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质量性状资料 质量性状是指能观察而不能测量的性状,即属性性状。如芒的有无、籽粒颜色、荚的开 裂性、茸毛的有无等。要从这类性状获得数量资料,可采用下列两种方法: 统计次数法。在一定群体内,根据某种质量性状的表现对全部个体进行分组,分别 统计归入每组的个体数。例如在320株水稻植株中其柱头颜色有紫、黄两种,经计数其中有 240株为紫色柱头,另80株为黄色柱头。这类资料也称次数资料。 2.给分法(给予每类质量性状以相当的数量方法)。例如小麦子粒颜色有红有白,可 令是红色的数量为0,是白色的数量为1。则在这个小麦子粒群中只有“0”、“1”两种数量 然后,统计“0”、“1”的出现次数,即可得到和数量性状相似的资料。 第三节次数分布 我们在田间试验所得到的试验资料,不论是连续性变数还是间断性变数,它们的出现都 是有一定的数量范围的。如果我们将其可能出现的整个范围分成若干个互斥的区间,再统计 出各个区间内的观察值个数(次数),则可发现,表面上杂乱无章的变数,是有一定的分布规 律的。这种由不同区间内观察值出现的次数组成的分布,就叫做变数的次数分布,简称次数 分布。通过次数分布,可以初步了解变数的分布特点,也便于进一步的计算和分析 、次数分布表 将次数分布做成表格形式,叫做次数分布表。编制次数分布表的方法,因变数种类不同 而有所差异。 1.连续性变数资料的次数分布表 现以表3.1的100株小麦株高资料为例,试编制次数分布表 (1)求极差:最大观察值一最小观察值=极差,以R表示,R为整个样本资料的变异 幅度。从表3.1中找出最大观察值为106cm,最小观察值为78cm,极差为R=106-78=28cm (2)确定组数和组距根据极差的大小把资料分为若干个组。组与组之间的距离,称 为组距,用i表示。组数和组距是相互决定的,在确定组数和组距时应考虑:①观察值个数 的多少;②极差的大小;③便于计算;④能反映出资料的真实面貌。样本大小与组数多少的 关系可参照表3,2 表3.1资料的观察值个数为100,查表32可分为8-16组,决定分为10组。这样其组距 便是: 组距;=R 2.8≈3 组数10 组距得2.8,选用较接近的整数3。此结果比较理想,否则可另定组数。 (3)确定各组的组限组限即为每一组范围的上、下两个界限值,有了上、下两个界 限后,才能使各个观察值划归到一定的组内。确定组限首先是确定第一组下限,有了第一组 下限后,把下限加上组距,则为第一组的上限;第一组的上限也是第二组的下限,第二组的 下限加组距,即为第二组的上限;以下各组依此类推2 二、质量性状资料 质量性状是指能观察而不能测量的性状,即属性性状。如芒的有无、籽粒颜色、荚的开 裂性、茸毛的有无等。要从这类性状获得数量资料,可采用下列两种方法: 1.统计次数法。在一定群体内,根据某种质量性状的表现对全部个体进行分组,分别 统计归入每组的个体数。例如在 320株水稻植株中其柱头颜色有紫、黄两种,经计数其中有 240 株为紫色柱头,另 80 株为黄色柱头。这类资料也称次数资料。 2.给分法(给予每类质量性状以相当的数量方法)。例如小麦子粒颜色有红有白,可 令是红色的数量为 0,是白色的数量为 1。则在这个小麦子粒群中只有“0”、“1”两种数量, 然后,统计“0”、“1”的出现次数,即可得到和数量性状相似的资料。 第三节 次数分布 我们在田间试验所得到的试验资料,不论是连续性变数还是间断性变数,它们的出现都 是有一定的数量范围的。如果我们将其可能出现的整个范围分成若干个互斥的区间,再统计 出各个区间内的观察值个数(次数),则可发现,表面上杂乱无章的变数,是有一定的分布规 律的。这种由不同区间内观察值出现的次数组成的分布,就叫做变数的次数分布,简称次数 分布。通过次数分布,可以初步了解变数的分布特点,也便于进一步的计算和分析。 一、次数分布表 将次数分布做成表格形式,叫做次数分布表。编制次数分布表的方法,因变数种类不同 而有所差异。 1.连续性变数资料的次数分布表 现以表 3.1 的 100 株小麦株高资料为例,试编制次数分布表。 (1)求极差:最大观察值—最小观察值=极差,以 R 表示,R 为整个样本资料的变异 幅度。从表 3.1中找出最大观察值为 106cm,最小观察值为78cm,极差为R=106-78=28cm。 (2)确定组数和组距 根据极差的大小把资料分为若干个组。组与组之间的距离,称 为组距,用 i 表示。组数和组距是相互决定的,在确定组数和组距时应考虑:①观察值个数 的多少;②极差的大小;③便于计算;④能反映出资料的真实面貌。样本大小与组数多少的 关系可参照表 3.2。 表 3.1 资料的观察值个数为 100,查表 3.2可分为 8~16 组,决定分为 10组。这样其组距 便是: 2.8 3 10 28 = = =  组数 组距 R i 组距得 2.8,选用较接近的整数 3。此结果比较理想,否则可另定组数。 (3)确定各组的组限 组限即为每一组范围的上、下两个界限值,有了上、下两个界 限后,才能使各个观察值划归到一定的组内。确定组限首先是确定第一组下限,有了第一组 下限后,把下限加上组距,则为第一组的上限;第一组的上限也是第二组的下限,第二组的 下限加组距,即为第二组的上限;以下各组依此类推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