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了青苔的石椅…”运用丰富意象描述了她一生悲苦的经历,坟墓、瓦菲、荒园、石椅这些荒芜的物 象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并形成直观的阅读感受,将读者进一步带入诗人对保姆大堰河悲惨身 世的感念中去。这些意象注入了作者的主观感受,融入了诗人的情与感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诗中的 意象描写已经不是单纯的写实了。艾青丰富多彩的诗歌意象外延与其深刻的内涵相一致,从而把现 实的外在生活化为内在的自觉表现,创造了一个基于社会现实生活又超越现实表象的充满寓言、象征 和想象的多维审美空间 20世纪30年代面对新诗创作已经形成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传统而现代主义方兴未艾的局面,艾 青自觉地担负起创造性综合这一新诗发展的历史使命,他的诗歌中不但有中国自古以来的现实情怀, 也吸纳了当时新兴的现代主义艺术手法。可以认为他创作出在中国新诗发展历程中非常巅峰的作 品,也由此成为现代中国第一个将现代主义的手法和现实主义的蕴涵成功地结合在一起的诗人 三、忧郁沉重的生命意识 儿时成为弃儿的独特经历在诗人内心留下的不可磨灭的印象,后来留法漂泊流浪的经历以及回 国入狱等生命体验都直接或间接影响诗人的性格,形成艾青的忧郁。生命的悲凉感已经成为诗人早 期作品中一种难以抹去的情感底色,是诗人敏感的心灵对民族苦难现实和人民悲苦命运的回应。 艾青一出生就被送到一个农民家庭度过了整整五年,五年的农村生命体验使得艾青感受到农民的 忧郁。这种忧郁如同烙在心上的印痕一样,一生难以消隐。中国经历了几干年的封建社会作为它的主 体力量的农民有着深厚的忧患的沉淀。通过接触波特莱尔、凡尔哈仑、兰波、叶赛宁等,使艾青那种 朦胧的忧患意识更加自觉并且日益与文学靠拢 对于人生的体悟而获得的生命悲凉感表现为生命的意识存在,这种生命的悲凉感在艾青早期的 诗作中体现为挥之不去的忧郁的基调。当诗人在20世纪30年代刚刚登上中国诗坛时,面对黑暗严酷 的现实世界,心境中就已渗透着一股前途莫测的茫然于是在狱中写下:“走过了路灯的/又是黑暗的 路”(《路》)。在《生命》一诗中,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我知道/这是生命/让爱情的苦痛与生命 的忧郁/让它去担载罢/让它喘息在/世纪的辛酷的犁轭下/让它去欢腾,去烦恼,去笑,去哭罢/它将 鼓舞自己/直到颓然地倒下/这是应该的/依然我的愿望/在期待着的日子/也将要用自己的悲惨的 灰白/去衬映出新生的跃动的鲜红”。生命是什么?这是我们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去思考的问题, 在这里,艾青似乎是想告诉我们,生命的理想境界是存在的,生命是丰富多彩的体验式的。诗人说 到必须“用自己的悲惨的灰白去衬映”,表现出诗人一种与生俱来的生命凄凉感,心境的深处潜伏 着生命的悲凉感 诗人灵魂深处难以摆脱的忧郁,是艾青诗歌情感的基本要素之一,我们称作“艾青式的忧郁″ 他厌恶“猫样的诗人″徐志摩,不满写《雨巷》时的戴望舒对早期何其芳颇有微词。虽然徐志摩也 有“忧愁”,虽然戴望舒也有“迷惘”,虽然何其芳也有“孤亡”,但在艾青看来,都不过是些无 病吟,顾影自怜,是在生活态度上的放任。[4]值得读者关注的是,艾青的忧郁与他们的忧郁是不同 的,艾青不会那么超然、那么超脱而是与现实人生靠得很近,似乎是想与读者更近距离,更有时代了青苔的石椅⋯⋯”运用丰富意象描述了她一生悲苦的经历,坟墓、瓦菲、荒园、石椅这些荒芜的物 象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并形成直观的阅读感受,将读者进一步带入诗人对保姆大堰河悲惨身 世的感念中去。