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丰臣秀吉死去,倭寇军心动荡。遴觉察后,即与邓子友与朝鲜名将李舜臣率兵进击。邓子龙、 李舜臣不幸想继牺牲。此役,倭船被焚,溺死者数以万计。与此同时,刘廷部部奋勇攻占行 长,直入顺天大城,遴看准时机,两面夹击,焚倭船百余艘。倭首石曼子率兵向西增援,遴 待石曼子战船行驶至半海中,即将石曼子夹杀,并歼其水军300多人。倭寇仓皇退守锦山。 不久,倭寇偷渡潜伏于乙山中。乙山崖深道险,将士们望而生畏。遴亲率兵星夜潜入乙山 包围其岩洞。拂晓,炮火齐发,山谷震荡,倭寇急奔后山,凭高顽抗,遴率将士殊死攻击, 倭寇慌忙逃窜,遴穷追不舍,把来犯的倭寇一举全歼。战后,遴的鬓发由黑全然变白。朝鲜 国王李公见遴时说:“大人鬓发尽皓,形容尽变,殊异于曩日接见之时,必用虑于战功之故。” 援朝抗倭,战果辉煌。论功行赏,遴升为都督同知,世荫指挥佥事 班师回国后,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被钦命为湖广总兵官,遴奉命征计播州(今贵州 遵义)苗民义军,后渡乌江,与各路苗军作战。万历三十四年四月,遴再次奉命领兵万人平 息水艮山起事的苗军,降苗1.3万余人,后奉命调回广东任总兵官。朝廷论功行赏,封遴为 左都督,世荫指挥使。万历三十五年五月,遴病逝于任内。朝廷以遴平乱抗倭有功,同年九 月封赠“太子太保”,再荫百户 朝鲜人民为纪念遴在抗倭援朝时立下的功勋,在遴灭倭寇的皇朝里(今德松时)建造了 陈遴别庙”,城内设“太保祖祠”和“太保祠”,钦赐祠联曰:“辟土开疆,功盖古今人:第 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朝廷对遴的祖辈、家眷以及子孙均作了封赠。其子孙均作了封赠。其子孙多遍布于罗定 云浮、郁南、信宜等地,并有迁播于广西、四川者,其中一孙陈泳素,于明末迁至南朝鲜皇 朝里,至今繁衍300多户,2000多人。 明朝.文學家.廖燕 廖燕(公元1644-1705年):清初人,初名燕生,字柴舟,曲江人。他一生潦倒,在文 学上却颇有成就。十九岁时补为秀才,在武水西筑“二十七松堂”潜心经史,攻古文词 廖燕著述颇丰,收辑为《二十七松堂集》,共十卷,包括论、辩、说、记、序、文、尺 牍、传、墓志铭、杂著、疏、书后、词、诗等。共计文370篇(含卷一自序),诗551首。 其中“杂著”载杂剧《醉画图》、《镜花亭》、《诉琵琶》、《续诉琵琶》等四种。其中《诉琵琶》 是廖燕传奇中思想性、艺术性最高的作品。同治元年(1862,日本文久二年),《二十七松堂 集》流传到日本,引起日本汉学家的极大兴趣,为之刻刊。盐谷世弘在序文中称赞说:“廖 燕文以才胜,文章能继承明代文风,可说是明代文坛的大殿军。”又说他一生未作过清朝的 官吏,是因为他是明代的遗民,清朝统治者对他不放心,不敢使用他。光绪十年(1884,日 本明治十七年),日本人伊豫近藤元粹也将廖燕列为中国明清文坛八大家之一,赞其文章雄 瞻杰出,笔有奇气。并认为廖燕并非是甘心隐逸的高士,而是毕生不得志的潦倒布衣。依田 百川说:“柴舟(文)的峭刻古奥,几符乎介甫(王安石)。”廖燕的文集曾为中日文化交流 作出过贡献,这在粤北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其遗诗入选清朝国诗,被列为“广东诗粹”。 民國愛國領許志鋭 许志锐(1894-1928),原名叔龙,曲江县白土镇下乡村人。从小随父读书,生性聪颖, 刻苦好学。小学毕业后,适逢广州黄埔陆军小学招生,随即考入该校第6期,并以优异成绩 毕业。后又先后到武昌陆军中学和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深造 保定军校毕业后,即派往山西阎锡山部任见习排长。见习期满,正值袁世凯妄图称帝复 辟,胸怀大专的许志锐,迅速南下回粤,在张发奎部下职。在讨伐沈鸿英、陈炯明、杨希闵、丰臣秀吉死去,倭寇军心动荡。