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面就是货币的扩张。若货币扩张的速度两倍三倍于经济增长速度,经济还会出 现通货紧缩(?疑有误)信用规模的扩大是经济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 债台高筑是信用经济的特点,大量的债台高筑是好的。但是国有企业的债 台出外。因为他不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产品滞销效益低下的企业是很难筑高他 们债台的。 (3)信用结构日趋复杂化 货币经济主要特征就是不确定性。很多信用关系是虚拟的(如炒指数,很难看 出谁是债权人谁是债务人)。 信用关系的复杂化加大了它的脆弱性。从此意义上讲,金融问题不仅是经 济问题,更是政治、国家安全问题。 拿着钞票表示你的财富已经出让,你只拥有债权凭证。 三、信用形式 1.商业信用:企业与企业之间,以商品为背景所提供的信用,他是一种微观的融资活 动。价值的运动与使用价值的运动脱节了 局限性:1.数量规模上局限。2方向上的局限 社会上的余缺仅靠商业信用来调剂,很难形成信用关系 2.银行信用 突破商业信用的规模局限,因为以货币为形式的突破了商业使用方向上的局 限。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是间接融资。 计划经济下,彻底取消了商业信用。因为商业信用的存在,会打乱国家对资金物资 的分配。商业信用的停滞,为我们的恢复,重建商业信用行为造成了很大困难。这 也是我国银行业务单一化的原因之一。如贴现业务未能大面积推开。这直接损害中 央银行再贴现业务的操作 实际上出银行信用外,我们基本上没有其他信用形式。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 们要大力发展信用形式多样化,但并不到脑银行信用的主导地位。有垄断就缺乏竞 争。要提高融资效率就必须允许券商融资、保险融资的存在。但不动摇银行信用的 主体地位。 3.国家信用:以有偿的方式来筹集资金的形式 财政分配是无偿的 国债弥补赤字的作用在削弱,二条街经济的功能变为第一位。 被动发债的观点统治倒90年代中期。 78年的洋跃进,导致我们经济过热,79年,80年,财政巨额赤字。从7年开始据 外债。赤字导致我们必须停下来调整。81年开始举内债,对象是企事业单位的机动 财力。82年开始向*同时举债,一半对公,一半对私 我们原来认为财政赤字用发债来弥补。若国债可以流通,则为冻结住购买力 如财政发债,保持购买力。国债持有人转让,又形成购买力。即一笔国债,两笔购 买力。但其实二级市场上的转让并不影响冻结资金的特点。实质上,只要中央银行 的基础货币不增加不扭曲,是不会发生通货膨胀的。由于这种促0哦无关丁,我们 规定了国债不能流通,但不能流通的金融工具不是真正的金融工具 30年代,银行负责资金供给,是为了“人为消失”财政赤字。我们的经济改 革大多是行政方式的。 85年过大国债发行规模为60亿。修改《国库券条例》。国库券可以流通,企业 可以用此进行抵押贷款,个人可以用来贴现。但我们本质上是不想让他流通,所以 贴现率定得很高,当时国库券年利率72%,而贴现率1298%这个条例的不完善,面就是货币的扩张。若货币扩张的速度两倍三倍于经济增长速度,经济还会出 现通货紧缩(?疑有误)信用规模的扩大是经济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 债台高筑是信用经济的特点,大量的债台高筑是好的。但是国有企业的债 台出外。因为他不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产品滞销效益低下的企业是很难筑高他 们债台的。 (3) 信用结构日趋复杂化 货币经济主要特征就是不确定性。很多信用关系是虚拟的(如炒指数,很难看 出谁是债权人谁是债务人)。 信用关系的复杂化加大了它的脆弱性。从此意义上讲,金融问题不仅是经 济问题,更是政治、国家安全问题。 拿着钞票表示你的财富已经出让,你只拥有债权凭证。 三、信用形式 1. 商业信用:企业与企业之间,以商品为背景所提供的信用,他是一种微观的融资活 动。价值的运动与使用价值的运动脱节了。 局限性:1.数量规模上局限。2.方向上的局限 社会上的余缺仅靠商业信用来调剂,很难形成信用关系。 2. 银行信用 突破商业信用的规模局限,因为以货币为形式的突破了商业使用方向上的局 限。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是间接融资。 计划经济下,彻底取消了商业信用。因为商业信用的存在,会打乱国家对资金物资 的分配。商业信用的停滞,为我们的恢复,重建商业信用行为造成了很大困难。这 也是我国银行业务单一化的原因之一。如贴现业务未能大面积推开。这直接损害中 央银行再贴现业务的操作。 实际上出银行信用外,我们基本上没有其他信用形式。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 们要大力发展信用形式多样化,但并不到脑银行信用的主导地位。有垄断就缺乏竞 争。要提高融资效率就必须允许券商融资、保险融资的存在。但不动摇银行信用的 主体地位。 3. 国家信用:以有偿的方式来筹集资金的形式 财政分配是无偿的 国债弥补赤字的作用在削弱,二条街经济的功能变为第一位。 被动发债的观点统治倒 90 年代中期。 78 年的洋跃进,导致我们经济过热,79 年,80 年,财政巨额赤字。从 7 年开始据 外债。赤字导致我们必须停下来调整。81 年开始举内债,对象是企事业单位的机动 财力。82 年开始向**同时举债,一半对公,一半对私。 我们原来认为财政赤字用发债来弥补。若国债可以流通,则为冻结住购买力。 如财政发债,保持购买力。国债持有人转让,又形成购买力。即一笔国债,两笔购 买力。但其实二级市场上的转让并不影响冻结资金的特点。实质上,只要中央银行 的基础货币不增加不扭曲,是不会发生通货膨胀的。由于这种促 0 哦无关丁,我们 规定了国债不能流通,但不能流通的金融工具不是真正的金融工具。 80 年代,银行负责资金供给,是为了“人为消失”财政赤字。我们的经济改 革大多是行政方式的。 85 年过大国债发行规模为 60 亿。修改《国库券条例》。国库券可以流通,企业 可以用此进行抵押贷款,个人可以用来贴现。但我们本质上是不想让他流通,所以 贴现率定得很高,当时国库券年利率 7.2%,而贴现率 12.98%。这个条例的不完善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