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灌溉系统自主治理与不对称问题的解决 [美]埃莉诺·奧斯特罗姆罗伊·加德纳著 校者按:本文是美国政治学家、公共行政学家和新制度主义政治经济学家埃莉 诺·奥斯特罗姆和其合作者有关水资源问题研究的重要论文之一。该文的特色是 运用博弈模型和实证研究方法,以灌溉系统为例,探讨在公共池塘资源使用者相 互不对称条件下,何种自主治理制度能够使公共池塘资源能够得以持续开发和发 展。作者最后指出,外部力量的干预,往往因为改变了使用者之间的博弈地位 以及由于其缺乏地方知识,难以设计适用的制度规则,而使得情形更糟。中国是 个严重缺水的国家,灌溉系统往往由于缺乏适当的制度结构而难以可持续地得 以开发和发展。许多地方都在为争水而械斗,而这都与分水缺乏合理且有效的制 度规则结构相关;严重的黄河断流,也无疑与上下游的博弈格局不对称,上游无 意节水,下游难以对上游施加影响有关。本文的研究无疑有助于我们思考中国发 生的包括黄河断流问题在内的因灌溉系统使用者博弈地位不对称而造成的“公地 灾难”(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本文是校者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 目“公共政策的制度基础”的翻译成果。本文原文载于美国《经济观察》杂志 1993年秋第7卷第4期。中文版权已经获得版权所有者的许可。 导言 公共池塘资源是指具有非排他性和产出可减少性的自然或人造资源( Gardner, E.0 strom and Walker,1990)。这类物品具有两个特性,即非排他性和产出可减 少性。它的第一个特性非排他性和纯公益物品的特点相似,而第二个特性产出可 减少性又与纯私益物品具有相似的特点。这些大量的公共池塘资源,其自然形式 各异,规模小的如沿海渔场、灌溉系统和牧场,大的如海洋和生物圈。 公共池塘资源第一个特性非排他性是由众多因素决定的,包括分配和圈占资源所 花费的成本,以及为实现对资源的排他性占有而进行的产权设计以及实施所花费 的成本。如果排他性不结合以适当的制度安排,那么在公共池塘资源供给过程中 就会出现搭便车行为。如果非贡献者与贡献者能得到相同的收益,那么到底什么 样的理性行为会有助于维护自然资源系统呢?公共池塘资源的供给程度是一个 复杂的问题,它取决于偏好是如何显示和加总的,并与资源的流动性相关。 公共池塘资源第二个特性产出可减少性是理解如何产生“公地悲剧”机制的关键。 个人从公共池塘资源中占有一定的份额,如多少水、多少吨鱼、多少捆草料 那么其他人就不能再占有这些。这样,除非利用制度转变占有者面对的这种激励, 否则人们只会不断地去过度占用。例如,那些把湖中现有的鱼全都打尽的渔民获 取了所有的收益,而渔业资源耗尽所造成的损失却要与所有其他渔民来共同分 担。这样的话,他们所获得的个人收益与分担到自己身上的那份社会损失相比较, 个人收益大于应承担的社会损失,出现不均衡。或者,换个说法,如此则没有哪1 灌溉系统自主治理与不对称问题的解决 [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 罗伊·加德纳 著 校者按:本文是美国政治学家、公共行政学家和新制度主义政治经济学家埃莉 诺·奥斯特罗姆和其合作者有关水资源问题研究的重要论文之一。该文的特色是 运用博弈模型和实证研究方法,以灌溉系统为例,探讨在公共池塘资源使用者相 互不对称条件下,何种自主治理制度能够使公共池塘资源能够得以持续开发和发 展。作者最后指出,外部力量的干预,往往因为改变了使用者之间的博弈地位, 以及由于其缺乏地方知识,难以设计适用的制度规则,而使得情形更糟。中国是 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灌溉系统往往由于缺乏适当的制度结构而难以可持续地得 以开发和发展。许多地方都在为争水而械斗,而这都与分水缺乏合理且有效的制 度规则结构相关;严重的黄河断流,也无疑与上下游的博弈格局不对称,上游无 意节水,下游难以对上游施加影响有关。本文的研究无疑有助于我们思考中国发 生的包括黄河断流问题在内的因灌溉系统使用者博弈地位不对称而造成的“公地 灾难”(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本文是校者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 目“公共政策的制度基础”的翻译成果。本文原文载于美国《经济观察》杂志 1993 年秋第 7 卷第 4 期。中文版权已经获得版权所有者的许可。 导 言 公共池塘资源是指具有非排他性和产出可减少性的自然或人造资源(Gardner, E.Ostrom and Walker, 1990)。这类物品具有两个特性,即非排他性和产出可减 少性。它的第一个特性非排他性和纯公益物品的特点相似,而第二个特性产出可 减少性又与纯私益物品具有相似的特点。这些大量的公共池塘资源,其自然形式 各异,规模小的如沿海渔场、灌溉系统和牧场,大的如海洋和生物圈。 公共池塘资源第一个特性非排他性是由众多因素决定的,包括分配和圈占资源所 花费的成本,以及为实现对资源的排他性占有而进行的产权设计以及实施所花费 的成本。如果排他性不结合以适当的制度安排,那么在公共池塘资源供给过程中, 就会出现搭便车行为。如果非贡献者与贡献者能得到相同的收益,那么到底什么 样的理性行为会有助于维护自然资源系统呢?公共池塘资源的供给程度是一个 复杂的问题,它取决于偏好是如何显示和加总的,并与资源的流动性相关。 公共池塘资源第二个特性产出可减少性是理解如何产生“公地悲剧”机制的关键。 一个人从公共池塘资源中占有一定的份额,如多少水、多少吨鱼、多少捆草料, 那么其他人就不能再占有这些。这样,除非利用制度转变占有者面对的这种激励, 否则人们只会不断地去过度占用。例如,那些把湖中现有的鱼全都打尽的渔民获 取了所有的收益,而渔业资源耗尽所造成的损失却要与所有其他渔民来共同分 担。这样的话,他们所获得的个人收益与分担到自己身上的那份社会损失相比较, 个人收益大于应承担的社会损失,出现不均衡。或者,换个说法,如此则没有哪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