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易学作品。 979年以后至去世前:《周易名义考》(正式发表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79年第2 期和《中国古代史论丛》第1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六庵易话》( 编辑《学易初阶》讲义、《从<易传>看孔子的教育思想》、《闽人易著提要五篇》《周易辞典 序》。此外,与张善文先生合作的有:学术论文《“观物取象”是艺术思维的滥觞》、《试论< 周易>对<文心雕龙>的影响》、《<周易>对立变化创新思想中的美学意义》:主编《周易研究 论文集》(共四辑,收文158篇):合撰《周易译注》(五十二万字,出版后一年内重印四次, 至今已重印十数次,累计印数达十多万册,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好评;还先后荣获福建 省晢学社会科学“六五”规划科硏项目优秀成果奖和1992年“首届全国古籍整理硏究优秀 图书奖”三等奖)。 去世以后,其子黄高宪先生为其整理汇编的有:《黄寿祺论易学》(汇集了黄先生的主 要易学论文、易学讲演录、与名家的易学通信等),台北学易斋,2003年6月出版:《周易 尚氏学札记》(1980年5月大陆中华书局出版了《周易尚氏学》,黄老于1984年6月至7月 间仔细阅读了该书,同时写了读书札记。此书的另一则札记所记的时间是“1986年7月9 日”。另有1981年7月台湾老古文事业公司出版的《周易尚氏学》,黄老也在阅读中写了一 些札记。这些均由其子黄高宪先生统称为《周易尚氏学札记》,没有全部正式发表)。其徒张 善文先生整理的有:《庸言》,载《周易研究》2002年第1期:另外,把《易学群书平议》 收入《尚氏易学存稿》一书中 黄老的易学研究蜚声中外,影响深远,在学术界获得相当高的评价。在其纪念文集《易 学宗师黄寿祺》中,有许多生前学友、学生对其高度评价,不妨略引几处:周振甫《纪念六 庵先生》说他“言引《易》辞,深于《易》学”、“先生论《易》,包举百家,探神妙而扫浮 辞,崇尚自强不息之义,以圣言为归,贵得真义。于此见先生之诗作典雅而《易学》精纯 评其《周易译注》是“体大而思精”,对其易学传人张善文亦是倍加赞赏。美籍学者李珍华 教授《忆与黄老相处的日子》:“闽中多志士英才,在文化方面已经作出并将继续作出很多贡 献,黄老在诗歌方面的成就便是一例”、“离开福州前,黄老送我几本他的易学专著。回美国 后细读,发现他是个典型的中国学者一一既深于研究,又善于文学创作一一是个通才。”刘 蕙孙《城曲曾同作布衣》对他认识半个世纪以上的老友充分肯定,说他是“朴学大师”、“道 德文章彪炳乡里,有口皆碑”,并“认为(《易学群书平议》)这部书是之六的不朽之作。”郭 风《怀念寿祺师》回忆:“寿祺师尚未到校,但师生间已风传他是一位当代易学大师,精通 我国古典文学……他给我们的印象,是十分年轻(当时不过30岁出头)。”方南生《一代宗 师永在我心中》说他“虽刚过而立之年,却已是左海有声的博学鸿儒了。”在其纪念文集 《中国易学》中:刘大钧《学术端宜辨伪真—一追忆黄寿祺教授》指出:“黄老的《易》学, 可贵之处即在于有自己的创获,他最重要的著述是《易学群书平议》。”张其成《我心目中的 黄寿祺先生》:“(《周易译注》)该著是我写作博士论文《象数哲学硏究》的重要参考书,也 是我讲《易》时重点推荐的必读书。” (二)治《易》继承传统、注重方法、坚持原则、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黄老易学一大特色,就是基于考辨,敢于质疑,不虚美,不隐恶。这主要体现在他对历 代易学家是非得失的评判上,即使是面对自己恩师尚秉和先生的学术观点,一旦发现有所“不 逮”之处,也敢加以“匡正”。这种不唯师是从而能唯道是从的严谨治学精神,从他年轻时 期的《与尚节之先生论易三书》、《与范秋帆先生论易书》和晚年时期的《周易尚氏学札记》 就可见一斑。这种寻根究底、严谨不苟的学风,不仅是中国易学界也是中国学术界比较缺失 的,所以应该值得今人大力提倡和发扬。 黄老硏治《易》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兼顾象数与义理,兼综汉宋,网罗古今,辨源流宗 派,知家法师承,明主宾本末。因此,他治《易》始终坚持两大原则:一是从源及流。首须5 无易学作品。 