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巨彪等:微观组织对X70管线钢浆料磨损特性的影响 ·325· 适应矿浆管道用材需要.开普敦大学Alen和Ball 行.该试验机为湿砂半自由浆料磨损,工作原理如图1 将硬质粒子在法向或切向力作用下对材料表面造成的 所示.在直流电机的驱动下利用转动的橡胶轮及搅拌 损伤定义为磨料磨损.浆体管道中固体粒子作为磨料 桨带动水和石英砂的混合磨料对金属试样产生磨损, 对管壁造成磨损,主要是因较硬的磨料在与较软的材 从而对材料在特定浆料下的耐磨性进行评价,通过更 料摩擦接触时较软一方发生了微观脱落,通常有切削、 换砝码进行不同载荷条件下的实验.磨损试样尺寸为 撞击和擦伤三种类型可.清华大学曾用三体磨损试验 57mm×25.5mm×6mm,固体磨料为粒度在40~70目 机6刀来评价浆体管道的抗磨损性,并指出材料的抗 的石英砂.磨损实验前先用分析天平(精度0.1mg)称 冲蚀磨损能力不仅与硬度有关,也与材料微观组织有 量用丙酮超声波清洗并充分干燥后的原始试样质量, 关,且复相组织较强的协调变形能力有利于提高耐磨 记录后将试样装入磨损试验机,再将水和石英砂按1: 性,但对不同复相组织之间耐磨性的差异未作评论 1的体积比加入到浆料槽里,加入量以完全淹没试样夹 本工作对实验室设计、试制的X70强度级管线钢 具为限.橡胶轮直径为178mm,为保持其与试样接触 进行了力学性能测试和微观组织观察:采用改进型浆 的线速度约为2m·s,计算出实验时设定转速应为 料磨损试验机对获得的不同组织的三类钢样进行浆料 214rmin.开机磨损实验前先不加砝码,抬起悬臂 磨损实验,得出不同载荷和实验周期下实验钢磨损规 使橡胶轮不与试样接触,充分搅拌混合好水和石英砂 律及相对耐磨性:对磨损表面进行分析讨论,明确了三 后加上砝码放下悬臂:设定第一次磨损转数为6000r, 种类型的复相组织管线钢在浆料磨损情况下的磨损机 完成后取出试样用丙酮清洗和吹干,称其质量;再装回 理及造成耐磨性差异的原因. 实验机用同样方法继续磨损,每间隔3000r取出称量 1实验材料与方法 一次;直到累积磨损转数为15000r时停止实验.三种 钢均在40N和70N两种载荷砝码加载下采用上述规 1.1实验用钢的准备及组织性能测试 程进行三组重复实验.利用扫描电镜和三维白光干涉 实验用钢在高效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5kg真 表面形貌仪观察实验钢的磨损表面微观形貌,分析组 空感应熔炼炉冶炼,经锻造制备成80mm×80mm× 织与耐磨性的关系及磨损机理. l00mm的方坯三块,分别标记为A、B和C.取样进行 橡胶轮 化学分析后的实验钢主要合金成分(质量分数,%) 浆料槽 为:C0.070,Si0.24,Mn1.53,Cr0.26,Nb0.045,Ti 悬臂 0.016,Fe为余量.三块钢坯均在350mm热轧实验轧 机进行热轧.轧前1200℃保温2h,出炉待温度降至 1100℃开始第一阶段轧制,经三道次不间断轧制成厚 砝码 度30mm的中间坯:再待温度降至950℃时开始第二 浆料 阶段的三道次不间断轧制,最终钢板厚度为12mm;随 搅拌桨 后在模拟层流冷却装置以不同工艺控冷.A坯:轧后 试样及夹具 图1湿砂橡胶轮磨损试验机示意图 待温度降至750℃进入层流冷却装置,调节水幕喷水 Fig.I Schematic illustration of the wet sand/rubber wheel abrasion 量至冷速约15℃·s,冷至500℃后出水空冷至室温 test apparatus B坯:轧后直接进入冷速约15℃·s的层流冷却水幕 冷至500℃后出水空冷至室温.C坯:同样先待温度降 2 结果与讨论 至750℃,但冷却水量调节为冷速约30℃·s1,冷却至 400℃后出水空冷至室温.轧制过程中各设定温度均 2.1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 采用红外测温仪测量,精度在±20℃内. 三种工艺制备的实验钢微观组织见图2.A钢组 按美国API SPEC5L管线钢管规范要求,在三种 织是65%粒状贝氏体和35%多边形铁素体组成的复 钢板上取样测试力学性能.同时切取的金相试样经打 相组织:B钢主要为粒状贝氏体相,并有少量针状铁素 磨抛光后先在数字显示布氏硬度计上分别测量三种实 体(少于10%):C钢组织为70%板条贝氏体和30% 验用钢的平均布氏硬度值(HBW):再用4%硝酸乙醇 多边形铁素体的双相组织.表1给出了三种不同组织 溶液浸蚀抛光后的表面制备成金相试样,利用扫描电 实验钢的主要力学性能。三种钢屈服强度和布氏硬度 镜观察材料的微观组织.随后对组织中不同的相进行 几近相同,抗拉强度方面B钢稍高于A钢和C钢.对 显微硬度(HV)测试. 照美国API SPEC5L管线钢管规范发现,成分相同、组 1.2磨损实验及分析方法 织有差别的A、B和C三种钢各项力学性能指标均符 磨损实验在改进型湿沙橡胶轮磨损试验机上进 合规范中对X70级油气管道用钢的要求.巨 彪等: 微观组织对 X70 管线钢浆料磨损特性的影响 适应矿浆管道用材需要. 开普敦大学 Allen 和 Ball[4] 将硬质粒子在法向或切向力作用下对材料表面造成的 损伤定义为磨料磨损. 