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这些变化,引起了人们观察城市、研究城市的兴趣。随之,关于城市的各种理论和学说也陆 续问世。 城市是发生于地表的普遍宏观现象,有一定的空间组织,有很强的区域性和综合性。因而 研究城市的第一批理论,不管作者是否是地理学家,几乎都属于地理学范畴 20世纪20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城市。社会学家帕克(R.E.Park, 1864-1944)、沃思(L. Wirth,1897-1952)和伯吉斯(E.W. Burgess)对城市中的住宅区、工 业区及中心商业区的形成和变迁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对人口的地域分布过程和机构设置、 调整过程亦作了大量分析,创立了城市结构的同心环模式。在研究中,他们使用了生态学的方法, 被称为“人类生态学的芝加哥学派”。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后来被广泛引用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 的三模式。 受芝加哥学派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城市地理研究转向实地考察,观察城市实际景观,研究城 市内部的土地利用。热衷于划分城市内部的功能区和城市的吸引范围。同时地理学对城市体系的 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中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克里斯塔勒(W. Christ,ller)的中心地学说。克 氏于1933年发表了《南德的中心地》一书,首先揭示了城市规模等级、空间分布、职能层次规 律,对城市构成的中心地等级体系作了深入的研究 1950年以前的城市地理研究有两大特点:第一,把物质环境的约束条件看成城市命运的决 定因素:第二,对城市作形态上的研究,忽视成因的动态分析。此时,虽已初步奠定了城市地理 学的研究重点,出现了一些理论,但城市地理学尚未完全成为独立的分支学科。城市地理研究系 统地、大规模地开展是在战后,尤其是1950年以后的事 、1950-1970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许多城市被毁,世界上许多城市因战事而衰微破败。大战结束后, 人口纷纷返城,经济急待恢复,尤其是欧洲、日本、东南亚一带。人们在废墟上重建城市,在不 断增长的人口压力下扩展城市,急需了解城市的构成和布局,需要对城市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规划 从而大大刺激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地理学经历了“数量革命”,1958-1962年达到高峰。传统的克里斯 塔勒的中心地学说在30年代并没有引起广泛注意,他的著作也没有明确引用城市系统的概念。 到60年代,克里斯塔勒的著作被翻译成英文,中心地学说的影响迅速扩大,许多地理学者,后 来还有经济学者、社会学者都投入了城市系统的研究。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数量地理学家布赖 恩·贝里(B.J.L.Bery,1934—),他用数理统计方法对中心地学说进行了许多实证性研究, 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和专著,他的《城市作为城市系统内的系统》 Cities asSystems Within Systems of cities)一文,把城市人口分布与服务中心的等级联系起来,是城市系统研究的一个重要转 折点。从那以后,关于城市系统的文献逐渐地丰富起来。不少学者认为,如果说克里斯塔勒是城 市系统研究的理论家、奠基人,那么,贝里就是城市系统研究的实践者和推动者。因此,“数量 革命”使城市地理研究从形态学的城市景观转移到了空间分析上来 50年代空间学派兴起以后,城市地理学的框架建立了起来,其研究对象可分为两大部分: ①宏观城市空间,即城市之间构成的空间,集中在城市体系研究上。主要内容包括空间的形成 城市化、城市规模分布、空间格局、职能结构和网络形式。②微观城市空间,即城市的内部空间 集中在城市土地利用模式上。主要内容包括城市用地分异过程、各功能要素的区位分析和土地利 用模式。8 这些变化,引起了人们观察城市、研究城市的兴趣。随之,关于城市的各种理论和学说也陆 续问世。 城市是发生于地表的普遍宏观现象,有一定的空间组织,有很强的区域性和综合性。因而, 研究城市的第一批理论,不管作者是否是地理学家,几乎都属于地理学范畴。 20 世纪 20 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城市。社会学家帕克(R.E.Park, 1864—1944)、沃思(L.Wirth,1897—1952)和伯吉斯(E.W.Burgess)对城市中的住宅区、工 业区及中心商业区的形成和变迁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对人口的地域分布过程和机构设置、 调整过程亦作了大量分析,创立了城市结构的同心环模式。在研究中,他们使用了生态学的方法, 被称为“人类生态学的芝加哥学派”。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后来被广泛引用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 的三模式。 受芝加哥学派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城市地理研究转向实地考察,观察城市实际景观,研究城 市内部的土地利用。热衷于划分城市内部的功能区和城市的吸引范围。同时地理学对城市体系的 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中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克里斯塔勒(W.Christ„ ller)的中心地学说。克 氏于 1933 年发表了《南德的中心地》一书,首先揭示了城市规模等级、空间分布、职能层次规 律,对城市构成的中心地等级体系作了深入的研究。 1950 年以前的城市地理研究有两大特点:第一,把物质环境的约束条件看成城市命运的决 定因素;第二,对城市作形态上的研究,忽视成因的动态分析。此时,虽已初步奠定了城市地理 学的研究重点,出现了一些理论,但城市地理学尚未完全成为独立的分支学科。城市地理研究系 统地、大规模地开展是在战后,尤其是 1950 年以后的事。 三、1950—1970 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许多城市被毁,世界上许多城市因战事而衰微破败。大战结束后, 人口纷纷返城,经济急待恢复,尤其是欧洲、日本、东南亚一带。人们在废墟上重建城市,在不 断增长的人口压力下扩展城市,急需了解城市的构成和布局,需要对城市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规划, 从而大大刺激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地理学经历了“数量革命”,1958—1962 年达到高峰。传统的克里斯 塔勒的中心地学说在 30 年代并没有引起广泛注意,他的著作也没有明确引用城市系统的概念。 到 60 年代,克里斯塔勒的著作被翻译成英文,中心地学说的影响迅速扩大,许多地理学者,后 来还有经济学者、社会学者都投入了城市系统的研究。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数量地理学家布赖 恩·贝里(B.J.L.Berry,1934—),他用数理统计方法对中心地学说进行了许多实证性研究, 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和专著,他的《城市作为城市系统内的系统》(Cities asSystems Within Systems of Cities)一文,把城市人口分布与服务中心的等级联系起来,是城市系统研究的一个重要转 折点。从那以后,关于城市系统的文献逐渐地丰富起来。不少学者认为,如果说克里斯塔勒是城 市系统研究的理论家、奠基人,那么,贝里就是城市系统研究的实践者和推动者。因此,“数量 革命”使城市地理研究从形态学的城市景观转移到了空间分析上来。 50 年代空间学派兴起以后,城市地理学的框架建立了起来,其研究对象可分为两大部分: ①宏观城市空间,即城市之间构成的空间,集中在城市体系研究上。主要内容包括空间的形成—— 城市化、城市规模分布、空间格局、职能结构和网络形式。②微观城市空间,即城市的内部空间, 集中在城市土地利用模式上。主要内容包括城市用地分异过程、各功能要素的区位分析和土地利 用模式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