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志。因此,这一变化充分说明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中国已经进入了经济现代化的新起点 在新时代必须着眼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战略目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 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中国已经成为制造业大国,但是还不是制造业强国,因而必须更加重视 发展实体经济。科技创新是大国的强国之路,只有通过科技创新,掌握关键技术,才能推动产业创新和 经济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强大起来。而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是发展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的重要保证 第三,中国产业结构的发展实践表明,产业结构的长期演进趋势并非传统产业结构理论所描述的简 单线性变化,而是循环起伏变化的过程。从中国的实际状况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劳动人口从第一产业向 第二产业转移一共出现了3次反复,时间分别是:1989—1991年,1999-2002年,2013-2017年。在这 时间段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所占比例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这一现象说明劳动人口向第二产业 转移容易受到外部干扰的影响,如1989—1991年的三年治理整顿,1999—-2002年的通货紧缩,2013 2017年的产能过剩。在第二产业发展出现问题时,关键是要通过发展第三产业吸纳就业人口。 第四,从第二产业内部来看,中国产业结构经历了从轻工业主导到重工业主导的演变,这一发展趋 势与主要发达国家第二产业内部结构演变规律是基本一致的。轻工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重工业是资 本密集型产业,这也意味着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必须重视通过发展第三产业解决就业问题。与此同时,与 第一产业发展不同的是,作为第二产业核心的加工制造业,在很大程度上不受本国资源条件和自然条件 的限制,因此,加工制造业往往能够出现跳跃性的高速发展,这一点在中国表现得尤为明显。实现由大 国到强国的转变,就是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 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第五,从重工业内部来看,总体的发展趋势是大量消耗资源的行业(如采掘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 延加业)的占比逐步下降,而某些高附加值的机械工业(如通信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占比逐步上升, 产业结构由以原材料工业和低附加值工业为主的资源多消耗型工业结构转向以高附加值工业为主的知 识密集型的工业结构。发展高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已经成为中国产业结构未来升级的重要方向。 第六,从第三产业内部来看,中国产业结构经历了从传统服务业主导到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齐 头并进的转变。其中,在传统服务业中表现最好的是批发和零售业,在现代服务业中表现最好的是金融 业和房地产业。在第三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新业态和新的商业模式,如互联网购物、互联网 金融、移动支付、共享单车。对这些新生事物采取宽容的态度,允许其先行先试,是中国第三产业发展最 宝贵的成功经验之 第七,在第三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好金融业“脱实向虚”的问题。金融业是一个高杠杆行 业,发展好了可以使得实体经济“如虎添翼”,发展不好则会干扰实体经济的运行,甚至破坏实体经济的 正常运行。发达国家的金融危机表明,金融业占GDP的比重越高,潜在的风险越大,因此必须做好防范 和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工作 [参考文献] [1]贾国强.金融业成28省份支柱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发达国家[N]中国经济周刊,2017-08-2. [2] Baumol W J Macroeconomics of Unbalanced Growth: The Anatomy of Urban Crisi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7,57(3):415-426 [3]Baumol W J. Paradox of the Services: Exploding Costs, Persistent Demand[M]/ten Raa T, Schettkat R, eds. The Growth of Service Industries: The Paradox of Exploding Costs and Persistent Demand. London: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2001: 3 [4]袁富华长期增长过程的“结构性加速”与“结构性减速”:一种解释[J经济研究,2012,(3):127-140 [5]吕健产业结构调整、结构性减速与经济增长分化[J]中国工业经济,2012,(9):31-43 [6 Colin Clark. The Conditions of Economic Progress[ M]. London: Macmillan( 3rd Edition), 1957: 490-512 [7]汪海波中外产业结构升级的历史考察与启示一经济史和思想史相结合的视角[J].经济学动态,2014,(6):4 〔责任编辑:冯胜利〕志。 [7]因此,这一变化充分说明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中国已经进入了经济现代化的新起点。 在新时代必须着眼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战略目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 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中国已经成为制造业大国,但是还不是制造业强国,因而必须更加重视 发展实体经济。 科技创新是大国的强国之路,只有通过科技创新,掌握关键技术,才能推动产业创新和 经济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强大起来。 而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是发展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的重要保证。 第三,中国产业结构的发展实践表明,产业结构的长期演进趋势并非传统产业结构理论所描述的简 单线性变化,而是循环起伏变化的过程。 从中国的实际状况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劳动人口从第一产业向 第二产业转移一共出现了 3 次反复,时间分别是:1989—1991 年,1999—2002 年,2013—2017 年。 在这 三个时间段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所占比例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这一现象说明劳动人口向第二产业 转移容易受到外部干扰的影响,如 1989—1991 年的三年治理整顿,1999—2002 年的通货紧缩,2013— 2017 年的产能过剩。 在第二产业发展出现问题时,关键是要通过发展第三产业吸纳就业人口。 第四,从第二产业内部来看,中国产业结构经历了从轻工业主导到重工业主导的演变,这一发展趋 势与主要发达国家第二产业内部结构演变规律是基本一致的。 轻工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重工业是资 本密集型产业,这也意味着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必须重视通过发展第三产业解决就业问题。 与此同时,与 第一产业发展不同的是,作为第二产业核心的加工制造业,在很大程度上不受本国资源条件和自然条件 的限制,因此,加工制造业往往能够出现跳跃性的高速发展,这一点在中国表现得尤为明显。 实现由大 国到强国的转变,就是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 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第五,从重工业内部来看,总体的发展趋势是大量消耗资源的行业(如采掘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 延加业)的占比逐步下降,而某些高附加值的机械工业(如通信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占比逐步上升, 产业结构由以原材料工业和低附加值工业为主的资源多消耗型工业结构转向以高附加值工业为主的知 识密集型的工业结构。 发展高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已经成为中国产业结构未来升级的重要方向。 第六,从第三产业内部来看,中国产业结构经历了从传统服务业主导到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齐 头并进的转变。 其中,在传统服务业中表现最好的是批发和零售业,在现代服务业中表现最好的是金融 业和房地产业。 在第三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新业态和新的商业模式,如互联网购物、互联网 金融、移动支付、共享单车。 对这些新生事物采取宽容的态度,允许其先行先试,是中国第三产业发展最 宝贵的成功经验之一。 第七,在第三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好金融业“脱实向虚”的问题。 金融业是一个高杠杆行 业,发展好了可以使得实体经济“如虎添翼”,发展不好则会干扰实体经济的运行,甚至破坏实体经济的 正常运行。 发达国家的金融危机表明,金融业占 GDP 的比重越高,潜在的风险越大,因此必须做好防范 和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工作。 [参 考 文 献] [1] 贾国强.金融业成 28 省份支柱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超过发达国家[N].中国经济周刊,2017-08-22. [2] Baumol W J. Macroeconomics of Unbalanced Growth: The Anatomy of Urban Crisis[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7, 57(3): 415-426. [3] Baumol W J. Paradox of the Services: Exploding Costs, Persistent Demand[M]∥ten Raa T, Schettkat R,eds.The Growth of Service Industries: The Paradox of Exploding Costs and Persistent Demand. London: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2001: 3 -28. [4] 袁富华.长期增长过程的“结构性加速”与“结构性减速”:一种解释[J].经济研究,2012,(3):127-140. [5] 吕健.产业结构调整、结构性减速与经济增长分化[J].中国工业经济,2012,(9):31-43. [6] Colin Clark. The Conditions of Economic Progress[M]. London: Macmillan(3rd Edition), 1957:490-512. [7] 汪海波. 中外产业结构升级的历史考察与启示———经济史和思想史相结合的视角[ J]. 经济学动态,2014,(6):4- 15. 〔责任编辑:冯胜利〕 ·109·
<<向上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