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赵秋运、王勇: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溯源与进展 在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上的文章。在该文章中,林毅夫(199la)通过构建理论模型研究 发现,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生产要素市场的存在与否,以及要素相对丰富程度的变化皆会影响 要素相对价格和要素边际生产率的变动,进而也会诱致替代稀缺要素的技术变迁(Lin,199la; Lin,1999)。该篇论文还进一步以中国的数据实证检验了文中所提出的命题假说。文章还进一步 拓展了 Hayam和 Ruttan(1985)所提出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由要素相对稀缺性变动引起的诱致性 技术变迁假说,将其适用范围延伸至计划经济,乃至缺乏市场的农业社会。 1992年林毅夫教授将自己多年来研究农业经济的论文汇集成册,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 《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的著作。该著作中的10篇论文是关于中国农业经济发展与改革的 经验分析,重点分析了农业技术和制度变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当时,该著作被誉为研究中国经 济学问题的最具国际规范的学术成果,并获1993年孙冶方经济学著作奖。另外,林毅夫教授 (1999)Bie x "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agricultural household income distribution: 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China”获得 Austral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年度最佳论文 奖。后来,林毅夫教授于2000年出版了第二本农业经济学研究方面的著作——《再论制度、技术 与中国农业发展》.该著作将制度和技术当作经济体系的内生变量来研究新制度经济学,是林 毅夫教授继1992年《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之后,又一部使用规范的主流经济学研究方法 来探讨中国农业、农村与经济发展中制度和技术问题的专著,它将主流经济学方法、制度经济学 理论与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密切结合,弥补了制度经济学缺乏实证分析的缺陷 与此同时,林毅夫关于要素禀赋结构、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的学术观点也已逐渐呈现。 他在1988年分析经济发展战略时曾指出,随着日元、新元等币种的升值,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劳动 力成本会逐步上升,这样会促使其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至劳动力相对便宜的国家或地区,这 就为中国利用国内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契机。为此 中国应该抓住这个难得的国际机遇以促使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另外,林毅夫对新制度经济学的系统研究始于1986-1987年其在耶鲁大学经济发展中心做 博士后期间。当时国内的改革开放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为了让自己能更好地了解改革的原因 林毅夫阅读了大量当时盛行的新制度经济学既有文献,撰写了一篇题为“ An economic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Induced and imposed change”的学术文章,并于1989年发表于 Cato Journal的 卷首,中文稿则以《论制度与制度变迁》为题发表于《中国:改革与发展》1988年第4期。这篇文 章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国内引用率最高的论文之一。此文将国外的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引进国 内,而且将制度变迁区分为两类,即强制性变迁( Imposed Change)与诱致性变迁( Induced Change),前者是指由政府采用行政权力和立法手段推动而直接产生的变迁,后者是指人们在追 求由制度不均衡引致的获利机会而自发产生的变迁。制度具有公共品的属性,其中诱致性制度 ①参见陈昕:《林毅夫与他的发展经济学理论》,《读书》2015年第1期。 ②该书获得教育部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0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最佳著作一等奖和2002年教育部哲学 社会科学最佳著作一等奖 ③参见林毅夫:《外向型战略的最佳选择: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改革》1988年第3期:林毅夫:《论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经济社 体制比较》,1988年第4期 ④林毅夫教授对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始于其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芝加哥大学有一个不成文的传统,就是鼓励外国学生的博士论文写自己 祖国所发生的问题。鉴于中国农村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林毅夫的博士论文选题为“ The household responsibility system in china’s agricultural reforn: A study of the causes and effects of an institutional change"(中文译为《中国农村改革中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个制度变 迁原因与效应的研究》) ⑤参见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载于《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经济学派译文 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c)1994-2019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在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上的文章。在该文章中,林毅夫(1991a)通过构建理论模型研究 发现,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生产要素市场的存在与否,以及要素相对丰富程度的变化皆会影响 要素相对价格和要素边际生产率的变动,进而也会诱致替代稀缺要素的技术变迁(Lin,1991a; Lin,1999)。该篇论文还进一步以中国的数据实证检验了文中所提出的命题假说。文章还进一步 拓展了 Hayami 和 Ruttan(1985)所提出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由要素相对稀缺性变动引起的诱致性 技术变迁假说,将其适用范围延伸至计划经济,乃至缺乏市场的农业社会。 1992 年林毅夫教授将自己多年来研究农业经济的论文汇集成册,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 《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的著作。该著作中的 10 篇论文是关于中国农业经济发展与改革的 经验分析,重点分析了农业技术和制度变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当时,该著作被誉为研究中国经 济学问题的最具国际规范的学术成果,①并获 1993 年孙冶方经济学著作奖。另外,林毅夫教授 (1999)的论文“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agricultural household income distribution: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China”获得 Austral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年度最佳论文 奖。后来,林毅夫教授于 2000 年出版了第二本农业经济学研究方面的著作−《再论制度、技术 与中国农业发展》,②该著作将制度和技术当作经济体系的内生变量来研究新制度经济学,是林 毅夫教授继 1992 年《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之后,又一部使用规范的主流经济学研究方法 来探讨中国农业、农村与经济发展中制度和技术问题的专著,它将主流经济学方法、制度经济学 理论与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密切结合,弥补了制度经济学缺乏实证分析的缺陷。 与此同时,林毅夫关于要素禀赋结构、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的学术观点也已逐渐呈现。 他在 1988 年分析经济发展战略时曾指出,随着日元、新元等币种的升值,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劳动 力成本会逐步上升,这样会促使其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至劳动力相对便宜的国家或地区,这 就为中国利用国内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契机。为此, 中国应该抓住这个难得的国际机遇以促使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③ 另外,林毅夫对新制度经济学的系统研究始于 1986-1987 年其在耶鲁大学经济发展中心做 博士后期间。④当时国内的改革开放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为了让自己能更好地了解改革的原因, 林毅夫阅读了大量当时盛行的新制度经济学既有文献,撰写了一篇题为“An economic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change:Induced and imposed change”的学术文章,并于 1989 年发表于 Cato Journal 的 卷首,中文稿则以《论制度与制度变迁》为题发表于《中国:改革与发展》1988 年第 4 期。这篇文 章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国内引用率最高的论文之一。此文将国外的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引进国 内,而且将制度变迁区分为两类,即强制性变迁( Imposed Change)与诱致性变迁( Induced Change),前者是指由政府采用行政权力和立法手段推动而直接产生的变迁,后者是指人们在追 求由制度不均衡引致的获利机会而自发产生的变迁。⑤制度具有公共品的属性,其中诱致性制度 赵秋运、王 勇: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溯源与进展 ① 参见陈昕:《林毅夫与他的发展经济学理论》 ,《读书》,2015 年第 1 期。 ② 该书获得教育部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0 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最佳著作一等奖和 2002 年教育部哲学 社会科学最佳著作一等奖。 ③ 参见林毅夫:《外向型战略的最佳选择: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改革》,1988 年第 3 期;林毅夫:《论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经济社 会体制比较》,1988 年第 4 期。 ④ 林毅夫教授对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始于其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芝加哥大学有一个不成文的传统,就是鼓励外国学生的博士论文写自己 祖国所发生的问题。鉴于中国农村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林毅夫的博士论文选题为“The household responsibility system in china’s agricultural reform:A study of the causes and effects of an institutional change”(中文译为:《中国农村改革中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个制度变 迁原因与效应的研究》)。 ⑤ 参见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载于《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经济学派译文 集》,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 • 11 •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