⑤“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浪淘洗我劳累庸碌之身躯。浣女是个 好,渔舟是个好,好的质地在于劳作,在于独立,在于思想一一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 9.作者理解王维的诗《山居秋暝》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10.作者写终南山的松、黄帝陵的柏和碑林前的槐,目的是什么? 11.文中划线的句子有什么深刻含义? ①到头来,这风霜雨雪,这刀斧虫雀,统统化做了其根下营养自身的泥土和涵育情操的“胎盘”。 ②什么都要的结果最终只能是什么都没有得到 1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通过对王维诗的理解过程,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体验和感悟 B.文中“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指的是王维诗的魅力和他的品德。 C.作者主张要创造丰富物质财富,也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二者并重。 D.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拟化和由此引发的议论,深化了文章内容和主题 生若直木张承志 去年在南方,终于见识了从小听说的滕王阁。 那天一同登阁的朋友中,有老书家某先生。眼望秋水长天,大家心情舒畅,我随口向老先生求教,从纸到墨,听他讲文房四宝 的奥妙 滕王阁已翻盖一新,阁中层层店铺林立。看见摆的镇纸*光色新鲜,盘算是否也买一对。如今作家少文,个个的字都如鸡飞狗趴。 我也一样,偶尔写字,怨笔赖墨,而且只有一把英吉沙匕首压纸。足踏着滕王阁的地板,心里寻思,这镇纸只卖十多块,不能说好, 但是有落霞孤鹜的字儿,带回一对也算个纪念 老先生却摇头,以为粗瓷生铜,不值一顾。他说江西书家的案上,没有这种次货,也不使菜刀压纸。镇纸多用檀木自制。我说 我的字哪里要什么镇纸,砖头石头,有一次足矣:老先生沉吟半晌,说,我给你做一对吧 囊匣装着的镇纸被捎来北京时,我正在读一个小说 急忙掀开囊匣盖子,只见一双白润的檀木,静静躺在紫红的绒布里。真是性灵南国,书法家还做细木工!抚着满掌光洁,脑中现 出柔润檀木划过宣纸的感觉 怀着一丝谢意,握着镇纸继续读。小说的主人公,将面临他第二次的被捕。小说是我的一个朋友写的,历历细微的,满篇都是 他在“四人帮”时的苦难遭遇。我用白檀木唰地一划,翻过下一页 这篇小说,其实是因了我的怂恿,朋友才勉强写了出来。他是个内向的家伙,文字轻描淡写,但骨子透出凄凉和压力,使我们 都敏感了,读着我想 檀木握久了以后,光滑中沁出了一种冰凉。我想快些翻 江西的老前辈回信。可是故事却正在有趣处,不由我 不先读完。警察监视他的房东,审讯他的女友,他把头上的一张大网,写得纲举目张 一瞬间我意识到手中的镇纸。掂了一掂,觉得挺沉。确实,檀木决非杨柳杂属,不显形骸,不露纹理。这么一想再掂掂手里小 说,突然感觉我辈的感情娇嫩。不是么,以前我的那些劳什子,不更是又嫩又酸么 丢开小说,摩挲着檀木镇纸,心里不禁佩服。世间最不外露的,怕就是这光洁之物了 其实当初斧子劈锛子*凿,它的内里该都是坑疤。人也一样,每逢出事,当事人处当时,都要让肉长的心迎着刀刃,哪怕它伤痕 累累 囊匣下面,覆着一条墨纸,我取出来一看,原来是老者的题字 直木顶千斤江西民谚 趁着一时感悟,我提笔兑墨,用这一对白檀木压住纸边。想了半天,编了两句,哪管字迹蠢劣,与江西老者唱和了一张 生若直木,不语斧凿 我想,事物都大致雷同,无论一茎枯草,一头弱牛。政治的伤害比起永恒的大自然和长流的历史,比起存活下来的民众,是那 么渺小。除了我们,被笔墨染了一身毛病的人,大家都不去炫耀自家伤痕。而且,大都是心广意宽,如打磨光滑的檀木镇纸,像穿 了新衣裳的农民,干净漂亮地活下来 [注]①镇纸:(书画家)写字画画时压纸的东西,用铜、铁,或玉石等制成。②锛子:斧的一种 13.“生若直木,不语斧凿”是作者对“语斧凿”的否定,文中多处提到了“语斧凿”的表现,请概括说明其中两处。(6分) 14.“摩挲着檀木镇纸,心里不禁佩服”,作者“佩服”的是什么?(5分) 15.文中画橫线的句子,写作者“收到镇纸”时正好在“读一个小说”,这两件事是巧合呢,还是有意安排?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 理由。(6分) 16.就本文的思想内容,谈一点你的感受(100字左右)。(6分) 第4页共5页第 4 页 共 5 页 ⑤“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浪淘洗我劳累庸碌之身躯。