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齐白石与知己徐悲鸿 齐白石出生于湖南湘潭一个农民家庭,他从一个木匠而成为一个在世界上享有 定声誉的艺术大师,徐悲鸿起了重要作用。 徐悲鸿是江苏宜兴人,比齐白石小三十二岁。1919年,徐悲鸿赴法留学并在多 国参观了艺术馆、博物馆,欣赏了许多世界级美术大师的佳作,还系统地学习了 美术理论、美术史、解剖、透视等课程,成为我国早期少有的既有丰富的艺术理 论又有精湛的绘画技艺的艺术大师之一。 1927年回国后,徐悲鸿最大的愿望就是发展艺术教育事业。他和田汉一起筹办 南国艺术学校,后来南京中央大学又聘请他担任艺术专修科教授。1928年底, 徐悲鸿担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在北平大学,他开始酝酿教学改革。他认为, 要提高绘画教学水平,首先应该打破旧的传统观念,贯彻写实主义原则,创立“素 描基础论”。他所希望的艺术学院的教员,应该是具有真才实学,在艺术上不墨 守成规,具有鲜明的个性,敢于创新的人。他觉得如果聘请像齐白石这样充满生 活激情的画家到学校任课,不仅能打破教员中陈陈相因的沉闷空气,而且也能给 学生带来鲜活而生动的新内容 这时,齐白石自创的红花墨叶大写意一派,已得到认可,有较大影响。徐悲鸿所 以看中齐白石,不仅因为他很欣赏齐白石的画,而且认为齐白石的见解和自己的 主张是完全一致的。比如,齐白石的画,以日常能见的为多,而虚无缥缈的较少; 他画的实物,不刻意求似,而在不求似中得似:他反对死临摹,而主张师法自 然…经过三次邀请,齐白石终于答应了徐悲鸿。 然而,“齐木匠”登上大学讲台一事,却像花边新闻一样在社会上传播,引起了 不小的波澜,支持者有之,但更多的却是反对之声。反对者认为,把一个没有受 过任何正规教育、木匠出身的老头聘为教授,简直是对艺术学院的侮辱。他们群 起而攻之,流言飞语、明枪暗箭满天飞,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这时的 徐悲鸿势单力薄,孤掌难鸣,不得不在第二年黯然离开北平南下。他向齐白石告 别,老人黯然伤怀,为他画了一幅《月下寻归图》。画面上一位穿长袍的老人扶 杖而行,并题了两首诗:“草庐三顾不容辞,何况雕虫老画师。海上清风明月满, 杖藜扶梦访徐熙(南唐著名画家)。”“一朝不见令人思,重聚陶然未有期。深 信人间神鬼力,白皮松外暗风吹。”在第一首诗的最后,还附有一行小字:“悲 鸿先生辞余出燕,余问南归何处?答:月满在上海,缺,在南京, 1931年5月,为了扩大齐白石的影响,徐悲鸿说服中华书局的主要负责人舒新 城出版了《齐白石画集》,并亲自编辑并为之写序。他评价齐白石的画说:“齐 白石之长处,在有色彩,一往直前,无所顾忌,惟多红而少绿。或其性格所尚, 写昆虫突过古人,其虾、蟹、雏鸡、芭蕉,以墨写者,俱体物精微,纯然独创。 1933年初,徐悲鸿携带中国著名画家的作品到欧洲举行巡回展,使欧洲更多的 国家认识和了解了中国的大画家齐白石和他的作品,从而使他的画走向世界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徐悲鸿回到北平,两位艺术大师在阔别十七年之后又得以重 逢,欣喜之情不待言表。他们常在一起作画,悲鸿画鸡,白石老人便补块石头 白石老人画蜻蜓,悲鸿便补束花草。在徐悲鸿纪念馆里,有一幅徐悲鸿画鸡、齐 白石补石和兰草的画。据说在1947年的除夕夜,艺专有一位年轻的裱画工向徐 悲鸿讨画,徐悲鸿欣然答应,顷刻间两只公鸡跃然纸上。正画在兴头上,突然停 电了,只好改日补画。谁也没有料到,这一拖就是几年。