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孢子梗单生或数根丛生,暗褐色,不分枝,有隔,顶部多呈屈膝状,大小70~270μm×2~4 μm,顶端和侧面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淡褐色、灰褐色,棍棒形或椭圆形,少数呈“Y” 型,向一端弯曲,多数分生孢子为3个隔膜4个细胞结构,中间两个细胞膨大,暗褐色,从 基部向上数第三个细胞最大,两端细胞较小,大小为19~30μm×8-19μm,淡褐色 病菌生长最适温为28~32℃,对p值适应范围广。其分生孢子最适萌发温度为30~32℃ 最适的湿度为饱和湿度,相对湿度低于90%则很少萌发或不萌发 病菌在活体外可以产生致病毒素,毒素在离体玉米叶片上可产生典型病害症状,毒素还 可抑制玉米种子根的伸长,是一种对热稳定化合物 发生规律 侵染循环:病菌以菌丝体潜伏于病残体组织中越冬,也能以分生孢子状态越冬。靠近村 头或秸秆垛的玉米植株首先发病,且发生严重,说明玉米秸秆所带病原菌是第二年玉米田间 发病的主要初侵染来源:病菌也可危害水稻、高粱及禾本科杂草等,田间带菌杂草也是病害 发生的初侵染源之一。病残体上越冬的菌丝体可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和雨水传播到田间玉 米叶片上,在有水膜的情况下,分生孢子萌发侵入,约经7~10天即可表现症状,并产生分 生孢子进行再侵染。 发病条件: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对温度的要求类似于玉米小斑病,为喜高温高湿的病害。 玉米拔节和抽雄期正值7月上旬雨季,高温多雨的天气有利于该病发生。该病又属成株期病 害,品种抗病性随植株生长而减弱,表现在苗期抗性较强,13叶期最感病。在华北地区 田间发病始于7月底至8月初,发病高峰期在玉米抽雄后,即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由于 该病潜育期短(2~3天),7~10天即可完成一次侵染循环,短期内侵染源急剧增加,如遇 高温、高湿,则在8月下旬导致田间病害流行。此外,低洼积水田和连作田发病较重 病害控制 此病的防治策略应采取以抗病品种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1.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经过抗病性鉴定,目前在田间发病较轻的自交系和杂交种有: 农大108、郑单14、高油115、CN95、CN165、亲试04、农大951、京垦109、中玉4号 中玉5号、中单120、京育2、中原单32、掖单12号、新黄单85-1、丹玉13号、掖单2号 新单15号、郑单7号、商单3号、沈试29、沈试30、丹418、丹3034、锦试2号;发病较 重的有:掖单13号、齐101、黄早4、西玉3号、怀玉1号、丹玉20号、沈单7号、鲁单 8号、京早10号、试1243、京育3号和京单12号等。此外,应广泛收集抗病种质资源,积 极培育抗病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减少越冬菌源加强玉米田间管理,合理轮作和间作套种,合理密植, 前期施足底肥,后期适时追肥,防止脱肥,提高植株抗病力。玉米收获后及时淸理病株和落 叶,集中处理或深耕深埋,减少初侵染来源。 3药剂防治由于目前缺少抗病品种,一旦发生弯孢霉叶斑病后要及时喷药防治。有效 药剂有:45%大生、25%敌力脱、75%百菌清、50%多菌灵、50%甲基硫菌灵、80%炭疽福美 40%新星、70%代森锰锌、50%福美双、50%退菌特等。喷药时期一般在田间发病率10%时, 防治效果明显。在玉米制种田或高产试验田采取药剂防治十分必要孢子梗单生或数根丛生,暗褐色,不分枝,有隔,顶部多呈屈膝状,大小 70~270μm×2~4 μm,顶端和侧面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淡褐色、灰褐色,棍棒形或椭圆形,少数呈“Y” 型,向一端弯曲,多数分生孢子为 3 个隔膜 4 个细胞结构,中间两个细胞膨大,暗褐色,从 基部向上数第三个细胞最大,两端细胞较小,大小为 19~30μm×8~19μm,淡褐色。 病菌生长最适温为 28~32℃,对 pH 值适应范围广。其分生孢子最适萌发温度为 30~32℃, 最适的湿度为饱和湿度,相对湿度低于 90%则很少萌发或不萌发。 病菌在活体外可以产生致病毒素,毒素在离体玉米叶片上可产生典型病害症状,毒素还 可抑制玉米种子根的伸长,是一种对热稳定化合物。 发生规律 侵染循环:病菌以菌丝体潜伏于病残体组织中越冬,也能以分生孢子状态越冬。靠近村 头或秸秆垛的玉米植株首先发病,且发生严重,说明玉米秸秆所带病原菌是第二年玉米田间 发病的主要初侵染来源;病菌也可危害水稻、高粱及禾本科杂草等,田间带菌杂草也是病害 发生的初侵染源之一。病残体上越冬的菌丝体可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和雨水传播到田间玉 米叶片上,在有水膜的情况下,分生孢子萌发侵入,约经 7~10 天即可表现症状,并产生分 生孢子进行再侵染。 发病条件: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对温度的要求类似于玉米小斑病,为喜高温高湿的病害。 玉米拔节和抽雄期正值 7 月上旬雨季,高温多雨的天气有利于该病发生。该病又属成株期病 害,品种抗病性随植株生长而减弱,表现在苗期抗性较强,13 叶期最感病。在华北地区, 田间发病始于 7 月底至 8 月初,发病高峰期在玉米抽雄后,即 8 月中下旬至 9 月上旬。由于 该病潜育期短(2~3 天),7~10 天即可完成一次侵染循环,短期内侵染源急剧增加,如遇 高温、高湿,则在 8 月下旬导致田间病害流行。此外,低洼积水田和连作田发病较重。 病害控制 此病的防治策略应采取以抗病品种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1.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 经过抗病性鉴定,目前在田间发病较轻的自交系和杂交种有: 农大 108、郑单 14、高油 115、CN95、CN165、亲试 04、农大 951、京垦 109、中玉 4 号、 中玉 5 号、中单 120、京育 2、中原单 32、掖单 12 号、新黄单 85-1、丹玉 13 号、掖单 2 号、 新单 15 号、郑单 7 号、商单 3 号、沈试 29、沈试 30、丹 418、丹 3034、锦试 2 号;发病较 重的有:掖单 13 号、齐 101、黄早 4、西玉 3 号、怀玉 1 号、丹玉 20 号、沈单 7 号、鲁单 8 号、京早 10 号、试 1243、京育 3 号和京单 12 号等。此外,应广泛收集抗病种质资源,积 极培育抗病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减少越冬菌源 加强玉米田间管理,合理轮作和间作套种,合理密植, 前期施足底肥,后期适时追肥,防止脱肥,提高植株抗病力。玉米收获后及时清理病株和落 叶,集中处理或深耕深埋,减少初侵染来源。 3.药剂防治 由于目前缺少抗病品种,一旦发生弯孢霉叶斑病后要及时喷药防治。有效 药剂有:45%大生、25%敌力脱、75%百菌清、50%多菌灵、50%甲基硫菌灵、80%炭疽福美、 40%新星、70%代森锰锌、50%福美双、50%退菌特等。喷药时期一般在田间发病率 10%时, 防治效果明显。在玉米制种田或高产试验田采取药剂防治十分必要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