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1094 工程科学学报,第40卷,第9期 蚀时间的延长,腐蚀速率下降,并逐渐趋于稳定,但 镜对酸洗前的试样进行观察,如图4所示.随着实 整体的平均腐蚀速率仍高达5.2mm·a',远远高于 验周期地延长,试样表面的腐蚀产物变得越发疏松, 类似湿气环境更高含水率及环状流条件(20ms-1, 孔洞不断变大,最后形成盆地状结构 0.45MPa,含水率80%)下的顶部腐蚀速率0.7 图5为试样的截面形貌.可以直观地观察到试 mma1).这是因为环路中气相流速高达30m· 样表面形成的大量微小蚀坑的截面形态.随着实验 s-,在含水率为0.0007%时为雾状流流态,在高气 周期的延长,蚀坑不仅数量有所增加,且多个蚀坑更 速的作用下,溶态水呈液滴状均匀分布于气相中,对 易联结形成尺寸更大的蚀坑.但在钢基体的表面并 试样表面产生巨大的冲击和局部壁面剪切力,形成 未观察到明显与钢基体分层的腐蚀产物膜层.进一 冲蚀一腐蚀耦合效应,导致金属表面难以形成稳定 步观察可以发现,蚀坑内部存有碎屑状物质.能谱 的腐蚀产物膜,且腐蚀产物极易被破坏,从而极大地 分析表明(如图6所示),主要为Fe、C、O、Ca、Cl等 提高了腐蚀速率.从图3中还可以观察出,实验周 元素,即腐蚀产物残余其中.对截面进行线分析,结 期164h时的腐蚀速率比120h时有略微的提高. 果如图7所示,图7(a)中未观察到钢基体表面有腐 12 蚀产物,Fe元素与0元素含量在截面处并非有明显 10 地变化.图7(b)中,对蚀坑中的腐蚀产物进行线分 析,可以发现Fe元素和0元素含量有着明显得不 同.结合表面和截面的微观观察,可以推断,在该实 6 验条件下,钢表面在高含CO2气氛中形成的FeCO3 腐蚀产物遭到高速气流的冲刷,无法长期稳定存在 或生长,FC0,呈碎片状残留于蚀坑内部,对于金属 几乎无保护作用. 利用射线衍射对不同周期实验后的试样进行分 406080100120140160180 析,如图8所示,射线衍射图谱未呈现显著变化,特 时间h 征峰显示以Fe和Fe,C为主.结合前述扫描电镜分 图3[80钢在研究工况不同实验周期下的全面腐蚀速率 Fig.3 General corrosion rates of 180 under different testing periods 析,少量存在的FCO3由于分布于蚀坑内部,在X 射线衍射图谱中难以显现.各实验周期下的试样表 2.2腐蚀产物微观形貌和组成 面出现的Fe,C也往往被认为是CO2腐蚀中的典型 为了进一步研究试样的腐蚀发展,利用扫描电 产物,Fe,C并非由腐蚀反应产生,而是钢中铁素体 a 图4L80钢在4个实验周期下酸洗前试样的微观形貌.(a)48h:(b)96h:(c)120h:(d)164h Fig.4 SEM images of corrosion morphologies of 180 steel coupons under four testing periods:(a)48h;(b)96 h:(e)120 h:(d)164h工程科学学报,第 40 卷,第 9 期 蚀时间的延长,腐蚀速率下降,并逐渐趋于稳定,但 整体的平均腐蚀速率仍高达 5. 2 mm·a - 1,远远高于 类似湿气环境更高含水率及环状流条件( 20 m·s - 1, 0. 45 MPa,含 水 率 80% ) 下的顶部腐蚀速率 0. 7 mm·a - 1[9]. 这是因为环路中气相流速高达 30 m· s - 1,在含水率为 0. 0007% 时为雾状流流态,在高气 速的作用下,溶态水呈液滴状均匀分布于气相中,对 试样表面产生巨大的冲击和局部壁面剪切力,形成 冲蚀--腐蚀耦合效应,导致金属表面难以形成稳定 的腐蚀产物膜,且腐蚀产物极易被破坏,从而极大地 提高了腐蚀速率. 从图 3 中还可以观察出,实验周 期 164 h 时的腐蚀速率比 120 h 时有略微的提高. 图 4 L80 钢在 4 个实验周期下酸洗前试样的微观形貌. ( a) 48 h; ( b) 96 h; ( c) 120 h; ( d) 164 h Fig. 4 SEM images of corrosion morphologies of L80 steel coupons under four testing periods: ( a) 48 h; ( b) 96 h; ( c) 120 h; ( d) 164 h 图 3 L80 钢在研究工况不同实验周期下的全面腐蚀速率 Fig. 3 General corrosion rates of L80 under different testing periods 2. 2 腐蚀产物微观形貌和组成 为了进一步研究试样的腐蚀发展,利用扫描电 镜对酸洗前的试样进行观察,如图 4 所示. 随着实 验周期地延长,试样表面的腐蚀产物变得越发疏松, 孔洞不断变大,最后形成盆地状结构. 图 5 为试样的截面形貌. 可以直观地观察到试 样表面形成的大量微小蚀坑的截面形态. 随着实验 周期的延长,蚀坑不仅数量有所增加,且多个蚀坑更 易联结形成尺寸更大的蚀坑. 但在钢基体的表面并 未观察到明显与钢基体分层的腐蚀产物膜层. 进一 步观察可以发现,蚀坑内部存有碎屑状物质. 能谱 分析表明( 如图 6 所示) ,主要为 Fe、C、O、Ca、Cl 等 元素,即腐蚀产物残余其中. 对截面进行线分析,结 果如图 7 所示,图 7( a) 中未观察到钢基体表面有腐 蚀产物,Fe 元素与 O 元素含量在截面处并非有明显 地变化. 图 7( b) 中,对蚀坑中的腐蚀产物进行线分 析,可以发现 Fe 元素和 O 元素含量有着明显得不 同. 结合表面和截面的微观观察,可以推断,在该实 验条件下,钢表面在高含 CO2 气氛中形成的 FeCO3 腐蚀产物遭到高速气流的冲刷,无法长期稳定存在 或生长,FeCO3 呈碎片状残留于蚀坑内部,对于金属 几乎无保护作用. 利用射线衍射对不同周期实验后的试样进行分 析,如图 8 所示,射线衍射图谱未呈现显著变化,特 征峰显示以 Fe 和 Fe3C 为主. 结合前述扫描电镜分 析,少量存在的 FeCO3 由于分布于蚀坑内部,在 X 射线衍射图谱中难以显现. 各实验周期下的试样表 面出现的 Fe3C 也往往被认为是 CO2 腐蚀中的典型 产物,Fe3C 并非由腐蚀反应产生,而是钢中铁素体 · 4901 ·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