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③设计了细菌染色技术 (2)证实疾病的病原菌学说,提出了柯赫准则, 种微生物,当被怀疑是病原体时,它一定伴随着病害而存在 ②必须能自原寄主分离出这种微生物,并培养成为纯培养: ③用已纯化的纯培养微生物,人工接种寄主,必须能诱发与原来病害相同病害: ④必须自人工接种发病的寄主内,能重新分离出同一病原微生物并培养成纯培养。 其他人 Serge Winogradsky,.1856~1953,发现微生物的自养生 Beijerinck M.W.,1851~1931,发现了非共生固氮菌: Joseph Lister,1864年提出无菌外科操作技术: Elie Metchnikoff发现白细胞的吞噬作用: Ivanovsky发现烟草花叶病毒: PEhrlich现代化疗的 现代微生物学发展 分子生物学阶段 (1)现代发酵工业的形成:1941,Florey&Chain 将青霉素投入生产,是通气培养微生物的开端,将微生物学与工程学结合。 (2)微生物代谢作用研究: A©y肺炎球菌转化实验,确定DNA是遗传物质,标志若分子生物学的形成。 1953,wat &Crick提出DNA双螺旋结构以及半保留复制假说 (3)分子生物学阶段 20世纪70年代,基因工程的发展,工程菌的构建更促进了微生物学的发展。 微生物学推动生命科学的发展,促进许多重大理论问题的突破,对生命科学研究技术的贡献, 与"人类基因组计别】 微生物学的应用前景 继续采用微生物作为生命科学的研究材料 微生物生产与动植物生产并列为生物产业的三大支柱。 在工业中许多产品利用微生物来生产,如各种生物活性物质(抗生素等)、化工原料酒精等) 微生物在农业生产中也有着多方面的作用。 微生物在食品加工中有广泛用途,发酵食品和许多调味品都离不开微生物 微生物是消除污染、净化环境的重 手段 在新兴的生物技术产业中,微生物的作用更是不可替代。作为基因工程的外源DNA载体,不是 微生物本身(如噬菌体),就是微生物细胞中的质粒:被用作切割与拼接基因的工具酶,绝大多数来自 各种微生物。由于微生物生长繁殖快、培养条件较简易,当今大量的基因工程产品主要是以微生物作 为受体而进行生产,尤其是大肠杆菌、枯草芽胞杆菌和酿酒醉母。借助微生物发酵法,人们己能生产 外源蛋白质药物(如人胰岛素和干扰寿 尽管 因工程所采用的外源基因可以来自动植物,但由 微生物生理代谢类型的多样性,它们是最丰富的外源基因供体 与高等动植物相比,己知微生物种类只是估计存在数量的很小一部分。哺乳动物和鸟类的物种几 乎全部为人们所掌握,被子植物已知种类达93%,但细菌已知种数仅为估计数的12%,真菌为5%, 病毒为4%(BL,1992)。目前研究的也只是已知种类的很少一部分。根据SC(science citation index) 资料,1991一1997发表 的微生物学 文献大量集中在8个属,尤其是埃希氏杆菌,其中大肠杆菌又占 主要部分(Gave2等,1998)。可以想像,既然对少数已知微生物的研究就己为人类作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对多样性微生物的开发必然会为社会带来巨大利益。微生物学事业方兴未艾。 微生物基因组学研究将全面展开,以微生物之间、微生物与其他生物、微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为主要内容的微生物生态学、环境微生物学、细胞微生物学将基因组信息在基础上获得长足发展。5 ③设计了细菌染色技术 (2)证实疾病的病原菌学说,提出了柯赫准则。 ①某一种微生物,当被怀疑是病原体时,它一定伴随着病害而存在; ②必须能自原寄主分离出这种微生物,并培养成为纯培养; ③用已纯化的纯培养微生物,人工接种寄主,必须能诱发与原来病害相同病害; ④必须自人工接种发病的寄主内,能重新分离出同一病原微生物并培养成纯培养。 其他人: Serge Winogradsky,1856~1953,发现微生物的自养生活; Beijerinck M. W.,1851~1931,发现了非共生固氮菌; Joseph Lister,1864 年提出无菌外科操作技术; Elie Metchnikoff 发现白细胞的吞噬作用; Ivanovsky 发现烟草花叶病毒; P. Ehrlich 现代化疗的开始。 3、现代微生物学发展—分子生物学阶段 (1)现代发酵工业的形成:1941,Florey & Chain 将青霉素投入生产,是通气培养微生物的开端,将微生物学与工程学结合。 (2)微生物代谢作用研究; 1944,Avery 肺炎球菌转化实验,确定 DNA 是遗传物质,标志着分子生物学的形成。 1953,Watson & Crick 提出 DNA 双螺旋结构以及半保留复制假说。 (3)分子生物学阶段 20 世纪 70 年代,基因工程的发展,工程菌的构建更促进了微生物学的发展。 微生物学推动生命科学的发展,促进许多重大理论问题的突破,对生命科学研究技术的贡献, 与"人类基因组计划"。 4、微生物学的应用前景 继续采用微生物作为生命科学的研究材料。 微生物生产与动植物生产并列为生物产业的三大支柱。 在工业中许多产品利用微生物来生产,如各种生物活性物质(抗生素等)、化工原料(酒精等)。 微生物在农业生产中也有着多方面的作用。 微生物在食品加工中有广泛用途,发酵食品和许多调味品都离不开微生物。 微生物是消除污染、净化环境的重要手段。 在新兴的生物技术产业中,微生物的作用更是不可替代。作为基因工程的外源 DNA 载体,不是 微生物本身(如噬菌体),就是微生物细胞中的质粒;被用作切割与拼接基因的工具酶,绝大多数来自 各种微生物。由于微生物生长繁殖快、培养条件较简易,当今大量的基因工程产品主要是以微生物作 为受体而进行生产,尤其是大肠杆菌、枯草芽胞杆菌和酿酒醉母。借助微生物发酵法,人们已能生产 外源蛋白质药物(如人胰岛素和干扰素等)。尽管基因工程所采用的外源基因可以来自动植物,但由于 微生物生理代谢类型的多样性,它们是最丰富的外源基因供体。 与高等动植物相比,已知微生物种类只是估计存在数量的很小一部分。哺乳动物和鸟类的物种几 乎全部为人们所掌握,被子植物已知种类达 93%,但细菌已知种数仅为估计数的 12%,真菌为 5%, 病毒为 4%(Bull,1992)。目前研究的也只是已知种类的很少一部分。根据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 资料,1991—1997 发表的微生物学文献大量集中在 8 个属,尤其是埃希氏杆菌,其中大肠杆菌又占 主要部分(Galvez 等,1998)。可以想像,既然对少数已知微生物的研究就已为人类作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对多样性微生物的开发必然会为社会带来巨大利益。微生物学事业方兴未艾。 微生物基因组学研究将全面展开,以微生物之间、微生物与其他生物、微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为主要内容的微生物生态学、环境微生物学、细胞微生物学将基因组信息在基础上获得长足发展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