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借:固定资产 贷:在建工程 6.无偿调入固定资产,按调出单位的账面价值加上发生的运输费、安装费等相关费用,作 为入账价值。账务处理是: 借:固定资产 贷:资本公积(调出单位的账面价值) 银行存款(本企业负担的税费) 7.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在“租赁”章掌握;抵债取得的固定资产,在“债务重组”章掌 握;以非货币性交易换入的固定资产,在“非货币性交易”章掌握。 【考点三】固定资产折旧(掌握) 1.折旧范围 (1)除下列情况外,企业应对所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①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 产;②按规定单独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的土地。 (2)企业一般应当按月提取折旧,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提折旧:当月减少的固定 资产,当月照提折旧 (3)企业对固定资产进行更新改造时,应将更新改造的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转入在建工程 并在此基础上确定经更新改造后的固定资产原价。处于更新改造过程而停止使用的固定资产, 因已转入在建工程因此不计提折旧,待更新改造项目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转为固定资产后,再 按重新确定的折旧方法和该项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年限计提折旧。 (4)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固定资产,如果尚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应当按照估计价值暂 估入账,并计提折旧:待办理了竣工决算手续后,再按照实际成本调整原来的暂估价值,同时 调整原已计提的折旧额 (5)已全额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不再计提折旧。 (6)企业因进行大修理而停用的固定资产,应当照提折旧,计提的折旧应计入相关成本费 用(谁使用,谁负担)。 (7)企业对未使用、不需用的固定资产也应计提折旧,计提的折旧计入当期管理费用。 2.折旧方法 (1)直线法:年折旧额=(原值一预计净残值)/预计使用年限 (2)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折旧额=年初固定资产净值*(2/预计使用年限)。应注意,采用 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应当在折旧年限到期以前两年内,将固定资产净值扣除 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平均摊销。 (3)年数总和法:年折旧额=(原值一预计净残值)*(尚可使用年限/年数总和) 在快速折旧法下,年度中间购入固定资产,如何计提折旧 如果企业在年度中间购入固定资产,采用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应按自然年度计算出每年 应该计提的折旧额,然后在各年中分段计算应负担的折旧额 [例1]甲公司在2003年6月20日购入一台汽车,入账价值32万元,预计使用年限5年3 借:固定资产 贷:在建工程 6.无偿调入固定资产,按调出单位的账面价值加上发生的运输费、安装费等相关费用,作 为入账价值。 账务处理是: 借:固定资产 贷:资本公积(调出单位的账面价值) 银行存款(本企业负担的税费) 7.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在“租赁”章掌握;抵债取得的固定资产,在“债务重组”章掌 握;以非货币性交易换入的固定资产,在“非货币性交易”章掌握。 【考点三】 固定资产折旧(掌握) 1.折旧范围 (1)除下列情况外,企业应对所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①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 产;②按规定单独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的土地。 (2)企业一般应当按月提取折旧,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提折旧;当月减少的固定 资产,当月照提折旧。 (3)企业对固定资产进行更新改造时,应将更新改造的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转入在建工程 并在此基础上确定经更新改造后的固定资产原价。处于更新改造过程而停止使用的固定资产, 因已转入在建工程因此不计提折旧,待更新改造项目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转为固定资产后,再 按重新确定的折旧方法和该项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年限计提折旧。 (4)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固定资产,如果尚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应当按照估计价值暂 估入账,并计提折旧;待办理了竣工决算手续后,再按照实际成本调整原来的暂估价值,同时 调整原已计提的折旧额。 (5)已全额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不再计提折旧。 (6)企业因进行大修理而停用的固定资产,应当照提折旧,计提的折旧应计入相关成本费 用(谁使用,谁负担)。 (7)企业对未使用、不需用的固定资产也应计提折旧,计提的折旧计入当期管理费用。 2.折旧方法 (1)直线法:年折旧额=(原值—预计净残值)/预计使用年限 (2)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折旧额=年初固定资产净值*(2/预计使用年限)。应注意,采用 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应当在折旧年限到期以前两年内,将固定资产净值扣除 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平均摊销。 (3)年数总和法:年折旧额=(原值—预计净残值)*(尚可使用年限/年数总和) 3.在快速折旧法下,年度中间购入固定资产,如何计提折旧 如果企业在年度中间购入固定资产,采用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应按自然年度计算出每年 应该计提的折旧额,然后在各年中分段计算应负担的折旧额。 [例 1]甲公司在 2003 年 6 月 20 日购入一台汽车,入账价值 32 万元,预计使用年限 5 年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