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费观;是一种既不主张对物质财富一味节约吝惜,又不赞成对物质财富毫无节制的消耗滥用 的消费观;是一种使消费者既不为清贫所迫,又不为物质所累的消费观。这种消费观认为, 消费者在消费时不仅要考虑自身效用的最大化,而且要考虑他人利益乃至社会的利益;不仅 要考虑当代人的利益而且要考虑子孙后代的利益。总之,这种消费观克服了前两种消费观的 偏颇,体现了人类的理性精神和道德自律,符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是一种理想的消 费观 适度消费观的大力倡导和传播虽然是近些年的事情,但这一消费观的萌芽却早已出现 了,如我国战国时期的荀况就有适度消费的思想。他既反对墨子式的节俭,也反对齐桓公式 的挥霍无度。他说:“墨子虽为之衣褐带索,噴(啜)菽饮水,恶能足之乎!既以伐其本 竭其原(源),而天下焦矣。”意思是人们粗衣恶食,奉养太薄,生活太俭,不仅损害了健康, 而且也影响了生产的发展。因此“墨术诚行,则天下尚俭而弥贫”(16)。同时,荀况也反对 统治阶级的豪华奢侈,荒淫无度,他认为,统治阶级“其俗淫.….其养生无度”,只会“积俗 移志,久安移质”,腐朽堕落,这是乱世之征兆。他提出,君王应“并(去)已之私欲”,“天 子诸侯无糜费之用,士大夫无流淫之行”(17)。明朝学者郭子章也提出,“奢之为害也巨, 俭之为害也亦巨”的观点(14)。他还特别把矛头指向节俭消费观:“天地生财,非徒陈积夫 困,充溢委府,固将有以用之也…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财聚似俭而基祸 财散非俭而受福。福祸之际不可不省也。”(18)这与传统的节俭消费观大相径庭。 国外也有主张适度消费的。如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就认为阔绰与鄙吝是两个应当避免的过 失,因为“把消费限定在过于狭窄的范围,就使一个人得不到他的资产所允许的满足;相反, 过多的豪爽的消费,则会侵蚀到不应该滥用的财富”(19)。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承认 当·斯密的节俭论有一定道理,但他又认为,不能“无限制”地节约。他说:“若储蓄过度,亦 足摧毁生产动力。假使每个人都吃最简单的食物,穿最朴素的衣服,住最简陋的房屋,则不 会再有别种食物、衣服及房屋之存在 因此两极端之间必有一点,在该点时,若把生产 能力以及消费意志都计算在内,则财富增加受到最大鼓励。”(20)美国制度学派的代表人 物凡勃伦认为:“足以阻碍进步的,不但是人们的奢侈生活——它断了对现状不满而要求改 进的机会,而且衣食不周,物质生活过于艰苦,也会同样发生作用,作用之有效程度不亚于 前一情况。”(21)马尔萨斯是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角度论证了俭与奢的危害,而凡勃伦则 是从人的精神成长的角度指出了俭与奢的弊端。 然而,作为一种成熟的、理想的消费观,适度消费观只能在当代社会才能真正发展和完 善起来。因为只有在当代社会才能使节俭消费观和侈糜消费观的利与弊、是与非、功与过充 分地显露出来,也才能使人们对这两种消费观进行合理的吸收与科学的批判,并在此基础上 产生出理想的消费观来。 自本世纪60年代起,许多中外学者已经开始对上述两种消费观,特别是侈糜消费观进 行深刻的反思,并对适度消费观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我国学者认为:“必须反对过度的物 质贪欲,在需求合理化的基础上确立健康的生活方式。”〔22)“毫无节制的消费观和挥霍浪 费的生活方式是加速资源枯竭和环境退化的重要方面。在一个把消费作为生存的最终目的的 社会,人们用过度的消费和挥霍显示他们的身份和地位,造成了不以浪费为耻,反以浪费为 荣的社会心理”(23)。