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在爱因斯坦的倡仪下,德哈斯(W.J. de haas,荷,1878-1960年)首次测量回转磁 效应 1916年,德拜(P.J.W. Debye,荷,1884-1966年)提出X射线粉末衍射法。 1919年,阿斯顿*(F.W. Aston,英,1877-1945年)发明质谱仪,为同位素的研究提供重要 手段。 1919年,卢瑟福首次实现人工核反应。 1919年,巴克豪森(H.G. Barkhausen,德)发现磁畴 1922年,斯特恩*( Otto stern,德,1888-1969年)与盖拉赫(W. Gerlach,德,1889-1979年) 使银原子束穿过非均匀磁场,观测到分立的磁矩,从而证实空间量子化理论。 1923年,康普顿*(A.H. Compton,美,1892-1962年)用光子和电子相互碰撞解释X射线散射中 波长变长的实验结果,称康普顿效应。 1927年,戴维森*(C.J. Davisson,美,1881-1958年)与革末(L.H. Germer,美,1896- 1971年)用低速电子进行电子散射实验,证实了电子衍射。同年,G.P.汤姆逊*(G.P Thomson,英,1892-1975年)用高速电子获电子衍射花样,他们的工作为德布罗意( Louis de Broglie,法,1892年—)的物质波理论提供了实验证据 1928年,喇曼*(C.V. Raman,印度,1888-1970年)等人发现散射光的频率变化,即喇曼效 1931年,劳伦斯*(E.0. Lawrence,美,1901-1958年)等人建成第一台回旋加速器 1932年,考克拉夫特*(J.D. Cockcroft,英,1897-1967年)与瓦尔顿*(E.T. Walton,爱 尔兰,1903年-)发明高电压倍加器,用以加速质子,实现人工核蜕变。 1932年,尤里*(H.C.Urey,美,1893-1981年)将天然液态氢蒸发浓缩后,发现氢的同位 素-氘的存在。 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在这以前,卢瑟福于1920年曾设想原子核中还有一种中性粒 子,质量大体与质子相等。据此曾安排实验,但未获成果。1930年,玻特*(W. Bothe,德,1891 1957年)等人在射线轰击铍的实验中,发现过一种穿透力极强的射线,误认为射线,1931年约里奥 *( Frederic. Joliot,法,1900-1958年)与伊仑·居里*( Irene Curie,法,1897-1956年)让这种 穿透力极强的射线,通过石蜡,打出高速质子。査德威克接着做了大量实验,并用威尔逊云室拍 照,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这一射线即是卢瑟福预言的中子。 1932年,安德森*(C.D. Anderson,美,1905年-)从宇宙线中发现正电子,证实狄拉克的 预言。 1933年,图夫(M.A.Tuve,美)建立第一台静电加速器。 1933年,布拉凯特*(P.M.S. Blackett,英,1897-1974年)等人从云室照片中发现正负电子 对 1934年,切仑柯夫*( Pavel Alekseevich Cherenkov,苏,1904年-)发现液体在β射线照射 下发光的一种现象,称切仑柯夫辐射。 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发现人工放射性 1936年,C.D.安德森等人发现介子。 1938年,哈恩*( Otto hahn,德,1879-1968年)与史特拉斯曼(F. Strassmann,德,1902 年-)发现铀裂变。 1938年,卡皮查*(P.L. Kapitza,苏,1894年-)实验证实氦的超流动性。 1939年,拉比*(I.I.Rabi,奧-美,l898年-)等人用分子束磁共振法测核磁矩 1940年,开尔斯特(D.W. Kerst,美,1911年-)建造的一台电子感应加速器。 1946年,珀塞尔*(E.M. Parcell,美,1912年-)用共振吸收测核磁矩,布拉赫*(Feli Bloch,美,1905-1983年)用核感应法测核磁矩,两人从不同的角度实现核磁共振。这种方法可 以使核磁矩和磁场的测量精度大大提髙。 1947年,库什*( Polykarp Kusch,德-美,1911年-)精确测量电子磁矩,发现实验结果与理 论预计有微小偏差 1947年,兰姆*(W.E.Lamb,美,1913年-)与雷瑟福(R.C. Retherford,美)用微波方法精 确测出氢原子能级的差值,发现狄拉克*(P.A.M. Dirac,英,1902年-)的量子理论仍与实际有 不符之处。这一实验为量子电动力学的发展提供了实验依据。 1948年,肖克利*(w. Shockley,美,1910年-),巴丁*(J. Bardeen,美,1908年-)与布 拉顿*(W.H. Brattain,,1902年-)发明晶体三级管。