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因受国文教师陈筱猷先生的影响,对地方文献和桐城派古文发生兴趣,曾从《东越儒林 传》、《东越文苑传》得到启发,自撰《霞浦县志·文苑传补》十余篇和《福宁人士记》 册。大学期间,在马振彪、尚秉和、吴承仕等名师教导下,尤致力于古文、《礼》、《易》 等的研学,曾撰写《六庵吟稿》和《六庵文稿》各一集、《闽东风俗记》一册。大学毕业后, 于一九三五年秋,他回乡探亲,被留任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教导主任兼文史教员,不久因 表扬进步学生陈子英作文能针砭时弊,激怒时任县长兼校长的张灿,而被学校解聘。后经乡 友帮助,复返北平,担任嵩云中学国文教员,继续从尚秉和、吴承仕、高步瀛诸先生受业 九三六年八月,国民党第二十九军爱国将领宋哲元军长考选北平、天津、保定各大学毕业 生,培养抗日干部。他报名投考,录取后到南苑接受军训四个月,期间,还为训练班主任佟 麟阁副军长讲解《周易》的晢学原理,撰写《南苑受训杂录》一册。受训完毕,分配在冀察 绥署参谋处当文职人员,闲时终日伏案点《十三经注疏》,还先后三次写信与业师尚秉和讨 论《周易》。后苏联科学院院士舒茨基博士,以黄、尚论答《周易》书函合称《与尚节之先 生论易三书》,作为所著《变化的书》(1960年初版于莫斯科,1978年为美国转译,英译名 为《易经研究》)的参考文献目录。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佟麟阁副军长抗日阵亡, 十九军南撤,他滞留北平,先在嵩云、燕冀两中学教古文,后应邀回中国大学国学系任讲师。 时值日本东方文化事业委员会组织中日学者续修《四库全书提要》,尚秉和、吴承仕等受聘 参加撰写。他在教学之余,除了协助吴、尚撰写外,还自写“易”类提要三十篇,“礼”类 提要六十多篇,整理《易类提要目录》一册。日本学者桥川时雄编撰并于1940年10月印行 的《中国文化界人物总鉴》所载黄寿祺传纪称“他在中国大学师事尚秉和教授,研究易说, 是一位精苦刻铭的学生”。 九四一年冬返闽,先后在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国立海疆学校任副教授、教授兼国 文科主任,讲授《左传》、《诗经》、《楚辞》、《庄子》、《史记》、《汉书》等经典著 作和文字学、训诂学、经学概要、国故论著、要籍目录、历代散文选、诗歌选、词曲选,以 及国文教材教法、各体文习作等十多种课程。期间,学校迁移频繁,生活动荡,他除编写教 材和讲稿外,前期还撰写了多种著作, 九五零年秋,师专改师院,他续任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一九五三年,中文系设工作 于1912年,初名国民大学,1917年改名为中国大学,孙中山曾任校董,宋教仁、黄兴为第一、二任校长。 据刘蕙孙《城曲曾同作布衣》证实:中国大学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性质,在解放前夕,确是国民党党团 的据点:但当初开办时是革命的学校,为孙中山所手立。黄老在该校时,尚未有党团盘踞之事 Φ关于黄先生生平介绍,主要参考:《黄寿祺自传》、黄高宪《黄寿祺年谱简编》、郭天沅《六庵先生著述要 目》,均并载《福建文史资料》第三十辑《易学宗师黄寿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委员会文史资 料委员会编,1993年版:网页tp://w. fist.gov.cn/ showtext. asp中《福建省情资料库地方志之窗霞 浦县志》之《黄寿祺》:黄高宪《略述先父黄寿祺教授的教学和科硏成果》、张善文《易学宗师之风范 先师黄寿褀教授治<易>成就述略》和《福建<周易>研究述略》等,并载《中国易学·纪念文集合编》,福 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③按:黄寿祺先生求学生涯中与几位导师过从甚密,师徒关系非同一般。为了更好见证这一故事,现摘录 段来自其高足施议对先生的述说:之六先生学成之后,独挡一面,仍旧不忘师恩,尤其对于吴承仕、尚 秉和以及高步瀛,其高情厚谊则更可感人。三位前辈学者,皆之六先生入读大学本科之授业导师。吴为国 学系主任,精通四部之学,撰述甚勤。尚专易说,又擅诗画。高则致力于文选学。先生之学识以及勤奋精 神,颇得欣赏。吴曾为推介文章于《文艺捃华》、《中大学报》等刊物发表,尚与论易,并将往来书信数 通并列刊行于学报。高则命其帮写诗文举要注释。皆与结切磋之谊。1938年,续修四库全书提要。这是第 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退还庚子赔款的一项计划,由“东方文化事业委员会”主持。据刘蕙孙回忆,应邀 写提要者,旧文人须举人以上功名,新人物要有讲师以上学术。尚秉和进士出身,获邀修纂。之六先 生最为年轻,十分获器重。业师栽培,之六先生深深铭记于心。为著发明师说,自己努力述作,亦辛勤奉 献。1939年9月,吴承仕在天津病逝。吴氏遗著,之六先生曾为细加整理,编成目录及提要计四十七种, 合称《先师歙吴先生之著述》。之六先生并亲自将其抄成四份,分别保存。只可惜四份均己散佚。1983年 应北京师范大学邀请,晋京整理吴氏著述。其时,之六先生虽已年届古稀,却还是像初入师门那样,毕恭 毕敬、兢兢业业地工作,令先师学说,不至于被淹没。(引自施议对《易学与词学—一排列组合与数位解 码》,《中国易学·纪念文集合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P465-466。) 