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以自谦之语抒发内心苦闷,自言虽不配舞文弄墨,却写写文章,聊以自慰;尾联 表明自己一片赤胆忠心,却无人赏识 9.尾联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表达了对当朝统治者不能识别和选拔人才的满腔 怒愤。诗人嗟尔顽铜,埋怨镜子,说它只能照出自己苍老、怪异的貌状,却照不 出自己的一片赤胆忠心,表达出无人理解、赏识的一腔怨愤。在诗中,铜镜比喻 当朝统治者,诗人虽是览镜自语,但实际上是对当朝统治者不能识别和选拔人才 的满腔怨愤。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试题分析:此题考査鉴赏诗歌表现手法及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 根据诗歌注释及诗歌写作背景,抓住关键词分析作答。尾联用“肝胆如星 斗”“顽铜”来做比喻,形象的将诗人对当朝统治者不能识别和选拔人才的满腔 怒愤之情表达出来。也可理解为托物言志的手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 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一分) (1)在《湘夫人》中因情造景、比兴象征,表现湘君等不到湘夫人时的尴尬处 境的两句是 (3)在《蜀相》中,写出了诸葛丞相事业始与终全过程的诗句是_,。 (4)鲍照在《拟行路难》中“,”两句将其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 表现得淋漓尽致。 (5)《登岳阳楼》中最能突出诗人杜甫“忧国伤己”的两句诗是:,。 【答案】(1)鸟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2)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 臣心(3)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4)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 关 【解析】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朱自清 朱自清先生的大名和成就,连年轻人也算在内,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为 差不多都念过他的散文名作:《背影》和《荷塘月色》。我念他的《背影》,还 是在中学阶段,印象是:文富于感情,这表示人纯厚,只是感伤气似乎重一些。 九二五年他到清华大学以后,学与文都由今而古,写了不少值得反复诵读的书。 一九三七年以后,半壁江山沦陷,他随着清华大学到昆明,以及一九四六年回到 北京以后,在立身处世方面,许多行事都表现了正派读书人的明是非、重气节。 不幸的是天不与以寿,回北京刚刚两年,于一九四八年十月去世,仅仅活了五十 岁 我没有听过朱先生讲课,可是同他有一段因缘,因而对他的印象很深。这说起来 难免很琐碎,反正是“琐话”,所以还是决定说一说。 我的印象,总的说,朱先生的特点是,有关他的,什么都协调。有些历史人物不 是这样,如霍去病,看名字,应该长寿,却不到三十岁就死了;王安石,看名字, 应该稳重,可是常常失之躁急。朱先生名自清,一生自我检束,确是能够始终维以自谦之语抒发内心苦闷,自言虽不配舞文弄墨,却写写文章,聊以自慰;尾联 表明自己一片赤胆忠心,却无人赏识。 9.尾联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表达了对当朝统治者不能识别和选拔人才的满腔 怒愤。诗人嗟尔顽铜,埋怨镜子,说它只能照出自己苍老、怪异的貌状,却照不 出自己的一片赤胆忠心,表达出无人理解、赏识的一腔怨愤。在诗中,铜镜比喻 当朝统治者,诗人虽是览镜自语,但实际上是对当朝统治者不能识别和选拔人才 的满腔怨愤。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及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 根据诗歌注释及诗歌写作背景,抓住关键词分析作答。尾联用“肝胆如星 斗”“顽铜”来做比喻,形象的将诗人对当朝统治者不能识别和选拔人才的满腔 怒愤之情表达出来。也可理解为托物言志的手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 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三)名篇名句默写(8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一分) (1)在《湘夫人》中因情造景、比兴象征,表现湘君等不到湘夫人时的尴尬处 境的两句是 , 。 (3)在《蜀相》中,写出了诸葛丞相事业始与终全过程的诗句是 , 。 (4)鲍照在《拟行路难》中“ , ”两句将其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 表现得淋漓尽致。 (5)《登岳阳楼》中最能突出诗人杜甫“忧国伤己”的两句诗是: , 。 【答案】(1)鸟萃兮苹中? 罾何为兮木上?(2)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 臣心(3)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4)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 关 【解析】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 分) 朱自清 朱自清先生的大名和成就,连年轻人也算在内,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为 差不多都念过他的散文名作:《背影》和《荷塘月色》。我念他的《背影》,还 是在中学阶段,印象是:文富于感情,这表示人纯厚,只是感伤气似乎重一些。 一九二五年他到清华大学以后,学与文都由今而古,写了不少值得反复诵读的书。 一九三七年以后,半壁江山沦陷,他随着清华大学到昆明,以及一九四六年回到 北京以后,在立身处世方面,许多行事都表现了正派读书人的明是非、重气节。 不幸的是天不与以寿,回北京刚刚两年,于一九四八年十月去世,仅仅活了五十 岁。 我没有听过朱先生讲课,可是同他有一段因缘,因而对他的印象很深。这说起来 难免很琐碎,反正是“琐话”,所以还是决定说一说。 我的印象,总的说,朱先生的特点是,有关他的,什么都协调。有些历史人物不 是这样,如霍去病,看名字,应该长寿,却不到三十岁就死了;王安石,看名字, 应该稳重,可是常常失之躁急。朱先生名自清,一生自我检束,确是能够始终维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