱情中的“浪漫” 和“激情”程度的不同。我们的研究引入社会角色规范作为爱情定义的基本要素。这不仅彰显出 爱情的社会性本质,而且超越原来类型学拘泥于个体感受和行为层面,为进一步分析社会结构对 爱情的制约和爱情的反作用,开辟了新的研究空间 其次,它也启发我们进一步思考,爱情在文化和社会结构中扮演了怎样的一个角色?是否确 实如冲突论者所担心的“爱情巩固了性别的不平等”,使妇女继续遵从传统的性别角色和服从男 性?我们的“规范导向”爱情定义中所反映的大多是带有公平色彩的“体贴互助”,更体现两性 作为独立个体的平等。当然,基于资料的局限,本研究并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进一步的研究应 该侧重分析两性间爱情“规范”的内容和性质,从而深入探察爱情对两性关系的作用和意义。 最后,对于爱情观念中关系规范的重要性,在本研究中得以充分体现,但我们并没有相关的 资料能说明这是否就是“中国特色”。如果未来的硏究能够发现中国青年的爱情观念更具有“社 会性”、而更少“浪漫性”的话,那其深层的原因完全值得进一步探讨:是我们传统文化“门当 户对”、“过小日子”观念影响的结果,还是社会剧烈变迁条件下对家庭“平静港湾”的追求? 不仅如此,要揭示当代青年的爱情观,还需要从本土的文化才能得到真正的理解,特别是需 要对传统的“缘分”观念进行深入的分析。本文仅仅是对当代中国青年爱情观的一个初步而粗略 的探索,真正对爱情概念化理论化的结论有待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得以实现。 (责任编辑:许宏海薛立勇) Prototype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of love An application of Quantified Open-ended Questions Li Yu, Xu Anqi Abstract: Based on a random data of 800 urban youth drawn from Shanghai and Chengdu,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nature, types and distribution of concepts of romantic love in a Prototype approach. The findings showed that ordinary people define love by feeling, norms of relationship and condition. The most commonly generated characteristic in definition process was the norms, which revealed the social nature of romantic love. In methodology, researchers made an effort to promote the combination of qual 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Authors designed the core question in a qualitative way, participants listed the features of romantic love in a free response format, and analyzed them with quantitative method Key Words: Romantic Love, Idea Type; Open-ended Question; Quantitative Method 141 91994-2009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社会科学 2007 年第 7 期 141 和“条件”这三个“定义取向”来研究爱情的分类。这一研究视角不同于社会心理学家的类型学 研究。通过对“定义取向”的分析,不仅可以对爱情的类别做出区分,而且可以引导对爱情的类 别进行更深入讨论,揭示其社会性的本质。 我们发现,当代年轻人爱情的“定义取向”总体上是以“关系规范”为主,“条件”和“感 受”为辅。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从心理学角度把爱情理解为两性间的一种“情感”体验,更需要 从社会学的角度去把握作为“社会规范”的爱情属性。 爱情往往被描述成浪漫和激情同义词。我们的调查却发现在普通人的爱情观里,作为爱侣间 社会关系的“规范”占据了相当的位置。其重要性甚至还超过“浪漫”和“激情”。这是爱情的 社会性属性的表现。这一发现至少有下列三方面的意义和启发。 首先,通行“伴侣型”和“狂热型”爱情的简单二元划分,事实上是基于爱情中的“浪漫” 和“激情”程度的不同。我们的研究引入社会角色规范作为爱情定义的基本要素。这不仅彰显出 爱情的社会性本质,而且超越原来类型学拘泥于个体感受和行为层面,为进一步分析社会结构对 爱情的制约和爱情的反作用,开辟了新的研究空间。 其次,它也启发我们进一步思考,爱情在文化和社会结构中扮演了怎样的一个角色?是否确 实如冲突论者所担心的“爱情巩固了性别的不平等”,使妇女继续遵从传统的性别角色和服从男 性?我们的“规范导向”爱情定义中所反映的大多是带有公平色彩的“体贴互助”,更体现两性 作为独立个体的平等。当然,基于资料的局限,本研究并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进一步的研究应 该侧重分析两性间爱情“规范”的内容和性质,从而深入探察爱情对两性关系的作用和意义。 最后,对于爱情观念中关系规范的重要性,在本研究中得以充分体现,但我们并没有相关的 资料能说明这是否就是“中国特色”。如果未来的研究能够发现中国青年的爱情观念更具有“社 会性”、而更少“浪漫性”的话,那其深层的原因完全值得进一步探讨:是我们传统文化“门当 户对”、“过小日子”观念影响的结果,还是社会剧烈变迁条件下对家庭“平静港湾”的追求? 不仅如此,要揭示当代青年的爱情观,还需要从本土的文化才能得到真正的理解,特别是需 要对传统的“缘分”观念进行深入的分析。本文仅仅是对当代中国青年爱情观的一个初步而粗略 的探索,真正对爱情概念化理论化的结论有待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得以实现。 (责任编辑:许宏海 薛立勇) Prototype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of Love ____An Application of Quantified Open-ended Questions Li Yu, Xu Anqi Abstract: Based on a random data of 800 urban youth drawn from Shanghai and Chengdu,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nature, types and distribution of concepts of romantic love in a Prototype approach. The findings showed that ordinary people define love by feeling, norms of relationship and condition. The most commonly generated characteristic in definition process was the norms, which revealed the social nature of romantic love. In methodology, researchers made an effort to promote the combination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Authors designed the core question in a qualitative way, participants listed the features of romantic love in a free response format, and analyzed them with quantitative method. Key Words: Romantic Love; Idea Type; Open-ended Question; Quantitative Method 社会科学 2007 年第 7 期 李 煜 徐安琪 :普通人的爱情观研究 141
<<向上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