这些意象注入了作者的主观感受, 融入了诗人的情与感, 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诗中的 意象描写已经不是单纯的写实了。艾青丰富多彩的诗歌意象外延与其深刻的内涵相一致,从而把现 实的外在生活化为内在的自觉表现, 创造了一个基于社会现实生活又超越现实表象的充满寓言、象征 和想象的多维审美空间。 20世纪30 年代, 面对新诗创作已经形成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传统而现代主义方兴未艾的局面, 艾 青自觉地担负起创造性综合这一新诗发展的历史使命, 他的诗歌中不但有中国自古以来的现实情怀, 也吸纳了当时新兴的现代主义艺术手法。可以认为他创作出在中国新诗发展历程中非常巅峰的作 品,也由此成为现代中国第一个将现代主义的手法和现实主义的蕴涵成功地结合在一起的诗人。 三、忧郁沉重的生命意识 儿时成为弃儿的独特经历在诗人内心留下的不可磨灭的印象,后来留法漂泊流浪的经历以及回 国入狱等生命体验都直接或间接影响诗人的性格,形成艾青的忧郁。生命的悲凉感已经成为诗人早 期作品中一种难以抹去的情感底色,是诗人敏感的心灵对民族苦难现实和人民悲苦命运的回应。 艾青一出生,就被送到一个农民家庭,度过了整整五年,五年的农村生命体验使得艾青感受到农民的 忧郁。这种忧郁,如同烙在心上的印痕一样,一生难以消隐。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作为它的主 体力量的农民,有着深厚的忧患的沉淀。通过接触波特莱尔、凡尔哈仑、兰波、叶赛宁等,使艾青那种 朦胧的忧患意识更加自觉,并且日益与文学靠拢。 对于人生的体悟而获得的生命悲凉感表现为生命的意识存在,这种生命的悲凉感在艾青早期的 诗作中体现为挥之不去的忧郁的基调。当诗人在20 世纪30 年代刚刚登上中国诗坛时, 面对黑暗严酷 的现实世界,心境中就已渗透着一股前途莫测的茫然,于是在狱中写下:“走过了路灯的/ 又是黑暗的 路” (《路》) 。在《生命》一诗中, 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我知道/ 这是生命/ 让爱情的苦痛与生命 的忧郁/ 让它去担载罢/ 让它喘息在/ 世纪的辛酷的犁轭下/ 让它去欢腾, 去烦恼, 去笑, 去哭罢/ 它将 鼓舞自己/ 直到颓然地倒下/ 这是应该的/ 依然, 我的愿望/ 在期待着的日子/ 也将要用自己的悲惨的 灰白/ 去衬映出新生的跃动的鲜红”。生命是什么?这是我们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去思考的问题, 在这里,艾青似乎是想告诉我们,生命的理想境界是存在的,生命是丰富多彩的体验式的。诗人说 到必须“用自己的悲惨的灰白去衬映”,表现出诗人一种与生俱来的生命凄凉感,心境的深处潜伏 着生命的悲凉感。 诗人灵魂深处难以摆脱的忧郁,是艾青诗歌情感的基本要素之一,我们称作“艾青式的忧郁”。 他厌恶“猫样的诗人”徐志摩,不满写《雨巷》时的戴望舒,对早期何其芳颇有微词。虽然徐志摩也 有“忧愁”,虽然戴望舒也有“迷惘”,虽然何其芳也有“孤亡”,但在艾青看来,都不过是些无 病吟, 顾影自怜, 是在生活态度上的放任。[4]值得读者关注的是,艾青的忧郁与他们的忧郁是不同 的,艾青不会那么超然、那么超脱,而是与现实人生靠得很近,似乎是想与读者更近距离,更有时代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