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1234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第30卷 通过考察楼层峰值加速度及加速度放大系数可 减小 以得出:(1)人工波作用下,模型的反应往往较小. 3.2.2转换层加速度反应 (2)结构模型在Y向地震波下的效应要明显大于X 考虑到转换层对于本结构的特殊意义,专门对 向地震波.(3)一般地,7度小震时的加速度放大系 其加速度反应进行讨论,在变径柱的柱头也布置了 数较之其他震级是最大的;而7度大震时加速度放 三个加速度测点,表5是响应的量测结果(限于篇 大系数较之其他震级时最小的,因为随着地震烈度 幅仅列出El Centro波作用下的记录,且只截取了部 的增加,结构进入塑性的程度也在增加,抗侧力刚度 分测点) 表5转换层上加速度测点的部分结果 Table 5 Partial results of acceleration measuring point in transformation floor El Centro波南北向记录 El Centro波东西向记录 位置 测点 工况 X Y X Y 7度小震 0.195g 0.153g 0.232g 0.262g 变径柱的柱头 7度中震 0.413g 0.477g 0.505g 0.676g 7度大震 0.763g 0.692g 0.826g 0.868g 7度小震 0.201g 0.176g 0.191g 0.257g 转换桁架 7度中震 0.370g 0.485g 0.475g 0.726g 7度大展 0.675g 0.782g 0.886g 0.940g 从表5中可以看出:(1)与布置在上部结构上的 统的“层”概念,所以重点关注6层以上的楼层峰值 测点一样,对于转换层上的测点来说,地震波的Y 位移响应,由图3可以看出:在不同设防水准地震 向输入产生的反应一般比X向大;(2)由于转换层 作用下结构的X向响应普遍大于Y向响应,反应出 的高度有限,刚度较之其他层又大,所以转换层的加 结构X和Y向抗侧力刚度的差异;随着加速度峰值 速度反应要小于第6层及其以上层;(3)测点10的 的提高,结构的位移响应逐渐增大,但都基本保持弹 反应一般大于测点8和9,这和第3,5,6层的测点C 性变形,说明结构的设计达到了预期的“中震保持弹 或D反应较大是吻合的;(4)变径柱柱头的加速度 性”的要求 测点的测量结果与转换桁架大致相当,这充分说明 转换层的刚度是较大的 4原型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3.3模型结构位移反应 4.1原型结构动力特性 图3为结构各楼层相对于台面的位移包络图, 按照相似关系,模型的自振周期可以换算成为 由于结构在6层以下体形非常的不规则,且没有传 原型结构的自振周期,实测值与计算值的比较见 表6. 表6模型自振周期与原型结构的比较 2 Table 6 Comparison of free vibration period of the model and prototype 10 structure 方向 数值类别 第一阶周期/s 第二阶周期/s 实测值 1.32 0.55 ◆7度小展,X向 X向 ■一7度中震,X向 计算值 1.62 0.69 一7度大震,X向 7度小展,Y向 实测值 2.10 0.36 米-7度中震,Y向 Y向 计算值 2.50 0.42 ●-7度大震,Y向 20 40 80 试验结果表明,模型的实测自振周期比计算结 蜂值位移mm 果小一些.二者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为:由于一些 图3不同设防水准下楼层峰值位移反应 构件的刚度无法考虑在内,计算模型的刚度总是比 Fig.3 Displacement responses of the floor peak value in different 实际结构小. design intensities通过考察楼层峰值加速度及加速度放大系数可 以得出:(1)人工波作用下‚模型的反应往往较小. (2)结构模型在 Y 向地震波下的效应要明显大于 X 向地震波.(3)一般地‚7度小震时的加速度放大系 数较之其他震级是最大的;而7度大震时加速度放 大系数较之其他震级时最小的‚因为随着地震烈度 的增加‚结构进入塑性的程度也在增加‚抗侧力刚度 减小. 3∙2∙2 转换层加速度反应 考虑到转换层对于本结构的特殊意义‚专门对 其加速度反应进行讨论‚在变径柱的柱头也布置了 三个加速度测点.表5是响应的量测结果(限于篇 幅仅列出 El Centro 波作用下的记录‚且只截取了部 分测点). 表5 转换层上加速度测点的部分结果 Table5 Partial results of acceleration measuring point in transformation floor 位置 测点 工况 El Centro 波南北向记录 El Centro 波东西向记录 X Y X Y 7度小震 0∙195g 0∙153g 0∙232g 0∙262g 变径柱的柱头 5 7度中震 0∙413g 0∙477g 0∙505g 0∙676g 7度大震 0∙763g 0∙692g 0∙826g 0∙868g 7度小震 0∙201g 0∙176g 0∙191g 0∙257g 转换桁架 8 7度中震 0∙370g 0∙485g 0∙475g 0∙726g 7度大震 0∙675g 0∙782g 0∙886g 0∙940g 从表5中可以看出:(1)与布置在上部结构上的 测点一样‚对于转换层上的测点来说‚地震波的 Y 向输入产生的反应一般比 X 向大;(2)由于转换层 的高度有限‚刚度较之其他层又大‚所以转换层的加 速度反应要小于第6层及其以上层;(3)测点10的 反应一般大于测点8和9‚这和第3‚5‚6层的测点 C 或 D 反应较大是吻合的;(4)变径柱柱头的加速度 测点的测量结果与转换桁架大致相当‚这充分说明 转换层的刚度是较大的. 图3 不同设防水准下楼层峰值位移反应 Fig.3 Displacement responses of the floor peak value in different design intensities 3∙3 模型结构位移反应 图3为结构各楼层相对于台面的位移包络图. 由于结构在6层以下体形非常的不规则‚且没有传 统的“层”概念‚所以重点关注6层以上的楼层峰值 位移响应.由图3可以看出:在不同设防水准地震 作用下结构的 X 向响应普遍大于 Y 向响应‚反应出 结构 X 和 Y 向抗侧力刚度的差异;随着加速度峰值 的提高‚结构的位移响应逐渐增大‚但都基本保持弹 性变形‚说明结构的设计达到了预期的“中震保持弹 性”的要求. 4 原型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4∙1 原型结构动力特性 按照相似关系‚模型的自振周期可以换算成为 原型结构的自振周期‚实测值与计算值的比较见 表6. 表6 模型自振周期与原型结构的比较 Table6 Comparison of free vibration period of the model and prototype structure 方向 数值类别 第一阶周期/s 第二阶周期/s X 向 实测值 1∙32 0∙55 计算值 1∙62 0∙69 Y 向 实测值 2∙10 0∙36 计算值 2∙50 0∙42 试验结果表明‚模型的实测自振周期比计算结 果小一些.二者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为:由于一些 构件的刚度无法考虑在内‚计算模型的刚度总是比 实际结构小. ·1234· 北 京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第30卷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