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1041· 颜文靖,等:心理学视角下的自动表情识别 第5期 度论定义是:可伴随特定生理活动的正性或负性 最近Daniel Cordaro和Dacher Keltner(两人都 体验。维度取向曾经一度占据着情绪理论的主 曾是Ekman的学生)等&19进行了一系列跨文化 流。早在19世纪末,“心理学之父”冯特就认为情 研究,扩展了基本情绪的清单。他们使用情绪编 绪是可以通过愉快-不愉快、激动-平静、紧张-松 码范式,系统地分析来自5种不同文化背景个体 弛3个维度来描述的。Osgood!通过研究发现, 的22种情绪表现,提出了情绪的国际核心模式 个体在对各种刺激进行判断时,都会关注其在价 (international core patterns,.ICPs),即,在不同文化 值、活力和力量这3个因素上的语义差别,而这 中存在着22种普遍的面部情绪表达规律,而同时 些语义差别因素在本质上是情感性的,是对刺激 也会受到文化的一些影响。除了最初的6种情绪外, 进行分类的基础。Mehrabian等提出了情绪状 这些研究还提供了在面部和声音表达中出现的情 态的“愉悦度-唤醒度-支配度”三维度模型(pleas-. 绪如娱乐、敬畏、满足、欲望、尴尬、痛苦、解脱和 antness-arousal--dominance.,PAD)。在对PAD模型 同情等情绪的证据。表情类型增加到20多个,对 的深入研究中,Russel发现,情绪的支配度更 表情数据库的建立以及自动表情识别的准确率都 多地与其认知活动有关,愉悦和唤醒两个维度就 提出了新的挑战。 可以解释绝大部分情绪变异。2008年,国内引入 2.2微表情和伪装表情 了PAD情绪量表,它可以从愉悦度、激活度和优 微表情是人们隐藏或抑制自己的真实情绪时 势度上评定心境或情绪状态6。Watson等1)采 出现非常迅速泄露的面部动作2022。研究者以时 取自陈式情绪研究方法,提出积极-消极情感模 长(根据微表情快速的特点)对微表情进行操作 型(PANA),他们认为积极情感(positive affect, 性定义。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小于500s PA)和消极情感(negative affect,.NA)是两个相对 的表情定义为微表情四。微表情已成为自动表情 独立的、基本的维度。 识别研究的新热点,因为人们普遍认为微表情泄 如果使用情绪维度来标注表情样本,并不需 露了个体的真实表情,能够反映其真实情绪。 要给出一个明确的情绪类别标签;情感的维度模 早在《人类与动物的表情》一书中,达尔文 型似乎可以在连续的尺度上对每种情绪强度的微 就开始关注难以抑制的情绪表达,21。弗洛伊德 小变化进行编码。也有很多学者试图将维度论和 也提出人们的情绪都会以某种形式表达出来4。 基本情绪理论结合,将基本表情放在两三个维度 Haggard等21在寻找治疗师和病人之间的非言语 形成的坐标系中的合适位置,如情绪的环形模型 交流特征、观察心理治疗动态图片时,发现了一 (circumplex model of affect)。不过,每一种情绪 种“微小瞬间表情(micro-momentary facial expres- 都是非常复杂的,虽然我们可以用几个维度来表 sions)”,并认为其与压抑和自我防御机制有关。 达某种情绪的主要特点,但却无法充分地解释或 神经心理学的研究发现,自主表情和非自主表情 理解这种情绪。 分别受锥体束(pyramidal tract)和外锥体束(ex- 2情绪的面部表达方式 trapyramidal tract)控制21。因此,Ekman等21,2假 设微表情是自主表情和非自主表情之间对抗的 显然,6种基本情绪似乎不足以涵盖我们复杂 产物。 多样的情绪与对应的表情表达,而且人类擅长伪 我们前期在实验室里,通过诱发被试(心理 装,表情与情绪有时并不能很好地对应。此外, 学实验参与者)的情绪(非自主的),同时要求其 表情还受到特定社会文化条件下的展示规则(dis 伪装自己的表情(自主的),探索微表情的诱发 play rule)的影响。因此,除了研究基本表情类别, 方法和出现条件2。我们基于收集的数据,拟合 许多研究者也开始关注微表情、复杂表情和结合 不同条件下微表情表达的特点,描述了自然诱发 其他线索的表情。 的微表情的时间和空间特征。结合前人的研究 2.1基本表情类型 与假设,我们总结了微表情的表达机制,提出微 基本情绪理论把情绪分成几个基本类别,诸 表情既可能是个体在自主抑制其情绪表达时真实 如:高兴、悲伤、惊讶、恐惧、厌恶、愤怒等四。这 情绪的泄露,也可能是个体在正常表达真实表情 6种基本情绪似乎是泾渭分明的,且适用于所有 后因主动抑制而终止的真实情绪表达(见图2)。 人。但是,科学研究和实践应用都表明,依靠6种 至于微表情识别方面的研究,不是本文的关注 基本情绪的分类方式无法涵盖和解释复杂的情绪 点,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查阅已经发表的综述性 现象。 文章。度论定义是:可伴随特定生理活动的正性或负性 体验[12]。维度取向曾经一度占据着情绪理论的主 流。