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1期 刘宏,等:视错觉现象的分类和研究进展 7 分引起脑区相应皮层区域的兴奋,在适当时空条件 下兴奋回路发生融合短路得到运动印象.而心理学 上Kote定律说明了刺激强度、时间间隔和空间距 离间隔对产生似动影响的相互关系。 前者典型图例有周边漂移错觉(peripheral drift illusion)和旋转蛇(rotating snakes)[9),如图6~7所 示,此类“似动”最早于1875年被德国人Exner发 现1.1983年R.L.Gregory等首次发现不对称的亮度 变化能引起运动错觉so.2003年,日本Ritsumeikan 大学的A.Kitaoka等对似动现象进行归纳,认为亮度 (a)扫视车轮和背景可产生微弱运动错觉 渐变和线段边缘断层是2个基本因素5],并根据此 结论设计出“旋转蛇”及其系列变体(如图8所示). (b)扫视烟花有旋转错觉 图8旋转蛇图形的一些变体 Fig.8 Two variations of rotating snakes 图6周边漂移错觉1],每个锐角扇形亮度都在渐变,产 2005年Backus等认为原因是对亮度(lumi- 生微弱的旋转错觉 nance)和对比度(contrast)响应的神经元随时间变 Fig.6 Peripheral drift illusion.The circle appears to 化而变化,在高低亮度对比条件下响应时间不同,对 rotate clockwise 比度越高,响应时间越短,从而使RAPs相对快速运 动s21.次年P.Sterzer等用fMRL技术研究似动,除 V1参与外,还首次发现在此过程中V5区会产生增 强反馈,与V1皮层间发生耦合[3];而T.Kumar对 Enigma错觉进行心理测试发现人们产生似动速率 和真实刺激旋转起来速率是同样的4];2008年丁 晓攀等利用ERPs技术发现初级视皮层产生错觉形 成的最初加工[s];同年,B.Ahmed等对白鼬的脑皮 图7旋转蛇部分效果6),图中每个圆盘都在旋转,但 层17、18、19、21区神经元群的膜电位动态特性进行 被凝视时错觉消失 研究,发现皮层产生的运动反馈信号和去极化活动 Fig.7 Part of the rotating snakes1.Each disc seems 与似动有关.由此可见,似动现象是在V5神经元 to rotate,but to be static when stared 水平上进行认知的,V1接受刺激各类信息,向高级 然而A.Kitaoka等仅解释了错觉设计规则,并 视皮层传送,不同对比度线索到V5区时激活对真 未找到生理机制.同年,他又与B.R.Conway等对猴 实运动响应的神经元,从而产生运动的心理认知.似 和人实验,除肯定亮度对比是必要因素外,还发现 动也与颜色、听觉等刺激相关,但目前还没有较成熟 V1、MT区有方向选择特性的神经元,这是首次发现 的信息处理模型来表征似动 V1单神经元能对重复不对称现象(Repeated Asym- 似动现象与其他类型刺激的关系也是近年研究 metric Patterns,.RAPs)产生方向性响应,说明了低水 的对象:2006年V.S.Ramachandran等用与颜色关 平神经元对似动的解释作用,并提出基于亮度对比 联的数字对被试实验发现共感(synesthesia)中的色 的反应时间差模型(contrast--dependant latency-differ- 彩能产生似动[s;次年D.Sanabria等发现空间注意 ence model)1491. 力在跨模态信号(cross--model)互动中能削弱似动效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