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信号与系统/Signals and Systems 学时/学分:54/3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基本电路理论》 适用专业:电类专业 开课院(系):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教材:《Signals and Systems》A.V.Oppenheim,A.S.Willsky,Prentice--Hall Inc.,I997 教学参考书:《信号与系统》胡光锐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6 《信号与系统》第二版,郑君里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信号与系统基础一一应用Web和MATLAB》第二版,Edward W.Kaman, Bonnnie S.Heck著,科学出版社,2002 一、本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信号与系统》是电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的任务是研究信号和线性非 时变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要求掌握最基本的信号变换理论,并掌握线性非时变 系统的分析方法,为学习后续课程,以及从事相关领域的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工作奠定坚实 的理论基础。 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一)信号的函数表示与系统分析方法 掌握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 理解信号的分类及其基本运算,掌握信号的函数表示与图形表示,掌握典型的连续信 号和奇异信号。 理解离散信号的定义、特性及其各种运算与变换,掌握序列的表示方法及常用序列。 理解线性时不变和线性非移变系统的数学模型及其分类,理解系统的各种性质,理解 系统的因果性和稳定性的含义。掌握线性系统的模拟和方框图表示。 (二)线性时不变系统和线性非移变系统的时域分析 了解连续系统的输入输出微分方程的建立方法。 掌握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的时域求解方法,理解特征多项式、特征方程和特征根(固 有频率)的意义。 理解系统的全响应可以分解为:零输入响应与零状态响应;自由响应与强迫响应:暂 态响应与稳态响应。 理解单位冲激响应的意义。 理解卷积积分的意义、运算规律及其性质,掌握求解方法。 了解常系数差分方程的时域求解方法,掌握离散系统各种响应(尤其是单位取样响应) 的意义及其全响应的分解方式。 理解卷积和的定义、运算规律及其性质,掌握求解方法。 (三)连续信号的傅立叶分析 了解函数正交的条件和完备正交函数集的概念。 理解傅立叶级数的定义,掌握典型周期信号的频谱,理解周期信号频谱的特点。《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信号与系统/Signals and Systems 学时/学分:54 / 3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基本电路理论》 适用专业:电类专业 开课院(系):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教 材: 《Signals and Systems》A. V. Oppenheim, A. S. Willsky, Prentice-Hall Inc., 1997 教学参考书:《信号与系统》胡光锐编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6 《信号与系统》第二版,郑君里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信号与系统基础——应用 Web 和 MATLAB》第二版,Edward W. Kaman, Bonnnie S. Heck 著,科学出版社,2002 一、本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信号与系统》是电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的任务是研究信号和线性非 时变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要求掌握最基本的信号变换理论,并掌握线性非时变 系统的分析方法,为学习后续课程,以及从事相关领域的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工作奠定坚实 的理论基础。 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一) 信号的函数表示与系统分析方法 掌握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 理解信号的分类及其基本运算,掌握信号的函数表示与图形表示,掌握典型的连续信 号和奇异信号。 理解离散信号的定义、特性及其各种运算与变换,掌握序列的表示方法及常用序列。 理解线性时不变和线性非移变系统的数学模型及其分类,理解系统的各种性质,理解 系统的因果性和稳定性的含义。掌握线性系统的模拟和方框图表示。 (二) 线性时不变系统和线性非移变系统的时域分析 了解连续系统的输入输出微分方程的建立方法。 掌握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的时域求解方法,理解特征多项式、特征方程和特征根(固 有频率)的意义。 理解系统的全响应可以分解为:零输入响应与零状态响应;自由响应与强迫响应;暂 态响应与稳态响应。 理解单位冲激响应的意义。 理解卷积积分的意义、运算规律及其性质,掌握求解方法。 了解常系数差分方程的时域求解方法,掌握离散系统各种响应(尤其是单位取样响应) 的意义及其全响应的分解方式。 理解卷积和的定义、运算规律及其性质,掌握求解方法。 (三) 连续信号的傅立叶分析 了解函数正交的条件和完备正交函数集的概念。 理解傅立叶级数的定义,掌握典型周期信号的频谱,理解周期信号频谱的特点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