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关于生理生化抗性报道较多,棉花体内含糖水平、PAL酶活性、本质素的含量与抗枯萎性有 关。棉花种子内凝集素活性程度与品种的抗枯萎性呈正相关。棉花根际微生物与棉花抗病性 也有密切关系。 候条件:枯萎病的发生与地温和雨量有关,当土壤10cm地温达20℃左右开始发病, 当棉花现蕾期达25~30℃时,出现第一个发病髙峰,常大量死苗,夏季地温达33~35℃时的 高温期后,病情停止发展,未死亡的植株,又长岀新叶,出现症状减轻或高温隐症。秋季当 土壤温度下降到25℃左右时,病情又有回升,出现第二个发病高峰。枯萎病的发生与土壤 湿度和降雨也有密切关系。田间持水量50%~60%最适于该菌生长和发育;超过70%或低于 40%,菌丝生长受抑制。生长期多雨导致土壤温度下降,又增加了土壤湿度,病情上升。故 多雨年份,利于病害发生。5、6月份降雨较多时,对枯萎病的发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耕作与栽培措施:连作病重,轮作病轻。病田多年连作,发病趋重。连作病田内推行 秸秆还田,加重病害的发生。铺膜具有増温保温、提墒保墒的作用,发病比露地栽培重。铺 膜棉田枯萎病的发生比不铺膜棉田发病提前、病情加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地下水位髙 的地块一般发病较重,偏施氮肥、营养失调,会促进病害发展。 土壤线虫:危害棉花的线虫主要有根结线虫、刺线虫、肾状线虫、螺旋线虫和矮化线 虫等。重病田的线虫密度一般大于轻病田,用枯萎病菌与线虫混接比单接枯萎病菌发病提早 5~7天,发病率也有明显增加。 病害控制 棉花枯萎病属系统侵染的维管束病害,至今尚缺乏有效药剂,一旦发生,难于根除。 必须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和加强栽培管理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1保护无病区目前我国无病区的面积仍然较大,因此应控制病区棉种向无病区大引大 调。必须引种时,应消毒处理(种子经硫酸脱绒后,再在80%402抗菌剂55~60℃药液中浸 0.5h,或用有效成分0.3%的多菌灵胶悬剂在常温下浸泡毛籽14h),经过2~3年试种、鉴定 和繁殖,再大面积推广。同时要严防随调种将致病力更强的菌株引到新区。要建立无病留种 田,选留无病棉种 2种植抗病品种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棉花枯萎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60年代我国 育成以陕401为代表的13个抗病品种,到1977年推广面积达16.7万hm2,使枯萎病在重 病区的危害得到缓解。70年代育成了以86-1为代表的29个抗病品种,到1986年全国种植 面积约100万hm2,使棉花枯萎病在重病区的危害初步得到控制。80年代育成以中棉所12 号为代表的48个抗枯耐黄品种,到1990年全国推广面积120万hm2,由此我国南北棉区的 枯萎病基本得到控制。90年代后,我国南北棉区育成的品种基本上都是抗枯萎病的,如中 棉所24号、27号、35号、36号、豫棉19号等,新疆也育出新陆早9号、10号等,对控制 枯萎病的发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时应注意以下几点:抗病品种并非 完全不带菌,有些品种生长期外部症状不明显,但剖杆检查,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都较高。这 类病株对产量的影响有待继续调査,但种子带菌不可忽视。目前在新疆棉区发现,有些抗病 品种在无病区或轻病区种植后,再种当地感病品种,发病常有明显加重,甚至成片死亡的现 象。抗病品种应采取措施,不断提纯复壮,同时与优良的栽培措施相结合,即良种良法配套, 这样才能使抗病性得到充分发挥。目前不少抗病品种引到新区后,其抗病性在短短几年中很关于生理生化抗性报道较多,棉花体内含糖水平、PAL 酶活性、本质素的含量与抗枯萎性有 关。棉花种子内凝集素活性程度与品种的抗枯萎性呈正相关。棉花根际微生物与棉花抗病性 也有密切关系。 气候条件:枯萎病的发生与地温和雨量有关,当土壤 10cm 地温达 20℃左右开始发病, 当棉花现蕾期达 25~30℃时,出现第一个发病高峰,常大量死苗,夏季地温达 33~35℃时的 高温期后,病情停止发展,未死亡的植株,又长出新叶,出现症状减轻或高温隐症。秋季当 土壤温度下降到 25℃左右时,病情又有回升,出现第二个发病高峰。枯萎病的发生与土壤 湿度和降雨也有密切关系。田间持水量 50%~60%最适于该菌生长和发育;超过 70%或低于 40%,菌丝生长受抑制。生长期多雨导致土壤温度下降,又增加了土壤湿度,病情上升。故 多雨年份,利于病害发生。5、6 月份降雨较多时,对枯萎病的发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耕作与栽培措施:连作病重,轮作病轻。病田多年连作,发病趋重。连作病田内推行 秸秆还田,加重病害的发生。铺膜具有增温保温、提墒保墒的作用,发病比露地栽培重。铺 膜棉田枯萎病的发生比不铺膜棉田发病提前、病情加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地下水位高 的地块一般发病较重,偏施氮肥、营养失调,会促进病害发展。 土壤线虫:危害棉花的线虫主要有根结线虫、刺线虫、肾状线虫、螺旋线虫和矮化线 虫等。重病田的线虫密度一般大于轻病田,用枯萎病菌与线虫混接比单接枯萎病菌发病提早 5~7 天,发病率也有明显增加。 病害控制 棉花枯萎病属系统侵染的维管束病害,至今尚缺乏有效药剂,一旦发生,难于根除。 必须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和加强栽培管理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1.保护无病区 目前我国无病区的面积仍然较大,因此应控制病区棉种向无病区大引大 调。必须引种时,应消毒处理(种子经硫酸脱绒后,再在 80%402 抗菌剂 55~60℃药液中浸 0.5h,或用有效成分 0.3%的多菌灵胶悬剂在常温下浸泡毛籽 14h),经过 2~3 年试种、鉴定 和繁殖,再大面积推广。同时要严防随调种将致病力更强的菌株引到新区。要建立无病留种 田,选留无病棉种。 2.种植抗病品种 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棉花枯萎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60 年代我国 育成以陕 401 为代表的 13 个抗病品种,到 1977 年推广面积达 16.7 万 hm2,使枯萎病在重 病区的危害得到缓解。70 年代育成了以 86-1 为代表的 29 个抗病品种,到 1986 年全国种植 面积约 100 万 hm2,使棉花枯萎病在重病区的危害初步得到控制。80 年代育成以中棉所 12 号为代表的 48 个抗枯耐黄品种,到 1990 年全国推广面积 120 万 hm2,由此我国南北棉区的 枯萎病基本得到控制。90 年代后,我国南北棉区育成的品种基本上都是抗枯萎病的,如中 棉所 24 号、27 号、35 号、36 号、豫棉 19 号等,新疆也育出新陆早 9 号、10 号等,对控制 枯萎病的发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时应注意以下几点:抗病品种并非 完全不带菌,有些品种生长期外部症状不明显,但剖杆检查,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都较高。这 类病株对产量的影响有待继续调查,但种子带菌不可忽视。目前在新疆棉区发现,有些抗病 品种在无病区或轻病区种植后,再种当地感病品种,发病常有明显加重,甚至成片死亡的现 象。抗病品种应采取措施,不断提纯复壮,同时与优良的栽培措施相结合,即良种良法配套, 这样才能使抗病性得到充分发挥。目前不少抗病品种引到新区后,其抗病性在短短几年中很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