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2012年 年,对E—0转变过程中大气CO2浓度的重建取得2009)。从中可以看出,虽然多数结果显示大气CO2 了重要进展。所依据的指标包括:植物叶片的气孔浓度在无冰盖的古新世一早始新世时期较高,而中 指数( Retallack,2001,202)、反映表层海水pH值新世以来较低(图4),但目前利用不同指标重建的 的浮游有孔虫壳体硼同位素( Pearson and palmer,大气CO2浓度仍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 Ruddiman, 2000; Pearson et al.,2009)和B/Ca比值( Tripati et2010)。最近, Pearson等(2009)基于浮游有孔虫壳 al.,2009),以及海洋浮游藻类产生的长链烯酮的体的硼同位素比值对E-O转变过程中大气CO2浓 碳同位素( Pagani et al.,2005)等。 度的详细变化特征进行了较高分辨率的重建(图 图4综合了近年来依据上述不同指标重建的新4),其结果指示CO2浓度在E—O界线附近降低到 生代大气CO2浓度结果( Pearson and Palmer,2000;约760×10-6,达到了模拟研究所认为的产生南极 Retallack,2002; Pagani et al.,2005; Tripati et al.,冰盖的CO2阈值(700~840×10-6)( DeConto and Pollard,2003; DeConto et al.,2008),但值得注意的 人CO2浓度(×10°)(按体积计算) 是,随后CO2浓度又回升到约1100×10-6。显然,对 1000200030004000 E-0转变时期CO2浓度的重建仍然需要更多高分 辨率的研究。 大CO浓度(×10)1.4碳酸盐补偿深度和碳同位素的变化 (按体积计算) 海洋中碳酸盐的沉积与溶解达到平衡的深度称 :32.8 50010001500为碳酸盐补偿深度( Calcite Compensation Depth,简 称CCD)。海洋中碳酸盐的沉积区均位于这一深度 :33.2 之上。CD与海水酸碱度及与之联系的大气CO2浓 度相关,因此也与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相关(Rea 33.6 and Lyle,2005)。E-0气候转变时期是新生代全 世 球海洋CCD变化最显著的时期之一,各大洋CCD 均发生了明显变深,其中,赤道太平洋变深达1km 34.4 以上(图5a)( van andel,1975; Coxall et al.,2005 451世 Rea and Lvle,2005; Tripati et al.,2005),大西洋和 34.8 印度洋变深也达0.5km以上( van andel,1975 Peterson and backman,1990)。据估算,E-O气候 转变时期CCD的变深使海底碳酸盐沉积区的面积 增加了1倍之多( Rea and Lvle,2005)。同时,E-0 转变时期也伴随着明显的海洋碳同位素变化,全球 I2[3□4 多个钻孔(位置见图3b)的记录显示(图5b),深海 碳同位素在这一时期发生了约1%c的正偏( Zachos 图4始新世一渐新世转变时期的大气CO2浓度变化 etal.,1996;刘志飞等,2004; Coxall et al.,2005 Fig. 4 The changes of atmospheric CO2 across the 拓守廷等,2006; Pearson et al.,2008; Pus et al. Eocene-Oligocene climate transitio 1—基于硼同位素重建的大气CO2浓度( Pearson and palmer, 2011)。 2000; Pearson et a.,2009);2-基于叶片气孔重建的大气CO2 Coxall等(2005)对赤道太平洋ODP1218孔的 浓度( Retallack,202);3-基于长链烯酮碳同位素重建的大气碳酸盐含量及底栖有孔虫的碳、氧同位素进行了详 CO2)度( Pagani et al,200:4-基于硼/钙比值重建的大气细研究,结果显示,E-0气候转变过程中CCD的变 CO2浓度( Tripati et al.,2009) 化与碳、氧同位素的阶段性增加的特征一致(图 1--Marine 8B-based atmospheric CO, reconstruction( Pearson and Palmer, 2000: Pearson et al., 2009): 2-stomatal-based 5c),指示该时期的CCD变化、全球变冷及南极冰盖 atmospheric CO, reconstruction Retallack, 2002):3--marine 的扩张与所伴随的碳循环过程密切相关。但不同于 alkenone-based atmospheric CO, reconstruction ( Pa aganI et al 氧同位素和CCD的是,碳同位素在E—0转变之后 2005): 4-B/Ca-based atmospheric CO, reconstruction(Tripati 的约1Ma又缓慢降低到之前的水平(图5b、c)。 