浆体管道中固体粒子作为磨料 对管壁造成磨损,主要是因较硬的磨料在与较软的材 料摩擦接触时较软一方发生了微观脱落,通常有切削、 撞击和擦伤三种类型[5]. 清华大学曾用三体磨损试验 机[6 - 7]来评价浆体管道的抗磨损性,并指出材料的抗 冲蚀磨损能力不仅与硬度有关,也与材料微观组织有 关,且复相组织较强的协调变形能力有利于提高耐磨 性,但对不同复相组织之间耐磨性的差异未作评论. 本工作对实验室设计、试制的 X70 强度级管线钢 进行了力学性能测试和微观组织观察; 采用改进型浆 料磨损试验机对获得的不同组织的三类钢样进行浆料 磨损实验,得出不同载荷和实验周期下实验钢磨损规 律及相对耐磨性; 对磨损表面进行分析讨论,明确了三 种类型的复相组织管线钢在浆料磨损情况下的磨损机 理及造成耐磨性差异的原因.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 1 实验用钢的准备及组织性能测试 实验用钢在高效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25 kg 真 空感应熔炼炉冶炼,经锻造制备成 80 mm × 80 mm × 100 mm 的方坯三块,分别标记为 A、B 和 C. 取样进行 化学分析后的实验钢主要合金成分( 质量分数,% ) 为: C 0. 070,Si 0. 24,Mn 1. 53,Cr 0. 26,Nb 0. 045,Ti 0. 016,Fe 为余量. 三块钢坯均在 350 mm 热轧实验轧 机进行热轧. 轧前 1200 ℃ 保温 2 h,出炉待温度降至 1100 ℃ 开始第一阶段轧制,经三道次不间断轧制成厚 度 30 mm 的中间坯; 再待温度降至 950 ℃ 时开始第二 阶段的三道次不间断轧制,最终钢板厚度为 12 mm; 随 后在模拟层流冷却装置以不同工艺控冷. A 坯: 轧后 待温度降至 750 ℃ 进入层流冷却装置,调节水幕喷水 量至冷速约 15 ℃·s - 1,冷至 500 ℃后出水空冷至室温. B 坯: 轧后直接进入冷速约 15 ℃·s - 1的层流冷却水幕 冷至 500 ℃后出水空冷至室温. C 坯: 同样先待温度降 至 750 ℃,但冷却水量调节为冷速约 30 ℃·s - 1,冷却至 400 ℃后出水空冷至室温. 轧制过程中各设定温度均 采用红外测温仪测量,精度在 ± 20 ℃内. 按美国 API SPEC 5L 管线钢管规范要求,在三种 钢板上取样测试力学性能. 同时切取的金相试样经打 磨抛光后先在数字显示布氏硬度计上分别测量三种实 验用钢的平均布氏硬度值( HBW) ; 再用 4% 硝酸乙醇 溶液浸蚀抛光后的表面制备成金相试样,利用扫描电 镜观察材料的微观组织. 随后对组织中不同的相进行 显微硬度( HV) 测试. 1. 2 磨损实验及分析方法 磨损实验在改进型湿沙橡胶轮磨损试验机上进 行. 该试验机为湿砂半自由浆料磨损,工作原理如图 1 所示. 在直流电机的驱动下利用转动的橡胶轮及搅拌 桨带动水和石英砂的混合磨料对金属试样产生磨损, 从而对材料在特定浆料下的耐磨性进行评价,通过更 换砝码进行不同载荷条件下的实验. 磨损试样尺寸为 57 mm × 25. 5 mm × 6 mm,固体磨料为粒度在 40 ~ 70 目 的石英砂. 磨损实验前先用分析天平( 精度 0. 1 mg) 称 量用丙酮超声波清洗并充分干燥后的原始试样质量, 记录后将试样装入磨损试验机,再将水和石英砂按 1∶ 1的体积比加入到浆料槽里,加入量以完全淹没试样夹 具为限. 橡胶轮直径为 178 mm,为保持其与试样接触 的线速度约为 2 m·s - 1,计算出实验时设定转速应为 214 r·min - 1 . 开机磨损实验前先不加砝码,抬起悬臂 使橡胶轮不与试样接触,充分搅拌混合好水和石英砂 后加上砝码放下悬臂; 设定第一次磨损转数为 6000 r, 完成后取出试样用丙酮清洗和吹干,称其质量; 再装回 实验机用同样方法继续磨损,每间隔 3000 r 取出称量 一次; 直到累积磨损转数为 15000 r 时停止实验. 三种 钢均在 40 N 和 70 N 两种载荷砝码加载下采用上述规 程进行三组重复实验. 利用扫描电镜和三维白光干涉 表面形貌仪观察实验钢的磨损表面微观形貌,分析组 织与耐磨性的关系及磨损机理. 图 1 湿砂橡胶轮磨损试验机示意图 Fig. 1 Schematic illustration of the wet sand / rubber wheel abrasion test apparatus 2 结果与讨论 2. 1 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 三种工艺制备的实验钢微观组织见图 2. A 钢组 织是 65% 粒状贝氏体和 35% 多边形铁素体组成的复 相组织; B 钢主要为粒状贝氏体相,并有少量针状铁素 体( 少于 10% ) ; C 钢组织为 70% 板条贝氏体和 30% 多边形铁素体的双相组织. 表 1 给出了三种不同组织 实验钢的主要力学性能. 三种钢屈服强度和布氏硬度 几近相同,抗拉强度方面 B 钢稍高于 A 钢和 C 钢. 对 照美国 API SPEC 5L 管线钢管规范发现,成分相同、组 织有差别的 A、B 和 C 三种钢各项力学性能指标均符 合规范中对 X70 级油气管道用钢的要求. · 523 ·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