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描写,而且用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显得斩钉截铁,不容置疑。周庄的桥多,有特色,因 此作者把第二段用于对桥的描述,视角是从河面看桥,“在窄窄的河道中缓缓滑行,拱形的 桥孔一个接一个从头顶掠过。”当然,由于笔墨有限,不能一一概述,只能统而言之,“古老 的石桥,一座有一座的形状,一座有一座的风格,过一座桥,便换一道风景。”“站在桥上的 行人低头看河里的船,坐在船上的乘客抬头看桥上的人”则化用于一首现代诗,诗的原句是 这样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意境是一样的。“相看两不厌”则 源自于李白诗:“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虽然表面上语言很平常,但细细琢磨,可以看 出作者的功底非常深厚。 水和桥都看完了,该说说古镇了。作者仅用丁一个“井”字,就让我们对古镇的概貌有 个大致的了解,这就是语言的精辟之处。这是一个古镇,它永远都不可能与往事割裂, 因此作者笔调一转,想起了当年的古镇,“当年的大户人家,能将船划进家门,大宅后院还 有泊船的池塘。这样的景象,只有在威尼斯才能见到。”以前是这样,我们不难想像现在的 周庄也差不到哪里去,这不,作者又正正经经提到了现在的水:“一个外乡人,来到周庄, 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这里的水,以及一切和水连在一起的事物。”这句话承上启下,后一部分 就是自己作为一个外乡人来看周庄的水了。 第二部分(第4~6段),作者三次到周庄的所见所感。 先交待一句,“我曾经三次到周庄,每一次都乘船游镇,然而每一次留下的印象都不 样。”那么究竟有什么不一样呢?我们不禁很好奇,这也是课文设下的玄机。接下来,作者 开始介绍第一次到周庄的时间一一仲春、天气一一“天下着小雨”,那么在这样一个下着小 雨的仲春时节,作者看到了什么呢?“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隐约出没在 飘忽的雨雾中,”在这样的时刻,作者“打着伞坐船游览,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 画。”这句比喻手法的运用将雨中山河写得生动了。 紧接着作者写第二次到周庄,仍然是先交待时间一一冬天、天气一一刚刚下过一夜小雪, 不同的是,作者这次可比第一次看得仔细了,他不仅看到“阳光穿破石层抚摸大地”,看到 路边、屋脊、树梢、河边石阶的积雪,还看到了小镇四处滴水、淌水的情景。这段景物描写 作者写得非常细心,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启动各种感官,将雪后小镇写得妩媚动 人,“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 旋上升”,不禁让人十分向往。 作者的重点不是前两次周庄之行,而是第三次,所以他在安排文章结构时将前两次放在 ·个自然段,而第三次则单独一段,费墨颇多。第三次去周庄“是在一个温暖的春夜”,正 是那里的旅游节,“古镇把这天当成一盛大的节日”,既然是个节日,肯定很热闹,于是描绘 当时的盛况,“古老的楼房和曲折的小街缀满了闪烁的彩灯,灯光倒映在河中,使小河变成 一条多姿多彩的光带。”作者开始坐船夜游,接下来的景物描写就是以船行驶时的所见为顺 序的。先写船娘,“轻松”一词将她娴熟的动作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出来。接着写船行后留下物描写,而且用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显得斩钉截铁,不容置疑。周庄的桥多,有特色,因 此作者把第二段用于对桥的描述,视角是从河面看桥,“在窄窄的河道中缓缓滑行,拱形的 桥孔一个接一个从头顶掠过。”当然,由于笔墨有限,不能一一概述,只能统而言之,“古老 的石桥,一座有一座的形状,一座有一座的风格,过一座桥,便换一道风景。”“站在桥上的 行人低头看河里的船,坐在船上的乘客抬头看桥上的人”则化用于一首现代诗,诗的原句是 这样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意境是一样的。“相看两不厌”则 源自于李白诗:“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虽然表面上语言很平常,但细细琢磨,可以看 出作者的功底非常深厚。 水和桥都看完了,该说说古镇了。作者仅用丁一个“井”字,就让我们对古镇的概貌有 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这就是语言的精辟之处。这是一个古镇,它永远都不可能与往事割裂, 因此作者笔调一转,想起了当年的古镇,“当年的大户人家,能将船划进家门,大宅后院还 有泊船的池塘。这样的景象,只有在威尼斯才能见到。”以前是这样,我们不难想像现在的 周庄也差不到哪里去,这不,作者又正正经经提到了现在的水:“一个外乡人,来到周庄, 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这里的水,以及一切和水连在一起的事物。”这句话承上启下,后一部分 就是自己作为一个外乡人来看周庄的水了。 第二部分(第 4~6 段),作者三次到周庄的所见所感。 先交待一句,“我曾经三次到周庄,每一次都乘船游镇,然而每一次留下的印象都不一 样。”那么究竟有什么不一样呢?我们不禁很好奇,这也是课文设下的玄机。接下来,作者 开始介绍第一次到周庄的时间——仲春、天气——“天下着小雨”,那么在这样一个下着小 雨的仲春时节,作者看到了什么呢?“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隐约出没在 飘忽的雨雾中,”在这样的时刻,作者“打着伞坐船游览,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 画。”这句比喻手法的运用将雨中山河写得生动了。 紧接着作者写第二次到周庄,仍然是先交待时间——冬天、天气——刚刚下过一夜小雪, 不同的是,作者这次可比第一次看得仔细了,他不仅看到“阳光穿破石层抚摸大地”,看到 路边、屋脊、树梢、河边石阶的积雪,还看到了小镇四处滴水、淌水的情景。这段景物描写 作者写得非常细心,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启动各种感官,将雪后小镇写得妩媚动 人,“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 旋上升”,不禁让人十分向往。 作者的重点不是前两次周庄之行,而是第三次,所以他在安排文章结构时将前两次放在 一个自然段,而第三次则单独一段,费墨颇多。第三次去周庄“是在一个温暖的春夜”,正 是那里的旅游节,“古镇把这天当成一盛大的节日”,既然是个节日,肯定很热闹,于是描绘 当时的盛况,“古老的楼房和曲折的小街缀满了闪烁的彩灯,灯光倒映在河中,使小河变成 一条多姿多彩的光带。”作者开始坐船夜游,接下来的景物描写就是以船行驶时的所见为顺 序的。先写船娘,“轻松”一词将她娴熟的动作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出来。接着写船行后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