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结 论 1.氢对光滑拉伸试样屈服强度的影响是不明显的,依赖于钢种的不同,充氢前后的屈 服强度可能没有变化,也可能升高或降低,但其差值小于10%。 2.如果试样中存在应力梯度(如弯曲试样,预裂纹试样),则当钢的强度1进入的氢量 超过临界值后,氢能明显地降低局部地区的表观屈服斑度。随钢的强度升高,进入氢量的增 加,氢致表观屈服强度下降也愈明显,另外,具有更大应力梯度的裂纹试样,氢致表观屈服 强度的下降比无裂纹弯曲试样更为明显。 3,氢致表观屈服强度下降作用是扩散控制过程,它明显的依赖加载速度和试验温度。 充氢试样的表观屈服强度随应变速度降低,试验温度的升高而下降。氢致表观屈服强度的降 低具有可逆性,而且和是否过载关系不大。 4.氢致表观屈服强度下降是氢致滞后塑性变形的原因,在所有的致氢环境中氢致滞后 裂纹的产生都是氢致局部表观屈服强度下降引起的。 致 谢 朱逢吾、邓报钧、刘辉等同志协助进行了部分实验工作,特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I)Wu-yang Chu(褚武杨),Chi-Mei Hsiao(肖纪美),Shi-QunLi(李世琼)s Scripta Met.13 (1979),1063 〔2)潜武杨,肖纪美,李世琼,“钢中氢裂纹机构研究”北京钢铁学院学报1(1980) 90,也见金属学报17(1981)10 〔3)Wu-yang Chu(褚武杨),Chi-Mei Hsiao(肖纪美),Shi-Qun Li(李世琼) Juhug-Zuor Tien(田h卓)“Mechanism of stress corrosion cracking of steels in H2S"Corrosion,36 (1980),475 (4)H.Cregersy Acta Met.4 (1956),111 (5)I.M.Bernstein;Scripta Met.8 (197J),313 (6)R.P.Frohomberg,W.I.Barbett and A.R.Troiano;Trans ASM 17 (1955),892 (7)R.Garber;Scripta Met 10 (1976),341 (8)J.B.Seabroor,N.J.Grant and D.Caraey;Trans AIME 188 (1950), 1317 (9)P.V.Skluev,L.I.Kvater and V.E.Shapiro;Stal 16 (1956),909 (10)C.D.Beachem;Met.Trans.3 (1972),437 (11)M.Matsui,H.Kimura and S.Moriya;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 eerings40(1979),207,217,227 119结 论 1 . 氢对光 滑拉伸 试样屈 服强度的影响是 不明显的 , 依赖 于 钢种 的不 同 , 充氢 前后 的屈 服强度可能没有变化 , 也可能升 高或降低 , 但其差 值小 于 10 % 。 2 . 如 果 试样 中存在应 力梯度 ( 如弯 曲试样 , 预 裂 纹试样 ) , 则 当钢 的强度 和进 入 的氢 量 超过临界值后 , 氢 能 明显地 降低局 部地 区的表 观屈 服 张度 。 随钢 的 强度升 高 , 进 入氢 量的 增 加 , 氢致表 观 屈服强度 下降也 愈 明显 , 另外 , 具有 更大 应力梯 度 的裂 纹试 样 , 氢 致表观 屈 服 强度的下降 比无 裂 纹弯曲试样更 为明显 。 3 . 氢 致表 观屈 服强度 下降作用是 扩 散控 制过 程 , 它 明显 的依 赖加 载速 度 和试验 温度 。 充氢 试样的表观 屈服 强度随 应 变速度降低 , 试验温 度 的升 高而 下降 。 氢 致表 观屈服强 度 的降 低 具有可逆性 , 而且和是否过载关系不大 。 4 . 氢致 表观 屈服强度下 降是氢 致 滞后塑 性 变形 的 原 因 , 在所 有的 致氢 环境 中氢致 滞后 裂纹 的产生都是氢致局 部表观 屈服 强度下降引起的 。 致 谢 朱逢吾 、 邓 报钧 、 刘辉 等同志 协助进 行 了部分 实验 工作 , 特在 此 表示 感谢 。 参考文 献 〔l 〕 W u 一 y a n g C h u ( 褚武 杨 ) , C h i一 M e i H s i a o ( 肖纪 美 ) , S h i 一 Q u n L i ( 李世 琼 ) , 5 e r i P t a M e t . 1 3 ( 1 9 7 9 ) , 1 0 6 3 ( 2〕 褚武杨 , 肖纪美 , 李世琼 , “ 钢 中氢 裂 纹机构 研 究” 北京钢 铁学 院学报 1 ( 1 9 8 0 ) 9 0 , 也见 金属学报 1 7 ( 1 9 8 1 ) 1 0 〔3〕 W u 一 y a n g C h u ( 褚 武杨 ) , C h i一 M e i H s i a o ( 肖纪美 ) , S h i 一Q u n L i ( 李世琼 ) J u h u r Z u o r T i e n ( 田 巾 卓) a M e e h a n i s tn o f s t r e s s e o r r o s i o n e r a e k i n g 0 f s t e e l s i n H : S , C o r r o s i o n , 3 6 ( 19 8 0 ) , d 7 5 〔4 〕 H . C r e g e r s , A e t a M e t . 4 ( 19 5 6 ) , 1 1 4 〔5 〕 1 . M . B e r n s t e i n , S e r i p t a M e t . 8 ( 1 9 7 ) ) , 3 一3 〔6 〕 R . P . F r o h o m b e r g , W . I . B a r b e t t a n d A . R . ` F r o i a : 1 ( , ; ` I ’ r a , 1 5 A S M 17 ( 1 9 5 5 ) , 8 9 2 〔7〕 R . G a r b e r , S e r i P t a M e t 10 ( 1 9 7 6 ) , 3 4 1 ( 8〕 J . B . S e a b r o o r , N . J . G r a n t a n d D . C a r a e y ; T r a n s A I M E 18 8 ( 19 5 0 ) , 1 3 1 7 〔9〕 P . V . S k l u e v , L . I . K v a t e r a n d V . E . S h a p i r o , S t a l 1 6 ( 1 9 5 6 ) , 9 0 9 〔10〕 C . D . B e a e h e m ; M e t . T r a n s . 3 ( 1 9 7 2 ) , 4 3 7 〔1 1〕 M . M a t s u i , H . K i m u r a a n d S . M o r i y a ; M a t e r i a l S e i e n e e a n d E n g i n e e r i n g , 4 0 ( 1 9 7 9 ) , 2 0 7 , 2 1 7 , 2 2 7 1 1 9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