al.,2009) Merico等(2008)利用全球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箱式年,对 E—O转变过程中大气 CO2浓度的重建取得 了重要进展。所依据的指标包括:植物叶片的气孔 指数(Retallack,2001,2002)、反映表层海水 pH值 的浮游有孔虫壳体硼同位素(PearsonandPalmer, 2000;Pearsonetal.,2009)和 B/Ca比值(Tripatiet al.,2009),以及海洋浮游藻类产生的长链烯酮的 碳同位素(Paganietal.,2005)等。 图 4始新世—渐新世转变时期的大气 CO2浓度变化 Fig.4ThechangesofatmosphericCO2acrossthe Eocene—Oligoceneclimatetransition 1—基于硼同位素重建的大气 CO2浓度 (PearsonandPalmer, 2000;Pearsonetal.,2009);2—基于叶片气孔重建的大气 CO2 浓度(Retallack,2002);3—基于长链烯酮碳同位素重建的大气 CO2浓度(Paganietal.,2005);4—基于硼/钙比值重建的大气 CO2浓度(Tripatietal.,2009) 1—Marineδ11BbasedatmosphericCO2reconstruction(Pearsonand Palmer, 2000; Pearson et al., 2009); 2—stomatalbased atmosphericCO2 reconstruction (Retallack,2002);3—marine alkenonebasedatmosphericCO2 reconstruction (Paganietal., 2005);4—B/CabasedatmosphericCO2 reconstruction(Tripatiet al.,2009) 图 4综合了近年来依据上述不同指标重建的新 生代大气 CO2浓度结果(PearsonandPalmer,2000; Retallack,2002;Paganietal.,2005;Tripatietal., 2009)。从中可以看出,虽然多数结果显示大气 CO2 浓度在无冰盖的古新世—早始新世时期较高,而中 新世以来较低(图 4),但目前利用不同指标重建的 大气 CO2浓度仍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Ruddiman, 2010)。最近,Pearson等(2009)基于浮游有孔虫壳 体的硼同位素比值对 E—O转变过程中大气 CO2浓 度的详细变化特征进行了较高分辨率的重建(图 4),其结果指示 CO2浓度在 E—O界线附近降低到 约 760×10-6 ,达到了模拟研究所认为的产生南极 冰盖的 CO2阈值(700~840×10-6 )(DeContoand Pollard,2003;DeContoetal.,2008),但值得注意的 是,随后 CO2浓度又回升到约 1100×10-6 。显然,对 E—O转变时期 CO2浓度的重建仍然需要更多高分 辨率的研究。 1.4 碳酸盐补偿深度和碳同位素的变化 海洋中碳酸盐的沉积与溶解达到平衡的深度称 为碳酸盐补偿深度(CalciteCompensationDepth,简 称 CCD)。海洋中碳酸盐的沉积区均位于这一深度 之上。CCD与海水酸碱度及与之联系的大气 CO2浓 度相关,因此也与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相关(Rea andLyle,2005)。E—O气候转变时期是新生代全 球海洋 CCD变化最显著的时期之一,各大洋 CCD 均发生了明显变深,其中,赤道太平洋变深达 1km 以上(图 5a)(vanAndel,1975;Coxalletal.,2005; ReaandLyle,2005;Tripatietal.,2005),大西洋和 印度洋变深也达 05km以上(vanAndel,1975; PetersonandBackman,1990)。据估算,E—O气候 转变时期 CCD的变深使海底碳酸盐沉积区的面积 增加了 1倍之多(ReaandLyle,2005)。同时,E—O 转变时期也伴随着明显的海洋碳同位素变化,全球 多个钻孔(位置见图 3b)的记录显示(图 5b),深海 碳同位素在这一时期发生了约 1‰的正偏(Zachos etal.,1996;刘志飞等,2004;Coxalletal.,2005; 拓守廷等,2006;Pearsonetal.,2008;Puszetal., 2011)。 Coxall等(2005)对赤道太平洋 ODP1218孔的 碳酸盐含量及底栖有孔虫的碳、氧同位素进行了详 细研究,结果显示,E—O气候转变过程中 CCD的变 化与碳、氧同位素的阶段性增加的特征一致(图 5c),指示该时期的 CCD变化、全球变冷及南极冰盖 的扩张与所伴随的碳循环过程密切相关。但不同于 氧同位素和 CCD的是,碳同位素在 E—O转变之后 的约 1Ma又缓慢降低到之前的水平(图 5b、c)。 Merico等(2008)利用全球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箱式 96 地 质 论 评 2012年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