22 代,因受国文教师陈筱猷先生的影响,对地方文献和桐城派古文发生兴趣,曾从《东越儒林 传》、《东越文苑传》得到启发,自撰《霞浦县志·文苑传补》十余篇和《福宁人士记》一 册。大学期间,在马振彪、尚秉和、吴承仕等名师教导下,尤致力于古文、《礼》、《易》 等的研学,曾撰写《六庵吟稿》和《六庵文稿》各一集、《闽东风俗记》一册。大学毕业后, 于一九三五年秋,他回乡探亲,被留任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教导主任兼文史教员,不久因 表扬进步学生陈子英作文能针砭时弊,激怒时任县长兼校长的张灿,而被学校解聘。后经乡 友帮助,复返北平,担任嵩云中学国文教员,继续从尚秉和、吴承仕、高步瀛诸先生受业②。 一九三六年八月,国民党第二十九军爱国将领宋哲元军长考选北平、天津、保定各大学毕业 生,培养抗日干部。他报名投考,录取后到南苑接受军训四个月,期间,还为训练班主任佟 麟阁副军长讲解《周易》的哲学原理,撰写《南苑受训杂录》一册。受训完毕,分配在冀察 绥署参谋处当文职人员,闲时终日伏案点《十三经注疏》,还先后三次写信与业师尚秉和讨 论《周易》。后苏联科学院院士舒茨基博士,以黄、尚论答《周易》书函合称《与尚节之先 生论易三书》,作为所著《变化的书》(1960 年初版于莫斯科,1978 年为美国转译,英译名 为《易经研究》)的参考文献目录。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佟麟阁副军长抗日阵亡,二 十九军南撤,他滞留北平,先在嵩云、燕冀两中学教古文,后应邀回中国大学国学系任讲师。 时值日本东方文化事业委员会组织中日学者续修《四库全书提要》,尚秉和、吴承仕等受聘 参加撰写。他在教学之余,除了协助吴、尚撰写外,还自写“易”类提要三十篇,“礼”类 提要六十多篇,整理《易类提要目录》一册。日本学者桥川时雄编撰并于 1940 年 10 月印行 的《中国文化界人物总鉴》所载黄寿祺传纪称“他在中国大学师事尚秉和教授,研究易说, 是一位精苦刻铭的学生”。 一九四一年冬返闽,先后在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国立海疆学校任副教授、教授兼国 文科主任,讲授《左传》、《诗经》、《楚辞》、《庄子》、《史记》、《汉书》等经典著 作和文字学、训诂学、经学概要、国故论著、要籍目录、历代散文选、诗歌选、词曲选,以 及国文教材教法、各体文习作等十多种课程。期间,学校迁移频繁,生活动荡,他除编写教 材和讲稿外,前期还撰写了多种著作。 一九五零年秋,师专改师院,他续任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一九五三年,中文系设工作 于 1912 年,初名国民大学,1917 年改名为中国大学,孙中山曾任校董,宋教仁、黄兴为第一、二任校长。 据刘蕙孙《城曲曾同作布衣》证实:中国大学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性质,在解放前夕,确是国民党党团 的据点;但当初开办时是革命的学校,为孙中山所手立。黄老在该校时,尚未有党团盘踞之事。 ① 关于黄先生生平介绍,主要参考:《黄寿祺自传》、黄高宪《黄寿祺年谱简编》、郭天沅《六庵先生著述要 目》,均并载《福建文史资料》第三十辑《易学宗师黄寿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委员会文史资 料委员会编,1993 年版;网页 http://www.fjsq.gov.cn/showtext.asp 中《福建省情资料库·地方志之窗·霞 浦县志》之《黄寿祺》;黄高宪《略述先父黄寿祺教授的教学和科研成果》、张善文《易学宗师之风范—— 先师黄寿祺教授治<易>成就述略》和《福建<周易>研究述略》等,并载《中国易学·纪念文集合编》,福 建教育出版社,2010 年版。 ② 按:黄寿祺先生求学生涯中与几位导师过从甚密,师徒关系非同一般。为了更好见证这一故事,现摘录 一段来自其高足施议对先生的述说:之六先生学成之后,独挡一面,仍旧不忘师恩,尤其对于吴承仕、尚 秉和以及高步瀛,其高情厚谊则更可感人。三位前辈学者,皆之六先生入读大学本科之授业导师。吴为国 学系主任,精通四部之学,撰述甚勤。尚专易说,又擅诗画。高则致力于文选学。先生之学识以及勤奋精 神,颇得欣赏。吴曾为推介文章于《文艺捃华》、《中大学报》等刊物发表,尚与论易,并将往来书信数 通并列刊行于学报。高则命其帮写诗文举要注释。皆与结切磋之谊。1938 年,续修四库全书提要。这是第 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退还庚子赔款的一项计划,由“东方文化事业委员会”主持。据刘蕙孙回忆,应邀 为撰写提要者,旧文人须举人以上功名,新人物要有讲师以上学术。尚秉和进士出身,获邀修纂。之六先 生最为年轻,十分获器重。业师栽培,之六先生深深铭记于心。为著发明师说,自己努力述作,亦辛勤奉 献。1939 年 9 月,吴承仕在天津病逝。吴氏遗著,之六先生曾为细加整理,编成目录及提要计四十七种, 合称《先师歙吴先生之著述》。之六先生并亲自将其抄成四份,分别保存。只可惜四份均已散佚。1983 年, 应北京师范大学邀请,晋京整理吴氏著述。其时,之六先生虽已年届古稀,却还是像初入师门那样,毕恭 毕敬、兢兢业业地工作,令先师学说,不至于被淹没。(引自施议对《易学与词学——排列组合与数位解 码》,《中国易学·纪念文集合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年版,P465-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