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人产生了迅速获得核武器的迫切愿望,建立有限的核打击力量成为积极防御战略的重要 组成部分。用毛泽东的话说就是:解放军“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 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1 需要指出的是,毛泽东是从两个方面考虑发展核武器的。一方面如上述是中国军事安全 的需要。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在毛泽东看来,拥有核武器关系到中国的国际地位。他 认为帝国主义“看不起是我们因为没有原子弹,只有手榴弹”,因此中国“应该有原子弹并 尽快发展氢弹。”12如果考虑到每一次受到来自美国的核威胁,毛泽东除了表示无所畏惧以 外,只有依靠能否靠的住尚有疑问的苏联盟友提供保障,便可以设想他内心的焦虑和屈辱感。 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核武器实际上被认为关系到国家安全与尊严的重大利益,而这直接涉 及到毛泽东独特的国家利益观 如果说战争年代毛泽东考虑的是如何在危机和战争的环境中保存和推动中国革命运动, 那么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的关注中则包含了中国的国家利益,即如何在复杂和危险的环境中 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在毛泽东的心目中,什么是中国的国家利益并没有被清楚定义出来, 不过大致上可以概括为六个字:“存亡、兴衰、荣辱”。13它们包含了国家的安全、发展、国 际地位和威望等等内容,毛泽东如何处理它们的关系及其在不同时期如何权衡轻重缓急,是 相当复杂的题目,在此不赘述。这里只是指出,这种复杂的国家利益观是决定毛泽东如何衡 量形势和危机程度的重要坐标,也是他进行外交和安全决策的宏观目标。由此才能理解拥有 核武器对毛泽东的含义,以及为什么毛泽东不能接受赫鲁晓夫将中国置于苏联核保护伞下的 安排。 显然毛泽东从一开始就试图取得苏联的帮助。现有的资料表明,毛泽东第一次请求苏联 帮助中国发展核武器,是在赫鲁晓夫1954年10月访华期间。在10月3日的会晤中,可能 是因为认为已经向中国领导人作出了足够的奉献,赫鲁晓夫主动询问毛泽东还有什么要求? 毛泽东告诉他:“我们对原子能、核武器感兴趣”,希望苏联能提供帮助。赫鲁晓夫没有做任 何承诺。他劝告毛泽东放弃这个打算,因为中国没有制造核武器所必需的工业基础和财政能 力,暂时依靠苏联的核保护伞就行了。14苏联在核武器上的保留态度使毛泽东和他的同事相 信,苏联不可能事事满足中国的要求,他们还会“在某些方面留一手”。15 在随后的两年里,中国与苏联相继签订了合作开发铀矿的协议和苏联帮助中国建设核工 业的协议,当然那都是用于“和平的目的”。16直到1957年苏联领导人才同意向中国提供生 产核武器及其运载工具的资料和模型。9月间中国代表团前往莫斯科谈判,此时赫鲁晓夫刚 刚在同反对莫洛托夫等人的斗争中占了上风,特别希望毛泽东能够亲自出席即将举行的莫斯 科会议。毛泽东则利用了赫鲁晓夫的困难,直到中苏双方代表签署了国防新技术协定,他才 正式宣布将亲自率团前往莫斯科。17 已经出版的有关论著表明,中国的要求大致包括原子弹、导弹和核潜艇等方面的技术 《国际经济评论》,2000年12期。 《毛泽东 12 Tracy D. Strong and Helene Keyssar, "Anna Louise Strong: Three Interviews with Chairman Mao Zedong,' a Quarterly. September 1985, p 503 13最能反映这种观念的是毛泽东在1935年12月发表的一段演说:“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 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论反对日本帝国主 义的策略》,1935年12月27日,《毛泽东选集》,第1卷161页 14师哲:《在历史巨人身边》,中央文献研究室,1991年版,第572-573页 15《周恩来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上卷第626页。周恩来:《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 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1956年9月16日,《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第8卷,第183 6《当代中国核工业》,中国社科出版社,1987年版,第20——21页。 17《毛泽东对苏认识与中苏关系的演变》,第78-79页。3 领导人产生了迅速获得核武器的迫切愿望,建立有限的核打击力量成为积极防御战略的重要 组成部分。