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小社区里的“大医疗” 为缓解百姓看病难、看病责问题,北京市从今年4月开始在社区与大医院之间开辟“绿 色通道”的试点,建立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口支援和双向转诊机制。本刊记者走访 了西城区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见所闻给人以启迪。 远程会诊为患者解忧 走进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楼的一间会议室,墙上悬挂着一台远程会诊仪,屏幕上可 清晰看到室内每一张面孔,北京人民医院专家借助先进的诊疗手段,对在德胜社区的患者进 行“面对面”诊疗 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韩垮垮告诉记者,通过远程会诊仪,社区可将病人的病历等 资料传送到大医院专家手中,专家拟定的治疗方案也可及时反馈给社区。对确需转院治疗的 患者,双方互认检査结果,大医院直接收治,然后再转回社区接受康复治疗。她说:“远程 会诊弥补了社区医疗技术力量的不足,可消除患者对社区医疗水平的疑虑,最重要的是方便 了患者就医。” 对口支援培养“社区专家” 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建立了对口支援关系。记者在中心门诊挂 号处看到,一个大型电子显示屏上预告着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出诊专家名单和坐诊时间。北京 大学第一医院的专家每周一至周五到社区坐诊,对确需转院治疗的患者,可及时转北京大学 第一医院治疗。短短4个多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专家已到社区出诊170多人次。一位看过 专家门诊的患者说,以前到大医院看专家号,提前一个晚上排队都不一定能挂上号,“如今 不出社区,就能在家门口接受大医院专家的治疗,真是太方便了”。 根据对口支援协议,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有4名医护人员到北京大学第 进行 了为期4个月的专业培训。刚培训回来的中心康复医学科护士长徐九霞告诉记者,社区现有 1469名康复病人,而社区医护人员康复知识与大医院相差甚远。培训期间,她先后接受了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5名专家的指导,不仅学习了对脑中风、偏瘫等病人的护理知识和各种康 复仪的使用方法,还掌握了对肢体不全、语言障碍、吞咽困难等病人的特殊康复知识。现在, 她已成了“社区专家”,既能为病人进行一般护理,又能帮助病人进行肢体训练,还能对病 人开展心理评价等。 今年3月,西城区将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确定为社区医疗“收支两条线”改革试点,医护 人员工资和奖金由政府财政拨款,而中心盈利也全部上交财政。这一办法从根本上切断了医 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有效解决了社区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今年上半年,中 心门诊次均费用、单处方费用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2643%和25.42%。住院费用也明显下降。 双向转诊待完善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虽然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建立了对口支援关 系,但4个月中实现双向转诊的患者却不多。据中心主任助理刘向红分析,双向转诊率低的 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专家到社区坐诊,有的患者无需转诊即可在社区得 到治疗:二是有的患者没有转往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而是被转到了患者的合同医院:三是有 的疑难危重病人未到社区看病,而是直接去了大医院求医。真正意义上的双向转诊,是社区 的疑难、危重病人,能够在第一时间转诊到大医院接受治疗。事实上,目前大医院专家门诊 出诊时间、挂号数量受限,床位也很紧张,难以确保社区医疗病人及时转诊。 69岁的退休老人杨志强,8月中旬因肺炎在一家大医院留院观察了一周,结果包括艾滋 病毒、CT等检査在内,共花费了6000多元。为了不花“冤枉钱”,他选择就近到德胜社区 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复査。然而,复查结束后,他被告知需继续治疗,并注射头孢类三代药物, 但这种药超出社区医保用药范围,仍要去大医院开药 韩垮垮认为,要真正实现“小社区、大医疗”’关键是进一步完善医保政策,对社区病小社区里的“大医疗” 为缓解百姓看病难、看病责问题,北京市从今年 4 月开始在社区与大医院之间开辟“绿 色通道”的试点,建立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口支援和双向转诊机制。本刊记者走访 了西城区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见所闻给人以启迪。 远程会诊为患者解忧 走进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楼的一间会议室,墙上悬挂着一台远程会诊仪,屏幕上可 清晰看到室内每一张面孔,北京人民医院专家借助先进的诊疗手段,对在德胜社区的患者进 行“面对面”诊疗。 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韩垮垮告诉记者,通过远程会诊仪,社区可将病人的病历等 资料传送到大医院专家手中,专家拟定的治疗方案也可及时反馈给社区。对确需转院治疗的 患者,双方互认检查结果,大医院直接收治,然后再转回社区接受康复治疗。她说:“远程 会诊弥补了社区医疗技术力量的不足,可消除患者对社区医疗水平的疑虑,最重要的是方便 了患者就医。” 对口支援培养“社区专家” 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建立了对口支援关系。记者在中心门诊挂 号处看到,一个大型电子显示屏上预告着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出诊专家名单和坐诊时间。北京 大学第一医院的专家每周一至周五到社区坐诊,对确需转院治疗的患者,可及时转北京大学 第一医院治疗。短短 4 个多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专家已到社区出诊 170 多人次。一位看过 专家门诊的患者说,以前到大医院看专家号,提前一个晚上排队都不一定能挂上号,“如今 不出社区,就能在家门口接受大医院专家的治疗,真是太方便了”。 根据对口支援协议,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有 4 名医护人员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进行 了为期 4 个月的专业培训。刚培训回来的中心康复医学科护士长徐九霞告诉记者,社区现有 1469 名康复病人,而社区医护人员康复知识与大医院相差甚远。培训期间,她先后接受了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5 名专家的指导,不仅学习了对脑中风、偏瘫等病人的护理知识和各种康 复仪的使用方法,还掌握了对肢体不全、语言障碍、吞咽困难等病人的特殊康复知识。现在, 她已成了“社区专家”,既能为病人进行一般护理,又能帮助病人进行肢体训练,还能对病 人开展心理评价等。 今年 3 月,西城区将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确定为社区医疗“收支两条线”改革试点,医护 人员工资和奖金由政府财政拨款,而中心盈利也全部上交财政。这一办法从根本上切断了医 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有效解决了社区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今年上半年,中 心门诊次均费用、单处方费用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 26.43%和 25.42%。住院费用也明显下降。 双向转诊待完善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虽然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建立了对口支援关 系,但 4 个月中实现双向转诊的患者却不多。据中心主任助理刘向红分析,双向转诊率低的 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专家到社区坐诊,有的患者无需转诊即可在社区得 到治疗;二是有的患者没有转往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而是被转到了患者的合同医院:三是有 的疑难危重病人未到社区看病,而是直接去了大医院求医。真正意义上的双向转诊,是社区 的疑难、危重病人,能够在第一时间转诊到大医院接受治疗。事实上,目前大医院专家门诊 出诊时间、挂号数量受限,床位也很紧张,难以确保社区医疗病人及时转诊。 69 岁的退休老人杨志强,8 月中旬因肺炎在一家大医院留院观察了一周,结果包括艾滋 病毒、CT 等检查在内,共花费了 6000 多元。为了不花“冤枉钱”,他选择就近到德胜社区 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复查。然而,复查结束后,他被告知需继续治疗,并注射头孢类三代药物, 但这种药超出社区医保用药范围,仍要去大医院开药。 韩垮垮认为,要真正实现“小社区、大医疗”,关键是进一步完善医保政策,对社区病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