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y=4x,即轨迹为处于第一和第三象限的一条直线,显然直线的斜率为4。如图3@所示: Ap=不时,得)=一子,则轨连为处于第二和第四象限的一条直线如图6所示。 长中头 (a) ( (c) (山 (e) 图3合成振动 改变S1和S2之间的距离L,相当于改变了发射波和接收波之间的相位差,荧光屏上的图形也 随L不断变化。显然,当S1、S2之间距离改变半个波长△L=元/2,则△p=π。随着振动的 相位差从0一π的变化,李萨如图形从斜率为正的直线变为椭圆,再变到斜率为负的直线。因 此,每移动半个波长,就会重复出现斜率符号相反的直线,测得了波长入和频率,根据式 V=v即可计算出室温下声音在媒质中传播的速度。 (2)共振干涉(驻波)法测声速 实验装置接线仍如图2所示,图肿S1和S2为压电陶瓷超声换能器。S1作为超声源(发射 头),低频信号发生器输出的正弦交变电压信号接到换能器S1上,使S1发出一平面波。S2作 为超声波接收头,把接收到的声压转换成交变的正弦电压信号后输入示波器观察。S2在接收超 声波的同时还反射一部分超声波。这样,由S1发出的超声波和由S2反射的超声波在S1和S2 之间产生定域干涉,而形成驻波。 设沿X轴正向传播的入射波的波动方程为 Y=Acos2( (5) 设沿X轴负向传播的反射波的波动方程为 Y=Acos2(v+) (6) Y=Y+Y;=(24c0s2)cosor (7) 7试可知,当:2=2k+ k=0,1,2,3…: (8) 即x=(2k+)子, 仁0,1,2,3…时,这些点的振幅始终为零,即为波节。 x A A y 1 2 = ,即轨迹为处于第一和第三象限的一条直线,显然直线的斜率为 1 2 A A 。如图 3(a)所示;  = 时,得 x A A y 1 2 = − ,则轨迹为处于第二和第四象限的一条直线如图 3(e)所示。 (a) (b) (c) (d) (e) 图 3 合成振动 改变 S1 和 S2 之间的距离 L,相当于改变了发射波和接收波之间的相位差,荧光屏上的图形也 随 L 不断变化。显然,当 S1、S2 之间距离改变半个波长 L =  / 2 ,则  = 。随着振动的 相位差从 0~ 的变化,李萨如图形从斜率为正的直线变为椭圆,再变到斜率为负的直线。因 此,每移动半个波长,就会重复出现斜率符号相反的直线,测得了波长  和频率  ,根据式 V =  即可计算出室温下声音在媒质中传播的速度。 (2) 共振干涉(驻波)法测声速 实验装置接线仍如图 2 所示,图中 S1 和 S2 为压电陶瓷超声换能器。S1 作为超声源(发射 头),低频信号发生器输出的正弦交变电压信号接到换能器 S1 上,使 S1 发出一平面波。S2 作 为超声波接收头,把接收到的声压转换成交变的正弦电压信号后输入示波器观察。S2 在接收超 声波的同时还反射一部分超声波。这样,由 S1 发出的超声波和由 S2 反射的超声波在 S1 和 S2 之间产生定域干涉,而形成驻波。 设沿 X 轴正向传播的入射波的波动方程为 cos 2 ( )    x Y = A t − (5) 设沿 X 轴负向传播的反射波的波动方程为 cos 2 ( )    x Y = A t + (6) t x Y Y Y A   (2 cos 2 ) cos = 1 + 2 = (7) 由(7)式可知,当: 2 2 (2 1)    = k + x , k = 0,1,2,3 …… ; (8) 即 4 (2 1)  x = k + , k= 0,1,2,3 …… 时,这些点的振幅始终为零,即为波节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