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强调要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 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 特别需要提到的是,2006年通过的“十一五”规划,把区域规划与区域政策的作用提到了前所未 有的高度,这是中国政府调控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十一五”规划提出了三个“四大”,即四大战略区域(亦称“四大板块”)、四大机制和四大主体 功能区。 所谓四大战略区域,就是从战略上将发展区域划分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 所谓四大机制,即通过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与扶持机制协调区域发展,为企业、地方与中央政 府的区域行为提供基本规范:所谓四大主体功能区,就是依据各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按照 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主体功能区的提出是 中国区域管理的一大创新。 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认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的新思路、新观念和新举措,就是要根据 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发挥区域间比较优势,来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实现东、中、西部 地区良性互动,这实质上点出了缩小区域差距的内涵,即人民生活水平差异趋向缩小。 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上再次强调:“把区域协调发展摆在更加重要 位置,切实贯彻落实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改革新动力:从“单极突进”到“多轮驱动” 不同类型区域的全面快速发展,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的整体经济实力不断提 升,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也明显增强。 从国家战略层面上讲,中央政府重视区域经济,主要是由于区域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开始暴露。针对 西部地区长期贫困落后,中央在1999年底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面对“新中国工业的摇籃”东北地 区发展出现明显衰退,中央2002年又提出了“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发展战略”:中央在2003年提出“统 筹区域发展”,重视长三角与京津冀都市圈这类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规划,其背后的深意是:统筹区域发 展,在于综合解决各种区域问题。只有通盘考虑西部的“落后病”、东北的“萧条病”与东部部分城市出 现的“膨胀病”,才能防止中国的发展步伐因区域病困扰而放缓。中部地区发展相对缓慢的状况同样引起 中央高度关注,“中部崛起”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并被写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其意义已经远远 超出了中部六省的发展本身,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布阵中,这是最后一个板块的战略宏图。 由此,中国的区域战略基本上完成了由“沿海发展战略”向“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转变,未来战 略区域的范围己经基本明确。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区域战略将按照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和中 部地区四个大范围一级区域框架来安排 只有东中西互动,突出自身发展重点,才能综合治疗多种“区域病”。 东部继续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特别是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 和各个经济特区,屡创佳绩,发挥了“领头羊”作用,珠三角、长三角跃升为中国经济最活跃的“两极” 东北三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争取重振昔日雄风。今年6月12日,温家 宝总理主持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会议并强调,3年多来,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 地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实践证明,中央关于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西部地区通过国家支持、自身发展和区域合作,由传统资源时代向产业时代挺进。成渝经济区、关 中经济区、环北部湾经济区等西部有实力的地区被确定为率先发展的重点。就在不久前,国家新批准了设 立重庆市和成都市统筹堿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第一次在西部地区设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成渝试验区由原来的经济建设为主,发展到坚持以人为本、追求社会公平的新高度,充分体现了对制度创 新的强烈需要。 中部六省山水相连、省情相似、使命相同。早在国家出台具体的扶持政策之前,中部六省就不等不 靠,结合各自实际,开始探索崛起之路。中部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外部投资的“磁场效应”已经形成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强调要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 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 特别需要提到的是,2006 年通过的“十一五”规划,把区域规划与区域政策的作用提到了前所未 有的高度,这是中国政府调控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十一五”规划提出了三个“四大”,即四大战略区域(亦称“四大板块”)、四大机制和四大主体 功能区。 所谓四大战略区域,就是从战略上将发展区域划分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 所谓四大机制,即通过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与扶持机制协调区域发展,为企业、地方与中央政 府的区域行为提供基本规范;所谓四大主体功能区,就是依据各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按照 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主体功能区的提出是 中国区域管理的一大创新。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认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的新思路、新观念和新举措,就是要根据资 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发挥区域间比较优势,来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实现东、中、西部 地区良性互动,这实质上点出了缩小区域差距的内涵,即人民生活水平差异趋向缩小。 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上再次强调:“把区域协调发展摆在更加重要 位置,切实贯彻落实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改革新动力:从“单极突进”到“多轮驱动” 不同类型区域的全面快速发展,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的整体经济实力不断提 升,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也明显增强。 从国家战略层面上讲,中央政府重视区域经济,主要是由于区域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开始暴露。针对 西部地区长期贫困落后,中央在 1999 年底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面对“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东北地 区发展出现明显衰退,中央 2002 年又提出了“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发展战略”;中央在 2003 年提出“统 筹区域发展”,重视长三角与京津冀都市圈这类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规划,其背后的深意是:统筹区域发 展,在于综合解决各种区域问题。只有通盘考虑西部的“落后病”、东北的“萧条病”与东部部分城市出 现的“膨胀病”,才能防止中国的发展步伐因区域病困扰而放缓。中部地区发展相对缓慢的状况同样引起 中央高度关注,“中部崛起”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并被写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其意义已经远远 超出了中部六省的发展本身,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布阵中,这是最后一个板块的战略宏图。 由此,中国的区域战略基本上完成了由“沿海发展战略”向“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转变,未来战 略区域的范围已经基本明确。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区域战略将按照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和中 部地区四个大范围一级区域框架来安排。 只有东中西互动,突出自身发展重点,才能综合治疗多种“区域病”。 东部继续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特别是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 和各个经济特区,屡创佳绩,发挥了“领头羊”作用,珠三角、长三角跃升为中国经济最活跃的“两极”。 东北三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争取重振昔日雄风。今年6月 12 日,温家 宝总理主持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会议并强调,3 年多来,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 地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实践证明,中央关于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西部地区通过国家支持、自身发展和区域合作,由传统资源时代向产业时代挺进。成渝经济区、关 中经济区、环北部湾经济区等西部有实力的地区被确定为率先发展的重点。就在不久前,国家新批准了设 立重庆市和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第一次在西部地区设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成渝试验区由原来的经济建设为主,发展到坚持以人为本、追求社会公平的新高度,充分体现了对制度创 新的强烈需要。 中部六省山水相连、省情相似、使命相同。早在国家出台具体的扶持政策之前,中部六省就不等不 靠,结合各自实际,开始探索崛起之路。中部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外部投资的“磁场效应”已经形成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