浣女是个 好,渔舟是个好,好的质地在于劳作,在于独立,在于思想——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 9. 作者理解王维的诗《山居秋暝》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 10. 作者写终南山的松、黄帝陵的柏和碑林前的槐,目的是什么? 答: 11. 文中划线的句子有什么深刻含义? ①到头来,这风霜雨雪,这刀斧虫雀,统统化做了其根下营养自身的泥土和涵育情操的“胎盘”。 ②什么都要的结果最终只能是什么都没有得到。 12.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 分) A. 本文通过对王维诗的理解过程,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体验和感悟。 B. 文中“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指的是王维诗的魅力和他的品德。 C. 作者主张要创造丰富物质财富,也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二者并重。 D. 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拟化和由此引发的议论,深化了文章内容和主题。 生若直木 张承志 去年在南方,终于见识了从小听说的滕王阁。 那天一同登阁的朋友中,有老书家某先生。眼望秋水长天,大家心情舒畅,我随口向老先生求教,从纸到墨,听他讲文房四宝 的奥妙。 滕王阁已翻盖一新,阁中层层店铺林立。看见摆的镇纸*光色新鲜,盘算是否也买一对。如今作家少文,个个的字都如鸡飞狗趴。 我也一样,偶尔写字,怨笔赖墨,而且只有一把英吉沙匕首压纸。足踏着滕王阁的地板,心里寻思,这镇纸只卖十多块,不能说好, 但是有落霞孤鹜的字儿,带回一对也算个纪念。 老先生却摇头,以为粗瓷生铜,不值一顾。他说江西书家的案上,没有这种次货,也不使菜刀压纸。镇纸多用檀木自制。我说 我的字哪里要什么镇纸,砖头石头,有一次足矣:老先生沉吟半晌,说,我给你做一对吧。 囊匣装着的镇纸被捎来北京时,我正在读一个小说。 急忙掀开囊匣盖子,只见一双白润的檀木,静静躺在紫红的绒布里。真是性灵南国,书法家还做细木工!抚着满掌光洁,脑中现 出柔润檀木划过宣纸的感觉。 怀着一丝谢意,握着镇纸继续读。小说的主人公,将面临他第二次的被捕。小说是我的一个朋友写的,历历细微的,满篇都是 他在“四人帮”时的苦难遭遇。我用白檀木唰地一划,翻过下一页。 这篇小说,其实是因了我的怂恿,朋友才勉强写了出来。他是个内向的家伙,文字轻描淡写,但骨子透出凄凉和压力,使我们 都敏感了,读着我想。 檀木握久了以后,光滑中沁出了一种冰凉。我想快些翻完这篇小说,好给江西的老前辈回信。可是故事却正在有趣处,不由我 不先读完。警察监视他的房东,审讯他的女友,他把头上的一张大网,写得纲举目张。 一瞬间我意识到手中的镇纸。掂了一掂,觉得挺沉。确实,檀木决非杨柳杂属,不显形骸,不露纹理。这么一想再掂掂手里小 说,突然感觉我辈的感情娇嫩。不是么,以前我的那些劳什子,不更是又嫩又酸么。 丢开小说,摩挲着檀木镇纸,心里不禁佩服。世间最不外露的,怕就是这光洁之物了。 其实当初斧子劈锛子*凿,它的内里该都是坑疤。人也一样,每逢出事,当事人处当时,都要让肉长的心迎着刀刃,哪怕它伤痕 累累。 囊匣下面,覆着一条墨纸,我取出来一看,原来是老者的题字: 直木顶千斤 江西民谚 趁着一时感悟,我提笔兑墨,用这一对白檀木压住纸边。想了半天,编了两句,哪管字迹蠢劣,与江西老者唱和了一张: 生若直木,不语斧凿 我想,事物都大致雷同,无论一茎枯草,一头弱牛。政治的伤害比起永恒的大自然和长流的历史,比起存活下来的民众,是那 么渺小。除了我们,被笔墨染了一身毛病的人,大家都不去炫耀自家伤痕。而且,大都是心广意宽,如打磨光滑的檀木镇纸,像穿 了新衣裳的农民,干净漂亮地活下来。 [注]①镇纸:(书画家)写字画画时压纸的东西,用铜、铁,或玉石等制成。②锛子:斧的一种。 13.“生若直木,不语斧凿”是作者对“语斧凿”的否定,文中多处提到了“语斧凿”的表现,请概括说明其中两处。(6 分) ① ② 14.“摩挲着檀木镇纸,心里不禁佩服”,作者“佩服”的是什么?(5 分) 1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写作者“收到镇纸”时正好在“读一个小说”,这两件事是巧合呢,还是有意安排?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 理由。(6 分) 16.就本文的思想内容,谈一点你的感受(100 字左右)。(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