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扬州在江北,怎么也是江南 (选自《选贝集》,有改动) 9.“江南”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主张的是哪一种?为什么?(3分) “江南”再发现 胡晓明 ①中国历史与文学的文献中可见一种特殊的共同心理嗜尚:喜好江南。长期以来, 虛虛实实,或浓或淡,强化着一种超乎一般所谓地域文化的认冋,即可谓“江南认同” 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海内外流传。“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 飞”,已成为中国永远的抒情美典。 ②中国文学悠久的传统中,一直隐隐相传着十分重要的江南意象。入骨的相思,永 续的乡愁,是江南不变的芬芳迷魅。男女之思,友朋之念,进而寄托家国君臣之思,相 互重叠着、涵化着,渐成江南意象的深层含义。苏东坡诗:“犹做江南未归客”,姜夔“昭 君不谙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以及吴梅村“世间何物是江南”才有了厚重的文 化内涵。因此,江南意象是江南认同的一个重要的部分。作为江南认同的江南意象,含 蓄而动人地揭示了江南认同的底蕴:家国之爱。 ③中国最早的地域认同是中原认同,从西周时代即已经有中原中心的意识。一直到 三国时代,江东孙吴,三分天下有其一,江南地域才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到了东晋, 政治中心南移,士人大批南渡,政治合法性的权威在江南地域渐趋稳固。 ④所谓江南文化,实际上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北来的,是发源于洛阳而被侨民带到 江南的文化,这是中原移民文化。如谢道韫(东晋才女,谢安侄女,王羲之儿媳)祖籍 河南,自其祖南迁以后到她已是第三代侨民,一生都在江南,她的作品自然归在南方文 学里了,但她继承的其实是在北方就已形成的强大的家族文学传统。二是南方人向由政 治中心迁来的大批北方人学习的结果,几代以后便渐渐置换成江南意识,是经过模仿 交融、选择、消化的文化习得。这似乎可称之为江南文化之二源。两部分之间形成一种 奇妙的张力:一方面是在地的、生根的、非异己的,另一方面又是有本的、深厚的、高 级的;前者使文化免除了排他性,后者使文化具有了优越性。没有哪一个地域文化有如 此方便善巧的因缘和合,这一文化认同的过程,表明了江南文化与中原文化深刻的联系, 这正是江南文化不同于巴蜀文化、粤闽文化等的特质,也是江南文化特别具有生机与活 力的重大动因。 ⑤“江南”所指涉的空间,与其说是具体的地理空间,不如说是一个特定的精神空 间 (节选自2011年2月19日《文汇报》) 10.读完《“江南”再发现》,你觉得作者发现了什么?(3分) 11.第④段中,谢道韫这一论据是否可以删除?为什么?(3分) 12.“江南美,江南愁,美得令人伤心,愁得肝肠寸断”,下面不适合引用来表达这种情 感的一项是(2分) A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B.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C.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 D.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主角 【美】安·古德里斯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扬州在江北,怎么也是江南? (选自《选贝集》,有改动) 9.“江南”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主张的是哪一种?为什么?(3 分) “江南”再发现 胡晓明 ①中国历史与文学的文献中可见一种特殊的共同心理嗜尚:喜好江南。长期以来, 虚虚实实,或浓或淡,强化着一种超乎一般所谓地域文化的认同,即可谓“江南认同”。 “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海内外流传。“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 飞”,已成为中国永远的抒情美典。 ②中国文学悠久的传统中,一直隐隐相传着十分重要的江南意象。入骨的相思,永 续的乡愁,是江南不变的芬芳迷魅。男女之思,友朋之念,进而寄托家国君臣之思,相 互重叠着、涵化着,渐成江南意象的深层含义。苏东坡诗:“犹做江南未归客”,姜夔“昭 君不谙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以及吴梅村“世间何物是江南”才有了厚重的文 化内涵。因此,江南意象是江南认同的一个重要的部分。作为江南认同的江南意象,含 蓄而动人地揭示了江南认同的底蕴:家国之爱。 ③中国最早的地域认同是中原认同,从西周时代即已经有中原中心的意识。一直到 三国时代,江东孙吴,三分天下有其一,江南地域才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到了东晋, 政治中心南移,士人大批南渡,政治合法性的权威在江南地域渐趋稳固。 ④所谓江南文化,实际上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北来的,是发源于洛阳而被侨民带到 江南的文化,这是中原移民文化。如谢道韫(东晋才女,谢安侄女,王羲之儿媳)祖籍 河南,自其祖南迁以后到她已是第三代侨民,一生都在江南,她的作品自然归在南方文 学里了,但她继承的其实是在北方就已形成的强大的家族文学传统。二是南方人向由政 治中心迁来的大批北方人学习的结果,几代以后便渐渐置换成江南意识,是经过模仿、 交融、选择、消化的文化习得。这似乎可称之为江南文化之二源。两部分之间形成一种 奇妙的张力:一方面是在地的、生根的、非异己的,另一方面又是有本的、深厚的、高 级的;前者使文化免除了排他性,后者使文化具有了优越性。没有哪一个地域文化有如 此方便善巧的因缘和合,这一文化认同的过程,表明了江南文化与中原文化深刻的联系, 这正是江南文化不同于巴蜀文化、粤闽文化等的特质,也是江南文化特别具有生机与活 力的重大动因。 ⑤“江南”所指涉的空间,与其说是具体的地理空间,不如说是一个特定的精神空 间。 (节选自 2011 年 2 月 19 日《文汇报》) 10.读完《“江南”再发现》,你觉得作者发现了什么?(3 分) 11.第④段中,谢道韫这一论据是否可以删除?为什么?(3 分) 12.“江南美,江南愁,美得令人伤心,愁得肝肠寸断”,下面不适合 ...引用来表达这种情 感的一项是(2 分) ( ) A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B.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C.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 D.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主 角 【美】安•古德里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