1915年,在爱因斯坦的倡仪下,德哈斯(W.J.de Haas,荷,1878-1960年)首次测量回转磁 效应。 1916年,德拜(P.J.W.Debye,荷,1884-1966年)提出X射线粉末衍射法。 1919年,阿斯顿*(F.W.Aston,英,1877-1945年)发明质谱仪,为同位素的研究提供重要 手段。 1919年, 卢瑟福首次实现人工核反应。 1919年,巴克豪森(H.G.Barkhausen,德)发现磁畴。 1922年,斯特恩*(Otto Stern,德,1888-1969年)与盖拉赫(W.GerIach,德,1889-1979年) 使银原子束穿过非均匀磁场,观测到分立的磁矩,从而证实空间量子化理论。 1923年,康普顿*(A.H.Compton,美,1892-1962年)用光子和电子相互碰撞解释X射线散射中 波长变长的实验结果,称康普顿效应。 1927年,戴维森*(C.J.Davisson,美,1881-1958年)与革末(L.H.Germer,美,1896- 1971年)用低速电子进行电子散射实验,证实了电子衍射。同年,G.P.汤姆逊*(G.P. Thomson,英,1892-1975年)用高速电子获电子衍射花样,他们的工作为德布罗意(Louis de Broglie,法,1892年-- )的物质波理论提供了实验证据。 1928年,喇曼*(C.V.Raman,印度,1888-1970年)等人发现散射光的频率变化,即喇曼效 应。 1931年,劳伦斯*(E.O.Lawrence,美,1901-1958年)等人建成第一台回旋加速器。 1932年,考克拉夫特*(J.D.Cockcroft,英,1897-1967年)与瓦尔顿*(E.T.WaIton,爱 尔兰,1903年- )发明高电压倍加器,用以加速质子,实现人工核蜕变。 1932年,尤里*(H.C.Urey,美,1893-1981年)将天然液态氢蒸发浓缩后,发现氢的同位 素-氘的存在。 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在这以前,卢瑟福于1920年曾设想原子核中还有一种中性粒 子,质量大体与质子相等。据此曾安排实验,但未获成果。1930年,玻特*(W.Bothe,德,1891- 1957年)等人在射线轰击铍的实验中,发现过一种穿透力极强的射线,误认为射线,1931年约里奥 *(Frederic.Joliot,法,1900-1958年)与伊仑·居里*(Irene Curie,法,1897-1956年)让这种 穿透力极强的射线,通过石蜡,打出高速质子。查德威克接着做了大量实验,并用威尔逊云室拍 照,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这一射线即是卢瑟福预言的中子。 1932年,安德森*(C.D.Anderson,美,1905年- )从宇宙线中发现正电子,证实狄拉克的 预言。 1933年,图夫(M.A.Tuve,美)建立第一台静电加速器。 1933年,布拉凯特*(P.M.S.Blackett,英,1897-1974年)等人从云室照片中发现正负电子 对。 1934年,切仑柯夫*(PaveI AIekseevich Cherenkov,苏,1904年- )发现液体在β射线照射 下发光的一种现象,称切仑柯夫辐射。 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发现人工放射性。 1936年,C.D.安德森等人发现介子。 1938年,哈恩*(Otto Hahn,德,1879-1968年) 与史特拉斯曼(F.Strassmann,德,1902 年- )发现铀裂变。; 1938年,卡皮查*(P.L.Kapitza,苏,1894年- )实验证实氦的超流动性。 1939年,拉比*(I.I.Rabi,奥-美,1898年-)等人用分子束磁共振法测核磁矩。 1940年,开尔斯特(D.W.Kerst,美,1911年- )建造的一台电子感应加速器。 1946年,珀塞尔*(E.M.ParccIl,美,1912年-)用共振吸收测核磁矩,布拉赫*(Felix Bloch,美,1905-1983年)用核感应法测核磁矩,两人从不同的角度实现核磁共振。这种方法可 以使核磁矩和磁场的测量精度大大提高。 1947年,库什*(Polykarp Kusch,德-美,1911年-)精确测量电子磁矩,发现实验结果与理 论预计有微小偏差。 1947年,兰姆*(W.E.Lamb,美,1913年-)与雷瑟福(R.C.Retherford,美)用微波方法精 确测出氢原子能级的差值,发现狄拉克*(P.A.M.Dirac,英,1902年- )的量子理论仍与实际有 不符之处。这一实验为量子电动力学的发展提供了实验依据。 1948年,肖克利*(W.Shockley,美,1910年- ),巴丁*(J.Bardeen,美,1908年- )与布 拉顿*(W.H.Brattain,,1902年- )发明晶体三级管