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弗洛伊德主义概况 弗洛伊德( Sigmund Freud,l856-1939)生于奥地利一个犹太 商人家庭。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主要著作有:《梦达到解释》(1900、《日常生活的心理 病理学》(1904)、《性欲理论三讲》(1905)、《精神分析引论》(1910)、《图腾和禁忌》 (1913)、《自我和本我》(1923)、《摩西与一神教》(1939)等。 “精神分析”在弗洛伊德那里,原只是一种治疗精神病的 方法与技术。他创立的自由联想法是精神分析的实质和核心,它的确立也就是精神分析法的确立。 “精神分析学”原也首先是指心理学科分支。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潜意识也是一种真实存在。用 于他的开创性工作,人的潜意识成了科学研究的对象。自发表《精神分析引论》以后,弗洛伊德 把他的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广泛地应用到人类社会生活和文化历史的各个方面,精神分析学成了 种哲学和社会历史学说。 他还在世的时候,其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派已出现了分裂。最早起来修正他的学说的是他的两 个高足 阿德勒和荣格。他们分别提出了“个体心理学”和“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去世后 居住在美国的弗洛姆、霍尼为主要代表的一批年轻的精神分析学家,对弗洛伊德的学说作了更系 统的修正,指出其片面地强调了人作为生物所具有的本能和欲望,忽视了社会因素对人的作用 他们使精神分析学发展成一种“新弗洛伊德主义”。后来又从中衍生出“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 主义” 其自然科学前提是变态心理学、达尔文的进化 论、和赫尔姆霍兹的能量学说。布鲁尔和夏科是变态心理学的卓有成效的研究者,弗洛伊德通过 他们受到了变态心理学的强烈影响。弗洛伊德承认他从生物学的观点看待人的倾向以及关于人类 行为的本性是被决定的“决定论”观点,主要受了达尔文的进化论的影响。受能量概念和能力守 恒定律的影响,弗洛伊德把人的整体机体看做一个能量系统,并提出心理能-一里必多这一其学 说的核心概念。其哲学前提是莱布尼茨的单子论、赫尔巴特的意识阈理论以及叔本华和尼采的唯 意志主义。莱布尼茨的微觉、统觉以及无意识和意识的等差观念是弗洛伊德很受启发。赫尔巴特 把莱布尼茨的无意识观念发展成为意识阈理论,其“被抑制的观念”等想法对弗洛伊德有很大影 响。弗洛伊德吸取了唯意志主义的主要观点,他的学说也汇入这股思潮之中。这些自然科学和哲 学前提是弗洛伊德对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主观选择的结果。第一节 弗洛伊德主义概况 • 一、弗洛伊德的生平和著作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生于奥地利一个犹太 商人家庭。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主要著作有:《梦达到解释》(1900)、《日常生活的心理 病理学》(1904)、《性欲理论三讲》(1905)、《精神分析引论》(1910)、《图腾和禁忌》 (1913)、《自我和本我》(1923)、《摩西与一神教》(1939)等。 • 二、精神分析学的历史演变 “精神分析”在弗洛伊德那里,原只是一种治疗精神病的 方法与技术。他创立的自由联想法是精神分析的实质和核心,它的确立也就是精神分析法的确立。 “精神分析学”原也首先是指心理学科分支。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潜意识也是一种真实存在。用 于他的开创性工作,人的潜意识成了科学研究的对象。自发表《精神分析引论》以后,弗洛伊德 把他的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广泛地应用到人类社会生活和文化历史的各个方面,精神分析学成了一 种哲学和社会历史学说。 • 他还在世的时候,其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派已出现了分裂。最早起来修正他的学说的是他的两 个高足--阿德勒和荣格。他们分别提出了“个体心理学”和“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去世后, 居住在美国的弗洛姆、霍尼为主要代表的一批年轻的精神分析学家,对弗洛伊德的学说作了更系 统的修正,指出其片面地强调了人作为生物所具有的本能和欲望,忽视了社会因素对人的作用。 他们使精神分析学发展成一种“新弗洛伊德主义”。后来又从中衍生出“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 主义”。 • 三、精神分析学的自然科学和哲学前提 其自然科学前提是变态心理学、达尔文的进化 论、和赫尔姆霍兹的能量学说。布鲁尔和夏科是变态心理学的卓有成效的研究者,弗洛伊德通过 他们受到了变态心理学的强烈影响。弗洛伊德承认他从生物学的观点看待人的倾向以及关于人类 行为的本性是被决定的“决定论”观点,主要受了达尔文的进化论的影响。受能量概念和能力守 恒定律的影响,弗洛伊德把人的整体机体看做一个能量系统,并提出心理能--里必多这一其学 说的核心概念。其哲学前提是莱布尼茨的单子论、赫尔巴特的意识阈理论以及叔本华和尼采的唯 意志主义。莱布尼茨的微觉、统觉以及无意识和意识的等差观念是弗洛伊德很受启发。赫尔巴特 把莱布尼茨的无意识观念发展成为意识阈理论,其“被抑制的观念”等想法对弗洛伊德有很大影 响。弗洛伊德吸取了唯意志主义的主要观点,他的学说也汇入这股思潮之中。这些自然科学和哲 学前提是弗洛伊德对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主观选择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