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4)乐天诗:雅俗共赏 [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5.了解诗人所处时代,知人以论诗 (1)盛唐边塞诗构成“盛唐精神”的壮丽音节,诗风表现出来的是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中晚唐国势式微,边塞诗中于是夹杂了几许悲壮和凄怆,边塞诗最能体现国运兴衰。 [卢纶·逢病军人]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 (3)宋代朝廷先天不足,外交上处于弱势,儒家理学逐渐发展,诗歌讲技巧,重说理。 [苏轼·题西林壁]橫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南宋沦亡半壁江山,外临强敌内政颓糜,诗坛和词苑交织着救亡御侮的悲怆呼号! 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伓。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做汴州 6按题材给诗歌分类,以描摩主旨。 诗言志:写景抒情、即事感怀:咏物言志。写景、即事、咏物是形:抒情、感怀、言志是神。 (1)忧国忧民之感慨 [杜甫阁夜(片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几处起渔樵 (2)国破家亡之痛楚 [文天祥过零丁洋(片段)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3)游子逐客之悲凄 苏轼临江仙(下阕)]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觳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4)征夫思妇之幽怨 [金昌绪·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5)怀才不遇之寂寞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6)报国无门之激愤 [辛弃疾水龙吟(片段) 遥岑远目,献愁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杄拍遍, 无人会,登临意 (7)建功立业之豪迈 [陆游·老马行(片段)] 中原蝗旱胡运衰,王师北伐方传诏。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 (8)自由闲适之恬淡 [程颢·春日偶成]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江南。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9)秀美河山之热爱 [李白游天竺寺] 挂席凌蓬丘,观涛憩樟楼。三山动逸兴,五马同遨游。天竺森在眼,松风飒惊秋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⑷乐天诗:雅俗共赏 [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5.了解诗人所处时代,知人以论诗。 (1)盛唐边塞诗构成“盛唐精神”的壮丽音节,诗风表现出来的是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王昌龄·出 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中晚唐国势式微,边塞诗中于是夹杂了几许悲壮和凄怆,边塞诗最能体现国运兴衰。 [卢纶·逢病军人]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 (3)宋代朝廷先天不足,外交上处于弱势,儒家理学逐渐发展,诗歌讲技巧,重说理。 [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南宋沦亡半壁江山,外临强敌内政颓糜,诗坛和词苑交织着救亡御侮的悲怆呼号! [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做汴州。 6.按题材给诗歌分类,以揣摩主旨。 诗言志:写景抒情、即事感怀;咏物言志。写景、即事、咏物是形;抒情、感怀、言志是神。 (1)忧国忧民之感慨。 [杜甫·阁夜(片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几处起渔樵。 (2)国破家亡之痛楚 [文天祥·过零丁洋(片段)]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3)游子逐客之悲凄 [苏轼·临江仙(下阕)]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觳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4)征夫思妇之幽怨 [金昌绪·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5)怀才不遇之寂寞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6)报国无门之激愤 [辛弃疾·水龙吟(片段)]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杆拍遍, 无人会,登临意。 (7)建功立业之豪迈 [陆游·老马行(片段)] 中原蝗旱胡运衰,王师北伐方传诏。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 (8)自由闲适之恬淡 [程颢·春日偶成]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江南。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9)秀美河山之热爱 [李白·游天竺寺] 挂席凌蓬丘,观涛憩樟楼。三山动逸兴,五马同遨游。天竺森在眼,松风飒惊秋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