遴觉察后,即与邓子友与朝鲜名将李舜臣率兵进击。邓子龙、 李舜臣不幸想继牺牲。此役,倭船被焚,溺死者数以万计。与此同时,刘廷部部奋勇攻占行 长,直入顺天大城,遴看准时机,两面夹击,焚倭船百余艘。倭首石曼子率兵向西增援,遴 待石曼子战船行驶至半海中,即将石曼子夹杀,并歼其水军 300 多人。倭寇仓皇退守锦山。 不久,倭寇偷渡潜伏于乙山中。乙山崖深道险,将士们望而生畏。遴亲率兵星夜潜入乙山, 包围其岩洞。拂晓,炮火齐发,山谷震荡,倭寇急奔后山,凭高顽抗,遴率将士殊死攻击, 倭寇慌忙逃窜,遴穷追不舍,把来犯的倭寇一举全歼。战后,遴的鬓发由黑全然变白。朝鲜 国王李公见遴时说:“大人鬓发尽皓,形容尽变,殊异于曩日接见之时,必用虑于战功之故。” 援朝抗倭,战果辉煌。论功行赏,遴升为都督同知,世荫指挥佥事。 班师回国后,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被钦命为湖广总兵官,遴奉命征计播州(今贵州 遵义)苗民义军,后渡乌江,与各路苗军作战。万历三十四年四月,遴再次奉命领兵万人平 息水艮山起事的苗军,降苗 1.3 万余人,后奉命调回广东任总兵官。朝廷论功行赏,封遴为 左都督,世荫指挥使。万历三十五年五月,遴病逝于任内。朝廷以遴平乱抗倭有功,同年九 月封赠“太子太保”,再荫百户。 朝鲜人民为纪念遴在抗倭援朝时立下的功勋,在遴灭倭寇的皇朝里(今德松时)建造了 “陈遴别庙”,城内设“太保祖祠”和“太保祠”,钦赐祠联曰:“辟土开疆,功盖古今人;第一 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朝廷对遴的祖辈、家眷以及子孙均作了封赠。其子孙均作了封赠。其子孙多遍布于罗定、 云浮、郁南、信宜等地,并有迁播于广西、四川者,其中一孙陈泳素,于明末迁至南朝鲜皇 朝里,至今繁衍 300 多户,2000 多人。 廖燕(公元 1644-1705 年):清初人,初名燕生,字柴舟,曲江人。他一生潦倒,在文 学上却颇有成就。十九岁时补为秀才,在武水西筑“二十七松堂”潜心经史,攻古文词。 廖燕著述颇丰,收辑为《二十七松堂集》,共十卷,包括论、辩、说、记、序、文、尺 牍、传、墓志铭、杂著、疏、书后、词、诗等。共计文 370 篇(含卷一自序),诗 551 首。 其中“杂著”载杂剧《醉画图》、《镜花亭》、《诉琵琶》、《续诉琵琶》等四种。其中《诉琵琶》 是廖燕传奇中思想性、艺术性最高的作品。同治元年(1862,日本文久二年),《二十七松堂 集》流传到日本,引起日本汉学家的极大兴趣,为之刻刊。盐谷世弘在序文中称赞说:“廖 燕文以才胜,文章能继承明代文风,可说是明代文坛的大殿军。”又说他一生未作过清朝的 官吏,是因为他是明代的遗民,清朝统治者对他不放心,不敢使用他。光绪十年(1884,日 本明治十七年),日本人伊豫近藤元粹也将廖燕列为中国明清文坛八大家之一,赞其文章雄 瞻杰出,笔有奇气。并认为廖燕并非是甘心隐逸的高士,而是毕生不得志的潦倒布衣。依田 百川说:“柴舟(文)的峭刻古奥,几符乎介甫(王安石)。”廖燕的文集曾为中日文化交流 作出过贡献,这在粤北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其遗诗入选清朝国诗,被列为“广东诗粹”。 许志锐(1894-1928),原名叔龙,曲江县白土镇下乡村人。从小随父读书,生性聪颖, 刻苦好学。小学毕业后,适逢广州黄埔陆军小学招生,随即考入该校第 6 期,并以优异成绩 毕业。后又先后到武昌陆军中学和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深造。 保定军校毕业后,即派往山西阎锡山部任见习排长。见习期满,正值袁世凯妄图称帝复 辟,胸怀大专的许志锐,迅速南下回粤,在张发奎部下职。在讨伐沈鸿英、陈炯明、杨希闵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