他们主张应该对这种无节制的消费观和浪费为荣的社会心理大加鞭挞 以确立正确的消费观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费观;是一种既不主张对物质财富一味节约吝惜,又不赞成对物质财富毫无节制的消耗滥用 的消费观;是一种使消费者既不为清贫所迫,又不为物质所累的消费观。这种消费观认为, 消费者在消费时不仅要考虑自身效用的最大化,而且要考虑他人利益乃至社会的利益;不仅 要考虑当代人的利益而且要考虑子孙后代的利益。总之,这种消费观克服了前两种消费观的 偏颇,体现了人类的理性精神和道德自律,符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是一种理想的消 费观。 适度消费观的大力倡导和传播虽然是近些年的事情,但这一消费观的萌芽却早已出现 了,如我国战国时期的荀况就有适度消费的思想。他既反对墨子式的节俭,也反对齐桓公式 的挥霍无度。他说:“墨子虽为之衣褐带索,嚽(啜)菽饮水,恶能足之乎!既以伐其本, 竭其原(源),而天下焦矣。”意思是人们粗衣恶食,奉养太薄,生活太俭,不仅损害了健康, 而且也影响了生产的发展。因此“墨术诚行,则天下尚俭而弥贫”〔16〕。同时,荀况也反对 统治阶级的豪华奢侈,荒淫无度,他认为,统治阶级“其俗淫……其养生无度”,只会“积俗 移志,久安移质”,腐朽堕落,这是乱世之征兆。他提出,君王应“并(去)己之私欲”,“天 子诸侯无糜费之用,士大夫无流淫之行”〔17〕。明朝学者郭子章也提出,“奢之为害也巨, 俭之为害也亦巨”的观点〔14〕。他还特别把矛头指向节俭消费观:“天地生财,非徒陈积夫 困,充溢委府,固将有以用之也……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财聚似俭而基祸, 财散非俭而受福。福祸之际不可不省也。”〔18〕这与传统的节俭消费观大相径庭。 国外也有主张适度消费的。如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就认为阔绰与鄙吝是两个应当避免的过 失,因为“把消费限定在过于狭窄的范围,就使一个人得不到他的资产所允许的满足;相反, 过多的豪爽的消费,则会侵蚀到不应该滥用的财富”〔19〕。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承认亚 当·斯密的节俭论有一定道理,但他又认为,不能“无限制”地节约。他说:“若储蓄过度,亦 足摧毁生产动力。假使每个人都吃最简单的食物,穿最朴素的衣服,住最简陋的房屋,则不 会再有别种食物、衣服及房屋之存在。……因此两极端之间必有一点,在该点时,若把生产 能力以及消费意志都计算在内,则财富增加受到最大鼓励。”〔20〕美国制度学派的代表人 物凡勃伦认为:“足以阻碍进步的,不但是人们的奢侈生活——它断了对现状不满而要求改 进的机会,而且衣食不周,物质生活过于艰苦,也会同样发生作用,作用之有效程度不亚于 前一情况。”〔21〕马尔萨斯是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角度论证了俭与奢的危害,而凡勃伦则 是从人的精神成长的角度指出了俭与奢的弊端。 然而,作为一种成熟的、理想的消费观,适度消费观只能在当代社会才能真正发展和完 善起来。因为只有在当代社会才能使节俭消费观和侈糜消费观的利与弊、是与非、功与过充 分地显露出来,也才能使人们对这两种消费观进行合理的吸收与科学的批判,并在此基础上 产生出理想的消费观来。 自本世纪 60 年代起,许多中外学者已经开始对上述两种消费观,特别是侈糜消费观进 行深刻的反思,并对适度消费观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我国学者认为:“必须反对过度的物 质贪欲,在需求合理化的基础上确立健康的生活方式。”〔22〕“毫无节制的消费观和挥霍浪 费的生活方式是加速资源枯竭和环境退化的重要方面。在一个把消费作为生存的最终目的的 社会,人们用过度的消费和挥霍显示他们的身份和地位,造成了不以浪费为耻,反以浪费为 荣的社会心理”〔23〕。他们主张应该对这种无节制的消费观和浪费为荣的社会心理大加鞭挞 以确立正确的消费观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