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吉林省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 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希腊的柏拉图曾试图给“美”下一个永恒完整的定义:“美是有用的”“美是 恰当的”“美乃视觉和听觉所生的快感”等。一次次对美的概念的界定,乍看恰 当,再品又觉片面,经反复推敲又一再推翻,周而复始,最终柏拉图找不岀准确 的语言定义“美”,只能无奈地概括为:“美是难的”。 关于美,不应悬置在一个孤立静止的语境中谈其本质、属性及内在关系,更不能 机械地认定“美是客观的”或者“审美是主观的”,否则永远跳不出二元对立的 逻辑思维定式和理论模式 美究竟是什么?美是客观的吗?美乃人类对世界的意象感知。美在感知中,毕加 索曾说:“我是依我所想来画对象,而不是依我所见来画的。”美亦在“情景” 中,正如庄子所言:“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人与“情景”互生互存,交融 亲和,“情景”并非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实在,而人也非独立于宇宙之外的所谓 主体。因此,当人与天、地融为一体时,在恰当的“情景”中,美即闪现出来 美在感知中,亦在情景中。美属于一种意象,而审美是种境界。所谓“意”,即 人的精神维度观照的意象思维,当美在“意”中,人可感知到模糊的、不确定的、 稍纵即逝的、瞬息万变的抽象之美,诸如观念艺术、互动艺术、虚拟艺术等艺术 样式借助抽象之意与受众发生关系。所谓“象”,即“情景”的物理维度观照的 具象思维,当美在“象”中,艺术家可捕捉到可视、可听、可触、可品的形象之 美,造型艺术、影像艺术、戏剧艺术等在“象”中与受众产生共鸣。可见,美具 有“意”和“象”的双向性,当美在意象之中流动并闪现,艺术家便进入“物我 两忘”的创作之境。 艺术作品的价值贵在情感,而审美价值存在于一一人、艺术作品和宇宙一一艺术 三要素之中,当三者在一个共同的维度,且美在意象之中流动并引发情感共鸣, 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才真正得以实现。“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郑 板桥的“三竹说”反映了艺术创造中人、自然和作品之间的这种审美互动。美的 闪现,美的感知,美的捕捉,美的体悟,皆在“物化”的意象中完成,并且通过 艺术家之手,以笔墨的形式落实到纸面上。当美在“意”中,美是流动的、不确 定的、难以捕捉的,它需要艺术家和宇宙的情感交流和精神感应,将抽象之美在 意念中不断强化,通过艺术家个人的审美行为,将无形之“美”落实成“象”, 使之成为有形之态。可见,情感性的意象思维贯穿于艺术创造、艺术表现和艺术 欣赏的全过程,而艺术作品承载着将意象思维转化成形象思维,将无形之美转化 为有形之美的价值属性 判断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标准是错综复杂的。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存在层次上的 差异,有高低之分,有雅俗之别。标准难以统一并不会弱化审美的重要性。法国 美学家杜夫海纳说:“审美经验揭示了人类与世界的最深刻和最亲密的关系。” 在这个意义上,立足中国文化,以中华美学传统为核心,汲取中西美学精华,让 中华美学精神在今天释放其巨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既应和时代的呼唤,也契合 国人美好的精神需求吉林省 2019 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古希腊的柏拉图曾试图给“美”下一个永恒完整的定义:“美是有用的”“美是 恰当的”“美乃视觉和听觉所生的快感”等。一次次对美的概念的界定,乍看恰 当,再品又觉片面,经反复推敲又一再推翻,周而复始,最终柏拉图找不出准确 的语言定义“美”,只能无奈地概括为:“美是难的”。 关于美,不应悬置在一个孤立静止的语境中谈其本质、属性及内在关系,更不能 机械地认定“美是客观的”或者“审美是主观的”,否则永远跳不出二元对立的 逻辑思维定式和理论模式。 美究竟是什么?美是客观的吗?美乃人类对世界的意象感知。美在感知中,毕加 索曾说:“我是依我所想来画对象,而不是依我所见来画的。”美亦在“情景” 中,正如庄子所言:“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人与“情景”互生互存,交融 亲和,“情景”并非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实在,而人也非独立于宇宙之外的所谓 主体。因此,当人与天、地融为一体时,在恰当的“情景”中,美即闪现出来。 美在感知中,亦在情景中。美属于一种意象,而审美是种境界。所谓“意”,即 人的精神维度观照的意象思维,当美在“意”中,人可感知到模糊的、不确定的、 稍纵即逝的、瞬息万变的抽象之美,诸如观念艺术、互动艺术、虚拟艺术等艺术 样式借助抽象之意与受众发生关系。所谓“象”,即“情景”的物理维度观照的 具象思维,当美在“象”中,艺术家可捕捉到可视、可听、可触、可品的形象之 美,造型艺术、影像艺术、戏剧艺术等在“象”中与受众产生共鸣。可见,美具 有“意”和“象”的双向性,当美在意象之中流动并闪现,艺术家便进入“物我 两忘”的创作之境。 艺术作品的价值贵在情感,而审美价值存在于——人、艺术作品和宇宙——艺术 三要素之中,当三者在一个共同的维度,且美在意象之中流动并引发情感共鸣, 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才真正得以实现。“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郑 板桥的“三竹说”反映了艺术创造中人、自然和作品之间的这种审美互动。美的 闪现,美的感知,美的捕捉,美的体悟,皆在“物化”的意象中完成,并且通过 艺术家之手,以笔墨的形式落实到纸面上。当美在“意”中,美是流动的、不确 定的、难以捕捉的,它需要艺术家和宇宙的情感交流和精神感应,将抽象之美在 意念中不断强化,通过艺术家个人的审美行为,将无形之“美”落实成“象”, 使之成为有形之态。可见,情感性的意象思维贯穿于艺术创造、艺术表现和艺术 欣赏的全过程,而艺术作品承载着将意象思维转化成形象思维,将无形之美转化 为有形之美的价值属性。 判断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标准是错综复杂的。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存在层次上的 差异,有高低之分,有雅俗之别。标准难以统一并不会弱化审美的重要性。法国 美学家杜夫海纳说:“审美经验揭示了人类与世界的最深刻和最亲密的关系。” 在这个意义上,立足中国文化,以中华美学传统为核心,汲取中西美学精华,让 中华美学精神在今天释放其巨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既应和时代的呼唤,也契合 国人美好的精神需求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