用毛泽东的话说就是:解放军“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 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11 需要指出的是,毛泽东是从两个方面考虑发展核武器的。一方面如上述是中国军事安全 的需要。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在毛泽东看来,拥有核武器关系到中国的国际地位。他 认为帝国主义“看不起是我们因为没有原子弹,只有手榴弹”,因此中国“应该有原子弹并 尽快发展氢弹。”12如果考虑到每一次受到来自美国的核威胁,毛泽东除了表示无所畏惧以 外,只有依靠能否靠的住尚有疑问的苏联盟友提供保障,便可以设想他内心的焦虑和屈辱感。 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核武器实际上被认为关系到国家安全与尊严的重大利益,而这直接涉 及到毛泽东独特的国家利益观。 如果说战争年代毛泽东考虑的是如何在危机和战争的环境中保存和推动中国革命运动, 那么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的关注中则包含了中国的国家利益,即如何在复杂和危险的环境中 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在毛泽东的心目中,什么是中国的国家利益并没有被清楚定义出来, 不过大致上可以概括为六个字:“存亡、兴衰、荣辱”。13它们包含了国家的安全、发展、国 际地位和威望等等内容,毛泽东如何处理它们的关系及其在不同时期如何权衡轻重缓急,是 相当复杂的题目,在此不赘述。这里只是指出,这种复杂的国家利益观是决定毛泽东如何衡 量形势和危机程度的重要坐标,也是他进行外交和安全决策的宏观目标。由此才能理解拥有 核武器对毛泽东的含义,以及为什么毛泽东不能接受赫鲁晓夫将中国置于苏联核保护伞下的 安排。 显然毛泽东从一开始就试图取得苏联的帮助。现有的资料表明,毛泽东第一次请求苏联 帮助中国发展核武器,是在赫鲁晓夫 1954 年 10 月访华期间。在 10 月 3 日的会晤中,可能 是因为认为已经向中国领导人作出了足够的奉献,赫鲁晓夫主动询问毛泽东还有什么要求? 毛泽东告诉他:“我们对原子能、核武器感兴趣”,希望苏联能提供帮助。赫鲁晓夫没有做任 何承诺。他劝告毛泽东放弃这个打算,因为中国没有制造核武器所必需的工业基础和财政能 力,暂时依靠苏联的核保护伞就行了。14苏联在核武器上的保留态度使毛泽东和他的同事相 信,苏联不可能事事满足中国的要求,他们还会“在某些方面留一手”。15 在随后的两年里,中国与苏联相继签订了合作开发铀矿的协议和苏联帮助中国建设核工 业的协议,当然那都是用于“和平的目的”。16直到 1957 年苏联领导人才同意向中国提供生 产核武器及其运载工具的资料和模型。9 月间中国代表团前往莫斯科谈判,此时赫鲁晓夫刚 刚在同反对莫洛托夫等人的斗争中占了上风,特别希望毛泽东能够亲自出席即将举行的莫斯 科会议。毛泽东则利用了赫鲁晓夫的困难,直到中苏双方代表签署了国防新技术协定,他才 正式宣布将亲自率团前往莫斯科。17 已经出版的有关论著表明,中国的要求大致包括原子弹、导弹和核潜艇等方面的技术。 《国际经济评论》,2000 年 1-2 期。 11 《毛泽东选集》,第 5 卷,第 271 页。 12 Tracy D. Strong and Helene Keyssar, “Anna Louise Strong: Three Interviews with Chairman Mao Zedong,” China Quarterly, September 1985, p 503. 13 最能反映这种观念的是毛泽东在 1935 年 12 月发表的一段演说:“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 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论反对日本帝国主 义的策略》,1935 年 12 月 27 日,《毛泽东选集》,第 1 卷 161 页。 14 师哲:《在历史巨人身边》,中央文献研究室,1991 年版,第 572-573 页。 15 《周恩来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年版,上卷第 626 页。周恩来:《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 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1956 年 9 月 16 日,《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第 8 卷,第 183 页。 16 《当代中国核工业》,中国社科出版社,1987 年版,第 20——21 页。 17 《毛泽东对苏认识与中苏关系的演变》,第 78-7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