早在 19 世纪末,“心理学之父”冯特就认为情 绪是可以通过愉快–不愉快、激动–平静、紧张–松 弛 3 个维度来描述的。Osgood[13] 通过研究发现, 个体在对各种刺激进行判断时,都会关注其在价 值、活力和力量这 3 个因素上的语义差别,而这 些语义差别因素在本质上是情感性的,是对刺激 进行分类的基础。Mehrabian 等 [14] 提出了情绪状 态的“愉悦度–唤醒度–支配度”三维度模型(pleas￾antness-arousal-dominance,PAD)。在对 PAD 模型 的深入研究中,Russell[15] 发现,情绪的支配度更 多地与其认知活动有关,愉悦和唤醒两个维度就 可以解释绝大部分情绪变异。2008 年,国内引入 了 PAD 情绪量表,它可以从愉悦度、激活度和优 势度上评定心境或情绪状态[16]。Watson 等 [17] 采 取自陈式情绪研究方法,提出积极–消极情感模 型(PANA),他们认为积极情感(positive affect, PA)和消极情感(negative affect,NA)是两个相对 独立的、基本的维度。 如果使用情绪维度来标注表情样本,并不需 要给出一个明确的情绪类别标签;情感的维度模 型似乎可以在连续的尺度上对每种情绪强度的微 小变化进行编码。也有很多学者试图将维度论和 基本情绪理论结合,将基本表情放在两三个维度 形成的坐标系中的合适位置,如情绪的环形模型 (circumplex model of affect) [15]。不过,每一种情绪 都是非常复杂的,虽然我们可以用几个维度来表 达某种情绪的主要特点,但却无法充分地解释或 理解这种情绪。 2 情绪的面部表达方式 显然,6 种基本情绪似乎不足以涵盖我们复杂 多样的情绪与对应的表情表达,而且人类擅长伪 装,表情与情绪有时并不能很好地对应。此外, 表情还受到特定社会文化条件下的展示规则(dis￾play rule)的影响。因此,除了研究基本表情类别, 许多研究者也开始关注微表情、复杂表情和结合 其他线索的表情。 2.1 基本表情类型 基本情绪理论把情绪分成几个基本类别,诸 如:高兴、悲伤、惊讶、恐惧、厌恶、愤怒等[2]。这 6 种基本情绪似乎是泾渭分明的,且适用于所有 人。但是,科学研究和实践应用都表明,依靠 6 种 基本情绪的分类方式无法涵盖和解释复杂的情绪 现象。 最近 Daniel Cordaro 和 Dacher Keltner(两人都 曾是 Ekman 的学生)等[18-19] 进行了一系列跨文化 研究,扩展了基本情绪的清单。他们使用情绪编 码范式,系统地分析来自 5 种不同文化背景个体 的 22 种情绪表现,提出了情绪的国际核心模式 (international core patterns, ICPs),即,在不同文化 中存在着 22 种普遍的面部情绪表达规律,而同时 也会受到文化的一些影响。除了最初的 6 种情绪外, 这些研究还提供了在面部和声音表达中出现的情 绪如娱乐、敬畏、满足、欲望、尴尬、痛苦、解脱和 同情等情绪的证据。表情类型增加到 20 多个,对 表情数据库的建立以及自动表情识别的准确率都 提出了新的挑战。 2.2 微表情和伪装表情 微表情是人们隐藏或抑制自己的真实情绪时 出现非常迅速泄露的面部动作[20-22]。研究者以时 长(根据微表情快速的特点)对微表情进行操作 性定义。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小于 500 ms 的表情定义为微表情[22]。微表情已成为自动表情 识别研究的新热点,因为人们普遍认为微表情泄 露了个体的真实表情,能够反映其真实情绪。 早在《人类与动物的表情》一书中,达尔文 就开始关注难以抑制的情绪表达[1,23]。弗洛伊德 也提出人们的情绪都会以某种形式表达出来[24]。 Haggard 等 [24] 在寻找治疗师和病人之间的非言语 交流特征、观察心理治疗动态图片时,发现了一 种“微小瞬间表情(micro-momentary facial expres￾sions)”,并认为其与压抑和自我防御机制有关。 神经心理学的研究发现,自主表情和非自主表情 分别受锥体束(pyramidal tract)和外锥体束(ex￾trapyramidal tract)控制[25]。因此,Ekman 等 [21,26] 假 设微表情是自主表情和非自主表情之间对抗的 产物。 我们前期在实验室里,通过诱发被试(心理 学实验参与者)的情绪(非自主的),同时要求其 伪装自己的表情(自主的),探索微表情的诱发 方法和出现条件[22]。我们基于收集的数据,拟合 不同条件下微表情表达的特点,描述了自然诱发 的微表情的时间和空间特征。结合前人的研究 与假设,我们总结了微表情的表达机制,提出微 表情既可能是个体在自主抑制其情绪表达时真实 情绪的泄露,也可能是个体在正常表达真实表情 后因主动抑制而终止的真实情绪表达(见图 2)。 至于微表情识别方面的研究,不是本文的关注 点,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查阅已经发表的综述性 文章。 ·1041· 颜文靖,等:心理学视角下的自动表情识别 第 5 期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