1979 年以后至去世前:《周易名义考》(正式发表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79 年第 2 期和《中国古代史论丛》第 1 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 年版)、《六庵易话》(一、二)、 编辑《学易初阶》讲义、《从<易传>看孔子的教育思想》、《闽人易著提要五篇》、《周易辞典 序》。此外,与张善文先生合作的有:学术论文《“观物取象”是艺术思维的滥觞》、《试论< 周易>对<文心雕龙>的影响》、《<周易>对立变化创新思想中的美学意义》;主编《周易研究 论文集》(共四辑,收文 158 篇);合撰《周易译注》(五十二万字,出版后一年内重印四次, 至今已重印十数次,累计印数达十多万册,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好评;还先后荣获福建 省哲学社会科学“六五”规划科研项目优秀成果奖和 1992 年“首届全国古籍整理研究优秀 图书奖”三等奖)。 去世以后,其子黄高宪先生为其整理汇编的有:《黄寿祺论易学》(汇集了黄先生的主 要易学论文、易学讲演录、与名家的易学通信等),台北学易斋,2003 年 6 月出版;《周易 尚氏学札记》(1980 年 5 月大陆中华书局出版了《周易尚氏学》,黄老于 1984 年 6 月至 7 月 间仔细阅读了该书,同时写了读书札记。此书的另一则札记所记的时间是“1986 年 7 月 9 日”。另有 1981 年 7 月台湾老古文事业公司出版的《周易尚氏学》,黄老也在阅读中写了一 些札记。这些均由其子黄高宪先生统称为《周易尚氏学札记》,没有全部正式发表)。其徒张 善文先生整理的有:《庸言》,载《周易研究》2002 年第 1 期;另外,把《易学群书平议》 收入《尚氏易学存稿》一书中。 黄老的易学研究蜚声中外,影响深远,在学术界获得相当高的评价。在其纪念文集《易 学宗师黄寿祺》中,有许多生前学友、学生对其高度评价,不妨略引几处:周振甫《纪念六 庵先生》说他“言引《易》辞,深于《易》学”、“先生论《易》,包举百家,探神妙而扫浮 辞,崇尚自强不息之义,以圣言为归,贵得真义。于此见先生之诗作典雅而《易学》精纯”, 评其《周易译注》是“体大而思精”,对其易学传人张善文亦是倍加赞赏。美籍学者李珍华 教授《忆与黄老相处的日子》:“闽中多志士英才,在文化方面已经作出并将继续作出很多贡 献,黄老在诗歌方面的成就便是一例”、“离开福州前,黄老送我几本他的易学专著。回美国 后细读,发现他是个典型的中国学者——既深于研究,又善于文学创作——是个通才。”刘 蕙孙《城曲曾同作布衣》对他认识半个世纪以上的老友充分肯定,说他是“朴学大师”、“道 德文章彪炳乡里,有口皆碑”,并“认为(《易学群书平议》)这部书是之六的不朽之作。”郭 风《怀念寿祺师》回忆:“寿祺师尚未到校,但师生间已风传他是一位当代易学大师,精通 我国古典文学……他给我们的印象,是十分年轻(当时不过 30 岁出头)。”方南生《一代宗 师 永在我心中》说他“虽刚过而立之年,却已是左海有声的博学鸿儒了。”在其纪念文集 《中国易学》中:刘大钧《学术端宜辨伪真——追忆黄寿祺教授》指出:“黄老的《易》学, 可贵之处即在于有自己的创获,他最重要的著述是《易学群书平议》。”张其成《我心目中的 黄寿祺先生》:“(《周易译注》)该著是我写作博士论文《象数哲学研究》的重要参考书,也 是我讲《易》时重点推荐的必读书。” (二)治《易》继承传统、注重方法、坚持原则、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黄老易学一大特色,就是基于考辨,敢于质疑,不虚美,不隐恶。这主要体现在他对历 代易学家是非得失的评判上,即使是面对自己恩师尚秉和先生的学术观点,一旦发现有所“不 逮”之处,也敢加以“匡正”。这种不唯师是从而能唯道是从的严谨治学精神,从他年轻时 期的《与尚节之先生论易三书》、《与范秋帆先生论易书》和晚年时期的《周易尚氏学札记》, 就可见一斑。这种寻根究底、严谨不苟的学风,不仅是中国易学界也是中国学术界比较缺失 的,所以应该值得今人大力提倡和发扬。 黄老研治《易》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兼顾象数与义理,兼综汉宋,网罗古今,辨源流宗 派,知家法师承,明主宾本末。因此,他治《易》始终坚持两大原则:一是从源及流。首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