后来徐悲鸿突然病逝了 裱画工想到了齐白石,在他的恳求下,已经九十多岁的白石老人答应了他的要求齐白石与知己徐悲鸿 齐白石出生于湖南湘潭一个农民家庭,他从一个木匠而成为一个在世界上享有一 定声誉的艺术大师,徐悲鸿起了重要作用。 徐悲鸿是江苏宜兴人,比齐白石小三十二岁。1919 年,徐悲鸿赴法留学并在多 国参观了艺术馆、博物馆,欣赏了许多世界级美术大师的佳作,还系统地学习了 美术理论、美术史、解剖、透视等课程,成为我国早期少有的既有丰富的艺术理 论又有精湛的绘画技艺的艺术大师之一。 1927 年回国后,徐悲鸿最大的愿望就是发展艺术教育事业。他和田汉一起筹办 南国艺术学校,后来南京中央大学又聘请他担任艺术专修科教授。1928 年底, 徐悲鸿担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在北平大学,他开始酝酿教学改革。他认为, 要提高绘画教学水平,首先应该打破旧的传统观念,贯彻写实主义原则,创立“素 描基础论”。他所希望的艺术学院的教员,应该是具有真才实学,在艺术上不墨 守成规,具有鲜明的个性,敢于创新的人。他觉得如果聘请像齐白石这样充满生 活激情的画家到学校任课,不仅能打破教员中陈陈相因的沉闷空气,而且也能给 学生带来鲜活而生动的新内容。 这时,齐白石自创的红花墨叶大写意一派,已得到认可,有较大影响。徐悲鸿所 以看中齐白石,不仅因为他很欣赏齐白石的画,而且认为齐白石的见解和自己的 主张是完全一致的。比如,齐白石的画,以日常能见的为多,而虚无缥缈的较少; 他画的实物,不刻意求似,而在不求似中得似;他反对死临摹,而主张师法自 然……经过三次邀请,齐白石终于答应了徐悲鸿。 然而,“齐木匠”登上大学讲台一事,却像花边新闻一样在社会上传播,引起了 不小的波澜,支持者有之,但更多的却是反对之声。反对者认为,把一个没有受 过任何正规教育、木匠出身的老头聘为教授,简直是对艺术学院的侮辱。他们群 起而攻之,流言飞语、明枪暗箭满天飞,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这时的 徐悲鸿势单力薄,孤掌难鸣,不得不在第二年黯然离开北平南下。他向齐白石告 别,老人黯然伤怀,为他画了一幅《月下寻归图》。画面上一位穿长袍的老人扶 杖而行,并题了两首诗:“草庐三顾不容辞,何况雕虫老画师。海上清风明月满, 杖藜扶梦访徐熙(南唐著名画家)。”“一朝不见令人思,重聚陶然未有期。深 信人间神鬼力,白皮松外暗风吹。”在第一首诗的最后,还附有一行小字:“悲 鸿先生辞余出燕,余问南归何处?答:月满在上海,缺,在南京。” 1931 年 5 月,为了扩大齐白石的影响,徐悲鸿说服中华书局的主要负责人舒新 城出版了《齐白石画集》,并亲自编辑并为之写序。他评价齐白石的画说:“齐 白石之长处,在有色彩,一往直前,无所顾忌,惟多红而少绿。或其性格所尚, 写昆虫突过古人,其虾、蟹、雏鸡、芭蕉,以墨写者,俱体物精微,纯然独创。” 1933 年初,徐悲鸿携带中国著名画家的作品到欧洲举行巡回展,使欧洲更多的 国家认识和了解了中国的大画家齐白石和他的作品,从而使他的画走向世界。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徐悲鸿回到北平,两位艺术大师在阔别十七年之后又得以重 逢,欣喜之情不待言表。他们常在一起作画,悲鸿画鸡,白石老人便补块石头; 白石老人画蜻蜓,悲鸿便补束花草。在徐悲鸿纪念馆里,有一幅徐悲鸿画鸡、齐 白石补石和兰草的画。据说在 1947 年的除夕夜,艺专有一位年轻的裱画工向徐 悲鸿讨画,徐悲鸿欣然答应,顷刻间两只公鸡跃然纸上。正画在兴头上,突然停 电了,只好改日补画。谁也没有料到,这一拖就是几年。后来徐悲鸿突然病逝了。 裱画工想到了齐白石,在他的恳求下,已经九十多岁的白石老人答应了他的要求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