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2期 马伟斌,等:中国高速铁路隧道气动效应研究进展 道长度关系的理论计算式为 xtc'lr/v-cl -c+(2n+x+)+x 当l<2cx+c2ln/-cl2 0 (2l-x)+ L/km a)a与L关系 (1+M)l 式中:Lc为车外最大负压临界隧道长度;l为隧道 长度;l为列车长度;c为当地声速;M为马赫数 通过现场实测数据的验证分析,指导动车组采 取保护机制以保证动车组风冷设备以及需要风冷的 设备的正常运行。车外最大负压临界隧道长度与车 速关系见图5。 )b与L关系 图6a、b与L的关系 h and l 的隧道,车内舒适度评价指标(压力3s变化极值小 于1.25kPa)对应的隧道内瞬变压力3s变化极值 的临界限值分别为6.8、5.9、5.3、4.8、4.2kPa 3.4动车组隧道内交会试验理论计算方法 通过理论计算与分析,本文提出了动车组隧道 内交会理论计算方法,为实现隧道内精确交会试验 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标尺试验精确记录动车组A Lcm与v关系 Fig 5 Relationship between Lertu and 与B加速至350km·h-时,下行线动车组里程 3.2隧道内瞬变压力与洞口微气压波的关系 KxA350、KxBo及相应时间TxAs、Txs5,列车速度达到 通过现场海量数据的统计与归一化分析,本文 0km·h-后,恒速运行,记录动车组通过交会点 提出了隧道内瞬变压力(P)与洞口微气压波(Psx) 时的时刻TxA、T。然后动车组A与B同向 关系的理论式为 分别经下行线、上行线行驶,加速至350km·h-1。 精确记录动车组A与B加速至350km·h1时 0.9963ln(L)+9.1699 上行线动车组里程Ks30、Ks350及相应的时间 b=1.5475e TsA50、Tss0,列车速度达到350km·h-1后,恒速 式中:L为隧道长度;a、b为相关参数,a与L成对数运行,记录动车组通过交会点K时的时刻TsN 关系,b与L成指数关系。车速高于310km·h-1Ts。动车组A与B上下行方向运行交会时间差 时,a、b与L关系见图6 分别为 3.3车内和隧道内瞬变压力3s变化极值比例因 TxA35o+ 3600(K1-KxA50) A350 子与隧道长度的关系 350 通过统计分析隧道内瞬变压力与车内压力变 3600(K K 化,本文提出了特定密封条件下,车内和隧道内瞬变 压力3s变化极值比例因子(k)与隧道长度(L)理论 △TB50=T 600(K1-K 式为 3600(KsA5o-K1) k=0.0392ln(L)-0.062 SA350 并推出了长度分别为0.5、1.0、2.0、4.0、10.0km 交会位置产生偏差,调整时间为道长度关系的理论计算式为 当犾tu≥2犮狓+犮2 犾tr/狏-犮犾tr 4狏 时 狊= 狏 犮+狏2犾tu +狓+犮 狏 ( 犾tr)+狓 当犾tu< 2犮狓+犮2 犾tr /狏-犮犾tr 4狏 时 狊= 狏 犮-狏 (2犾tu -狓)+狓 犔crtu = (1+犕)犾tr 4犕2 式中:犔crtu为车外最大负压临界隧道长度;犾tu为隧道 长度;犾tr为列车长度;犮为当地声速;犕 为马赫数。 通过现场实测数据的验证分析,指导动车组采 取保护机制以保证动车组风冷设备以及需要风冷的 设备的正常运行。车外最大负压临界隧道长度与车 速关系见图5。 图5 犔crtu与狏关系 Fig.5 Relationshipbetween犔crtuand狏 3.2 隧道内瞬变压力与洞口微气压波的关系 通过现场海量数据的统计与归一化分析,本文 提出了隧道内瞬变压力(犘)与洞口微气压波(犘EX) 关系的理论式为 犘EX =犪犘犫 犪 =-0.9963ln(犔)+9.1699 犫=1.5475e0.0002犔 式中:犔 为隧道长度;犪、犫为相关参数,犪与犔 成对数 关系,犫与犔 成指数关系。车速高于310km·h-1 时,犪、犫与犔 关系见图6。 3.3 车内和隧道内瞬变压力3狊变化极值比例因 子与隧道长度的关系 通过统计分析隧道内瞬变压力与车内压力变 化,本文提出了特定密封条件下,车内和隧道内瞬变 压力3s变化极值比例因子(犽)与隧道长度(犔)理论 式为 犽=0.0392ln(犔)-0.0623 并推出了长度分别为 0.5、1.0、2.0、4.0、10.0km 图6 犪、犫与犔 的关系 Fig.6 Relationshipamong犪,犫and犔 的隧道,车内舒适度评价指标(压力3s变化极值小 于1.25kPa)对应的隧道内瞬变压力3s变化极值 的临界限值分别为6.8、5.9、5.3、4.8、4.2kPa。 3.4 动车组隧道内交会试验理论计算方法 通过理论计算与分析,本文提出了动车组隧道 内交会理论计算方法,为实现隧道内精确交会试验 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标尺试验精确记录动车组 A 与 B 加速至 350km·h-1 时,下行线动车组 里 程 犓XA350、犓XB350及相应时间犜XA350、犜XB350,列车速度达到 350km·h-1后,恒速运行,记录动车组通过交会点 犓J 时的时刻 犜XAJ、犜XBJ。然后动车组 A 与 B同向 分别经下行线、上行线行驶,加速至350km·h-1。 精确记录动车 组 A 与 B 加 速 至 350km·h-1 时, 上行 线 动 车 组 里 程 犓SA350、犓SB350 及 相 应 的 时 间 犜SA350、犜SB350,列车速度达到350km·h-1后,恒速 运行,记录 动 车 组 通 过 交 会 点 犓J 时 的 时 刻 犜SAJ、 犜SBJ。动车组 A 与 B上下行方向运行交会时间差 分别为 Δ犜A350 =犜XA350 +3600(犓J -犓XA350) 350 - 犜SB350 +3600(犓SB350 -犓J) 350 Δ犜B350 =犜XB350 +3600(犓J -犓XB350) 350 - 犜SA350 +3600(犓SA350 -犓J) 350 交会位置产生偏差,调整时间为 第2期 马伟斌,等:中国高速铁路隧道气动效应研究进展 29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