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专门推动美国生物柴油产业发展。 5生物柴油的未来展望 在国家“四不”原则下,中国要发展生物柴油不可能向耕地要原料,而植物 的生长却又离不开土壤,因此,要获得发展生物柴油的植物油脂原料就只能向非耕 土地索取。利用荒漠化(盐碱化)土地,发展中国生物柴油原料,在退耕还林中种 植木本油料植物来发展生物柴油原料。 发展生物柴油也有诸多困难,例如2006年以来,国际和国内植物油价飘升。 如24度棕榈油进口价格已从3600-4000元/吨涨至5700)6000元/吨,进口豆油已 涨至7150-7380元/吨;内菜籽油价格也从5500-6000元/吨涨至7650-8250元/ 吨,棉籽油从3600-4000元/吨涨至5900-6400元/吨。可以看出:原料油的价格比 生物柴油的价格还高,这就是目前生物柴油产业的困境。虽然能靠国家政策来短 期支持,但最终要按市场经济规律来办事,自力更生的对策在哪里?要从生物 柴油产业链来分析。从植物育种、栽培开始,到收割、储存、榨油加工的每一步 都要降低成本,力求取得低成本的原料油。然后就是采用投资少、成本低的清洁 生物柴油生产工艺。要大幅度提高利润的关键是要从生物柴油(脂肪酸甲酯)和甘 油来生产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 从全球能源形势与发展趋势来看,生物柴油是大力开发的一种重要绿色能 源。原料是我国发展生物柴油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我国人口多,耕地少,国内不 只是油料作物生产不能满足人们的食用消费,而且粮食也不能完全自给自足。扩 大油料作物生产势必造成与粮食对有限耕地的竞争,这种状况决定了我国不具备 象欧美等国家那样专门种植大豆、油菜等油料作物来发展生物柴油的条件。为维 持和促进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充分开发和利用大面积的荒漠与盐 碱化土地,以及退耕还林地,针对性地选种特种油料植物可能是我国获取大量生物 柴油原料的重要思路。 参考文献 贾虎森许亦农《生物柴油利用概况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思路》 Biodiesel in China and its prospect(我国生物柴油及产业化前景分析)(2O05) 张希良(ZhangX L),岳立(YueL),柴麒敏(Chai LM),张成龙(Zhang C L).农业工程学报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2006,22(S1):4)7会,专门推动美国生物柴油产业发展。 5 生物柴油的未来展望 在国家“四不”原则下,中国要发展生物柴油不可能向耕地要原料,而植物 的生长却又离不开土壤,因此,要获得发展生物柴油的植物油脂原料就只能向非耕 土地索取。利用荒漠化(盐碱化) 土地,发展中国生物柴油原料,在退耕还林中种 植木本油料植物来发展生物柴油原料。 发展生物柴油也有诸多困难,例如2006 年以来, 国际和国内植物油价飙升。 如24度棕榈油进口价格已从3600-4000元/吨涨至5700) 6000元/吨,进口豆油已 涨至7150-7 380元/吨; 内菜籽油价格也从5500-6 000元/吨涨至7650-8250元/ 吨, 棉籽油从3600-4000元/吨涨至5 900-6400元/吨。可以看出:原料油的价格比 生物柴油的价格还高, 这就是目前生物柴油产业的困境。虽然能靠国家政策来短 期支持, 但最终要按市场经济规律来办事, 自力更生的对策在哪里? 要从生物 柴油产业链来分析。从植物育种、栽培开始, 到收割、储存、榨油加工的每一步 都要降低成本, 力求取得低成本的原料油。然后就是采用投资少、成本低的清洁 生物柴油生产工艺。要大幅度提高利润的关键是要从生物柴油(脂肪酸甲酯)和甘 油来生产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 从全球能源形势与发展趋势来看,生物柴油是大力开发的一种重要绿色能 源。原料是我国发展生物柴油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我国人口多,耕地少,国内不 只是油料作物生产不能满足人们的食用消费,而且粮食也不能完全自给自足。扩 大油料作物生产势必造成与粮食对有限耕地的竞争,这种状况决定了我国不具备 象欧美等国家那样专门种植大豆、油菜等油料作物来发展生物柴油的条件。为维 持和促进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充分开发和利用大面积的荒漠与盐 碱化土地,以及退耕还林地,针对性地选种特种油料植物可能是我国获取大量生物 柴油原料的重要思路。 参 考 文 献 贾虎森 许亦农《生物柴油利用概况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思路》 Biodiesel in China and its prospect (我国生物柴油及产业化前景分析) (2005) . 张希良( ZhangX L) , 岳立( Yue L) , 柴麒敏( Chai LM) , 张成龙( Zhang C L) . 农业工程学报 (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 2006, 22 (S1) : 4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