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十六章动物的遗传和进化 第一节遗传的基本定律 第一定律—分高定律:在杂种中,1对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发生分离的现象。相关 的重要术语:(1)显性与隐性杂种F1表现出来的性状称为显性,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 称为隐性。通常用大写字母表示显性性状,用相应的小写字母表示隐性性状。(2)杂 合子与纯合子杂合子是不同类型配子的结合,等位基因是不同的,不能真实遗传,杂 种后代发生分离;纯合子是同类型配子的结合,等位基因是相同的,能真实遗传。(3) 表现型和基因型表现型是动物个体表现出的性状,基因型表示动物个体的遗传组成。 基因型决定表现型,但不同的基因型可表现出相同的表现型。有时在环境的影响下 相同的基因型也可出现不同的表现型。(4)测交等位基因分离的验证:把杂种或杂种 后代与隐性个体交配,以测定杂种或其后代的基因型,这种方法称为测交 第二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在杂种中,2对或更多对的相对性状共存时,不同对的等 位基因彼此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 基因效应和基因的相互作用 显性与隐性关系的相对性 ●不完全显性:在有些杂交试验中显性表现不完全,F1代杂种并不表现显性亲本性状 而是表现双亲的中间性状 ●并显性:杂合子中1对等位基因都得以表现 致死基因 法国学者 Cuenot首次发现基因的致死作用,他观察到小鼠中,黄鼠不能真实遗传。 后续研究证实:致死作用也有在杂合体中表现的,即显性致死。 复等位基因:相对性状一般受位于染色体的1个座位上的2个等位位置1对等位 基因控制。实际上在1个座位可以存在多种等位形式。具有多个不同等位形式的 基因称为复等位基因。等位基因存在于个体中,而复等位基因则存在于群体中。 它具有重要的进化意义,丰富了生物的变异类型。 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不同基因之间经常发生相互作用,共同决定新性状 发生相互作用的不同对的2个基因称为互作基因。基因的相互作用典型的有:互 补作用、上位作用、积加作用、重叠作用等 第二节动物遗传的染色体基础和分子遗传的基本原理 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图) 未分裂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以一种弥漫的不规则的形态散布在整个细胞核中,称为 染色质。在细胞分裂前期,染色质凝缩成长短、形状不同的染色体 染色体复制后,含有纵向并列的2条染色单体(姐妹染色单体),只有在着丝粒的 地方联在一起。着丝粒处表现为一个缢痕(初级缢痕)。有的染色体还具有1个次 级缢痕,连着远端称为随体的染色体小段。次级缢痕和着丝粒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是固定的。 根据着丝粒在染色体上位置的不同,可将染色体分成4种形态:中间着丝粒染色 体(M)、近中着丝粒染色体(SM)、近端着丝粒染色体(ST)和端着丝粒染色体 (T)。 在每一特定的种内,染色体有其固定的大小和形状。二倍体物种每一种染色体都 是1对,但每对染色体之间各不相同第十六章 动物的遗传和进化 第一节 遗传的基本定律 第一定律——分离定律:在杂种中,1 对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发生分离的现象。相关 的重要术语:(1)显性与隐性 杂种F1表现出来的性状称为显性,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 称为隐性。通常用大写字母表示显性性状,用相应的小写字母表示隐性性状。(2)杂 合子与纯合子 杂合子是不同类型配子的结合,等位基因是不同的,不能真实遗传,杂 种后代发生分离;纯合子是同类型配子的结合,等位基因是相同的,能真实遗传。(3) 表现型和基因型 表现型是动物个体表现出的性状,基因型表示动物个体的遗传组成。 基因型决定表现型,但不同的基因型可表现出相同的表现型。有时在环境的影响下, 相同的基因型也可出现不同的表现型。(4)测交 等位基因分离的验证:把杂种或杂种 后代与隐性个体交配,以测定杂种或其后代的基因型,这种方法称为测交。 第二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在杂种中,2 对或更多对的相对性状共存时,不同对的等 位基因彼此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 基因效应和基因的相互作用 显性与隐性关系的相对性 z 不完全显性:在有些杂交试验中显性表现不完全,F1代杂种并不表现显性亲本性状, 而是表现双亲的中间性状。 z 并显性:杂合子中 1 对等位基因都得以表现。 致死基因 z 法国学者 Cuenot 首次发现基因的致死作用,他观察到小鼠中,黄鼠不能真实遗传。 后续研究证实:致死作用也有在杂合体中表现的,即显性致死。 z 复等位基因:相对性状一般受位于染色体的 1 个座位上的 2 个等位位置 1 对等位 基因控制。实际上在 1 个座位可以存在多种等位形式。具有多个不同等位形式的 基因称为复等位基因。等位基因存在于个体中,而复等位基因则存在于群体中。 它具有重要的进化意义,丰富了生物的变异类型。 z 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不同基因之间经常发生相互作用,共同决定新性状。 发生相互作用的不同对的 2 个基因称为互作基因。基因的相互作用典型的有:互 补作用、上位作用、积加作用、重叠作用等。 第二节 动物遗传的染色体基础和分子遗传的基本原理 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图) z 未分裂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以一种弥漫的不规则的形态散布在整个细胞核中,称为 染色质。在细胞分裂前期,染色质凝缩成长短、形状不同的染色体。 z 染色体复制后,含有纵向并列的 2 条染色单体(姐妹染色单体),只有在着丝粒的 地方联在一起。着丝粒处表现为一个缢痕(初级缢痕)。有的染色体还具有 1 个次 级缢痕,连着远端称为随体的染色体小段。次级缢痕和着丝粒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是固定的。 z 根据着丝粒在染色体上位置的不同,可将染色体分成 4 种形态:中间着丝粒染色 体(M)、近中着丝粒染色体(SM)、近端着丝粒染色体(ST)和端着丝粒染色体 (T)。 z 在每一特定的种内,染色体有其固定的大小和形状。二倍体物种每一种染色体都 是 1 对,但每对染色体之间各不相同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