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高2018届高三学业质量调研抽测(第二次) 语文试题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己迈入中后期,2017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了58.52%。随着 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病成为困扰许多城市的突出问题。城市病主要是由城市规划建设不合 理、功能过度集中、人口快速膨胀等带来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拥挤等问题。而城市 群建设正是解决城市病问题、防止掉入“城市发展陷阱”的一种有效城镇化模式。在城市群 模式中,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科学定位各自功能,提升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资源 聚集能力、特色发展能力,推动人口和资源要素由大城市向周边城市和小城镇有序转移,共 同打造优良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实现城市(镇)发展与民生改善同步提升。可见,以 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进城镇化,不仅能消除城市病、显著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而且能拓展城 市(镇)发展空间,释放城市(镇)发展潜力,大幅提升城市(镇)运行效率和经济社会发 展水平 发展城市群,强调相关城市(镇)在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经济地理方面互补共赢,在公 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方面共建共享,在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统筹协同。这就需要 完善城市功能定位与产业分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实施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 科学定位城市功能与产业分工。一方面,防止简单模仿、重复建设造成城市群内部各城 市(镇)的内耗甚至恶性竞争,实现各城市(镇)百花齐放:另一方面,城市群内各城市(镇) 应依托既有产业禀赋和基础,梳理产业链条、价值链条、创新链条,明确分工,形成相互依 托、相互补充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和经济地理空间,实现各城市(镇)百舸争流。单个城市不 宜追求“大而全”的产业链条,只需按照产业生态圈的理念,立足自身特色和优势,找到自 己在产业链条中的合适位置。 构建完备配套的基础设施体系。城市群成为一个有机统一体,前提是资源要素能够顺畅 流动,而完备配套的基础设施体系是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资源要素顺畅流动的基本保 障。应在加强能源、通信、交通等实体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础上,积极推进物联网、云计算 大数据等智慧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把相关城市(镇)融为一体。 构建区域生态保护治理体系。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具有整体性、联动性,在城市群建设中 处于优先地位。要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建高2018届高三学业质量调研抽测(第二次) 语 文 试 题 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已迈入中后期,2017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了58.52%。随着 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病成为困扰许多城市的突出问题。城市病主要是由城市规划建设不合 理、功能过度集中、人口快速膨胀等带来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拥挤等问题。而城市 群建设正是解决城市病问题、防止掉入“城市发展陷阱”的一种有效城镇化模式。在城市群 模式中,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科学定位各自功能,提升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资源 聚集能力、特色发展能力,推动人口和资源要素由大城市向周边城市和小城镇有序转移,共 同打造优良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实现城市(镇)发展与民生改善同步提升。可见,以 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进城镇化,不仅能消除城市病、显著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而且能拓展城 市(镇)发展空间,释放城市(镇)发展潜力,大幅提升城市(镇)运行效率和经济社会发 展水平。 发展城市群,强调相关城市(镇)在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经济地理方面互补共赢,在公 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方面共建共享,在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统筹协同。这就需要 完善城市功能定位与产业分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实施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 科学定位城市功能与产业分工。一方面,防止简单模仿、重复建设造成城市群内部各城 市(镇)的内耗甚至恶性竞争,实现各城市(镇)百花齐放;另一方面,城市群内各城市(镇) 应依托既有产业禀赋和基础,梳理产业链条、价值链条、创新链条,明确分工,形成相互依 托、相互补充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和经济地理空间,实现各城市(镇)百舸争流。单个城市不 宜追求“大而全”的产业链条,只需按照产业生态圈的理念,立足自身特色和优势,找到自 己在产业链条中的合适位置。 构建完备配套的基础设施体系。城市群成为一个有机统一体,前提是资源要素能够顺畅 流动,而完备配套的基础设施体系是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资源要素顺畅流动的基本保 障。应在加强能源、通信、交通等实体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础上,积极推进物联网、云计算、 大数据等智慧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把相关城市(镇)融为一体。 构建区域生态保护治理体系。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具有整体性、联动性,在城市群建设中 处于优先地位。要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建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