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案例分析 中外驰名的长江三峡,是中国旅游四十佳之首和中国14条旅游热线首选,但由于自然分布 与行政区划,三峡1.8个峡在湖北、1.2个峡在重庆。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事情。2000年6月 重庆市与国家旅游局联合举办了中国重庆第五届三峡国际旅游节;同年10月,湖北省也同国家 旅游局举办了中国湖北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 不仅出现了各自为政分头举办“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的局面,而且多年来,在重庆和湖北 辖区内对各自的景区建设都付出了较大努力,并且在产品包装和促销上花费了很大的代价;本 来长江一线串珠,把沿江众多的景点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但由于利益分割 峡的旅游没有 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使各景区无形中形成了长期封闭的竞争态势,有一种低水平重复的感觉 出现了鄂渝相争的情况。这是不是一种重复建设?不知什么原因,重庆市能与陕西省签署旅游 合作协议,却不能与木是一衣带水、同吃三峡“饭”的湖北省“结盟”?经历了1998年的三峡 旅游低谷后,旅游主管部门和企业都成熟了几分,有利于促进各方面的联合;但现实仍与人们 的愿望相距甚远,三峡旅游还在付出着高昂的代价。不过,面对现实,渝鄂两地的旅游企业已 开始进行一些层次的探索与联合,许多从事三峡旅游的国内企业也对三峡旅游的前景表现出极 大的关注。应该看到,企业的积极性远远高于两地政府,他们知道,锅里有饭,碗里才满。他 自觉不自觉地树立起全局观念,有“抱团”精神,共同开发三峡旅游产品,对其进行重新定 位和整体包装;各景区也在及时加强产品的升级换代,推岀“新世纪,新三峡,新概念”,共 同托起未来的长江三峡旅游。因为,要避免几败俱伤的局面,三峡旅游的出路除了联合,还是 联合。联合起来才显得出优势,一加一大于二,这个道理谁都明白。但是,仅有各景区的联合 是不够的案例分析 中外驰名的长江三峡,是中国旅游四十佳之首和中国14条旅游热线首选,但由于自然分布 与行政区划,三峡1.8个峡在湖北、1.2个峡在重庆。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事情。2000年6月, 重庆市与国家旅游局联合举办了中国重庆第五届三峡国际旅游节;同年10月,湖北省也同国家 旅游局举办了中国湖北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 不仅出现了各自为政分头举办“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的局面,而且多年来,在重庆和湖北 辖区内对各自的景区建设都付出了较大努力,并且在产品包装和促销上花费了很大的代价;本 来长江一线串珠,把沿江众多的景点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但由于利益分割,三峡的旅游没有 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使各景区无形中形成了长期封闭的竞争态势,有一种低水平重复的感觉; 出现了鄂渝相争的情况。这是不是一种重复建设?不知什么原因,重庆市能与陕西省签署旅游 合作协议,却不能与本是一衣带水、同吃三峡“饭”的湖北省“结盟”?经历了1998年的三峡 旅游低谷后,旅游主管部门和企业都成熟了几分,有利于促进各方面的联合;但现实仍与人们 的愿望相距甚远,三峡旅游还在付出着高昂的代价。不过,面对现实,渝鄂两地的旅游企业已 开始进行一些层次的探索与联合,许多从事三峡旅游的国内企业也对三峡旅游的前景表现出极 大的关注。应该看到,企业的积极性远远高于两地政府,他们知道,锅里有饭,碗里才满。他 们自觉不自觉地树立起全局观念,有“抱团”精神,共同开发三峡旅游产品,对其进行重新定 位和整体包装;各景区也在及时加强产品的升级换代,推出“新世纪,新三峡,新概念”,共 同托起未来的长江三峡旅游。因为,要避免几败俱伤的局面,三峡旅游的出路除了联合,还是 联合。联合起来才显得出优势,一加一大于二,这个道理谁都明白。但是,仅有各景区的联合 是不够的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