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彭雪锋等:局部感应加热对高强钢方管二次辊压成形的影响 ·977· (bi 50 um 50m 50m 50m 50 gm 50m 50m 50μnm (ki 50m 50m 50m 图7方管弯角区的显微裂纹.(a)内角,原料:(b)内角,25℃:(c)内角,500℃:(d)内角,550℃:(e)内角,600℃:(0内角,650℃:(g)内 角,700℃:(h)内角,750℃:(i)内角,800℃:(Gj)内角,850℃:(k)内角,880℃:(1)外角,25℃ Fig.7 Microcracks near the comer of square tubes:(a)inner angle,raw material:(b)inner angle,25 C:(c)inner angle,500C:(d)inner angle,550℃:(e)inner angle,600℃;(0 inner angle,650℃;(g)inner angle,700℃;(h)inner angle750℃;(i)inner angle,800℃:() inner angle,850℃:(k)inner angle,880℃:()exterior angle,25℃ 角均受到拉应力 如在500、550和600℃辊压成形时,方管发生突变时 的压下量分别为1.614、1.489和2.861mm;当辊压成 压扁机沿对角线提供压力 形温度在650℃以上后,方管酸洗压扁到对角线23 处未发生压力突变现象,方管也未出现明显的裂纹. 这是由于在室温下辊压成形得到的方管内角区域 焊缝 出现了一条宽而长的显微裂纹,而且残余应力非常大, 加上乙醇溶液引起的严重应力腐蚀作用,因此在压扁 过程中很快就出现明显裂纹:在500~600℃之间辊压 成形时,宏观裂纹有所改善,这是由于成形后残余温度 较高,自回火降低了残余应力四,但是裂纹恶化仍然 试验台 7711177777777777777777 起主导作用:在650℃以上,成形温度开始起主导作 用,残余应力明显降低,酸洗压扁压力均未出现突变现 图8压扁实验示意图 象,也未见明显宏观裂纹,这是由于显微裂纹的恶化并 Fig.8 Schematic illustration of flattening test 不能导致宏观裂纹的扩展. 图9给出方管在压扁实验过程中压力与沿对角线 3结论 压下量的关系曲线.预成形方管试样酸洗压扁之后压 力与压下量曲线没有出现明显的突变现象,方管内外 (1)在方管热辊压成形过程中,金属具有从外角 表面未出现宏观裂纹,如图9(b)所示:而室温下辊压 向内角流动的趋势,由于感应加热的集肤效应,使方管 成形的方管酸洗压扁压下量仅在1.366mm时,压力突 角部外层金属流动性优于内层,外层金属向内部流动 然下降,发生突变,此时方管上下角的内角区域出现明 的趋势受阻,迫使金属向与侧辊接触的方管外角区域 显的宏观裂纹:随着温度的上升,有较小的改善效果, 流动,出现金属堆积凸起彭雪锋等: 局部感应加热对高强钢方管二次辊压成形的影响 图 7 方管弯角区的显微裂纹 . ( a) 内角,原料; ( b) 内角,25 ℃ ; ( c) 内角,500 ℃ ; ( d) 内角,550 ℃ ; ( e) 内角,600 ℃ ; ( f) 内角,650 ℃ ; ( g) 内 角,700 ℃ ; ( h) 内角,750 ℃ ; ( i) 内角,800 ℃ ; ( j) 内角,850 ℃ ; ( k) 内角,880 ℃ ; ( l) 外角,25 ℃ Fig. 7 Microcracks near the corner of square tubes: ( a) inner angle,raw material; ( b) inner angle,25 ℃ ; ( c) inner angle,500 ℃ ; ( d) inner angle,550 ℃ ; ( e) inner angle,600 ℃ ; ( f) inner angle,650 ℃ ; ( g) inner angle,700 ℃ ; ( h) inner angle 750 ℃ ; ( i) inner angle,800 ℃ ; ( j) inner angle,850 ℃ ; ( k) inner angle,880 ℃ ; ( l) exterior angle,25 ℃ 角均受到拉应力. 图 8 压扁实验示意图 Fig. 8 Schematic illustration of flattening test 图 9 给出方管在压扁实验过程中压力与沿对角线 压下量的关系曲线. 预成形方管试样酸洗压扁之后压 力与压下量曲线没有出现明显的突变现象,方管内外 表面未出现宏观裂纹,如图 9( b) 所示; 而室温下辊压 成形的方管酸洗压扁压下量仅在 1. 366 mm 时,压力突 然下降,发生突变,此时方管上下角的内角区域出现明 显的宏观裂纹; 随着温度的上升,有较小的改善效果, 如在 500、550 和 600 ℃ 辊压成形时,方管发生突变时 的压下量分别为 1. 614、1. 489 和 2. 861 mm; 当辊压成 形温度在 650 ℃ 以上后,方管酸洗压扁到对角线 2 /3 处未发生压力突变现象,方管也未出现明显的裂纹. 这是由于在室温下辊压成形得到的方管内角区域 出现了一条宽而长的显微裂纹,而且残余应力非常大, 加上乙醇溶液引起的严重应力腐蚀作用,因此在压扁 过程中很快就出现明显裂纹; 在 500 ~ 600 ℃ 之间辊压 成形时,宏观裂纹有所改善,这是由于成形后残余温度 较高,自回火降低了残余应力[11],但是裂纹恶化仍然 起主导作用; 在 650 ℃ 以上,成形温度开始起主导作 用,残余应力明显降低,酸洗压扁压力均未出现突变现 象,也未见明显宏观裂纹,这是由于显微裂纹的恶化并 不能导致宏观裂纹的扩展. 3 结论 ( 1) 在方管热辊压成形过程中,金属具有从外角 向内角流动的趋势,由于感应加热的集肤效应,使方管 角部外层金属流动性优于内层,外层金属向内部流动 的趋势受阻,迫使金属向与侧辊接触的方管外角区域 流动,出现金属堆积凸起. · 779 ·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